2

为了粮农的丰收--对掇刀开展集中育秧的调查

进入5月,掇刀开始大面积中稻育秧。今年堰塘水库蓄水总体还是不足,不利于中稻生产,但通过集中育秧和机插秧,将会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紧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帮华告诉记者。 集中育秧,是指由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按照规范

  进入5月,掇刀开始大面积中稻育秧。“今年堰塘水库蓄水总体还是不足,不利于中稻生产,但通过集中育秧和机插秧,将会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紧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帮华告诉记者。

  集中育秧,是指由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对浸种催芽、整地播种、培育管理等环节实行统一操作的育秧模式。这一育秧模式助推了掇刀水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让农民不再做无用功

  近年来,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这使得费工费时的水稻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出现了越是种粮大户越不愿意种水稻的情况。

  麻城镇三青村村民刘代华流转承包了1000多亩耕地种植水稻。他说,用传统方式种水稻成本高,一亩田需要成本600多元,实在有点吃不消了。

  “省地、省时、省工、节水。”瑞光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集中育秧算了一笔经济账:工厂化育秧,育插比例为1∶100,即1亩秧苗可插大田100亩,用地仅为分散育秧的1/15;7天育一茬机插苗,省时30天左右;每亩省工3至5个,成本节约100元。综合核算每亩田平均增收500元以上。

  实施集中育秧,有效解决了当前水稻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让农民不再怵种双季稻。

  水稻全程机械化成为可能

  往年“家家育秧,户户管理”,难以育好秧、育壮秧,进而影响到机插秧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目前,掇刀区水稻机耕率超过95%,机收率超过90%,但机插秧率仅为40%。机插秧水平低,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一大瓶颈。“机插秧推广难,秧苗不达标是一个关键因素。”区农机局工作人员刘平祥说,机插用秧要求苗高12-20厘米、秧龄15-20天、叶龄3-4叶的毯状秧苗,实际生产中一家一户分散育秧,秧苗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近年来,掇刀区通过开展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统一育秧方式、统一种子供应、统一浸种催芽、统一播插时间、统一秧田管理,有效解决了分散育秧存在的品种乱杂、种子不消毒、播种不及时、秧田管理粗放、农机农艺不配套等问题,加速了水稻高产稳产技术的集成、推广与应用。据统计,全区集中育秧新技术覆盖率达到38%以上,较往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加速水稻生产产业化

  集中育秧在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其组织经营模式。

  团林铺镇鸦铺村村民李荣明常年承包近100亩地,往年育秧,他和妻子从购种、催芽到整地、播种、管护,忙得不可开交。今年,他直接从瑞光农机专业合作社订购秧苗,省工省时不说,每亩还节省成本25元。

  “从‘买种子’到‘买秧苗’,集中育秧实现了育秧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水稻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区农业局党委副书记孙其林认为,在集中育秧中承担操盘重任的乡村种粮能手、基层农技人员,经过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一部分将演变成专业化、职业化的育秧主体;与此同时,集中育秧统一供应秧苗,保证了一定区域内水稻栽培及耕作技术操作的一致性,也为统一机耕整田、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收作业创造了条件。

  从2014年开始,掇刀瑞光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种粮大户和合作社开展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服务,将种子资源、农机资源、技术资源整合到种苗产业链上来,建成全自动工厂化育秧流水线2条、育秧大棚20亩;天富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建育秧大棚30亩,每年新增利润10多万元。(特约记者 孙政 通讯员 王晔)

  原标题:为了粮农的丰收--对掇刀开展集中育秧的调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178/
1
上一篇荆门一男子淋汽油扬言自焚 讨债不成反被拘
下一篇 掇刀区推广育秧工厂新技术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