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记忆中不曾消失的风景——探寻黄石的城市地标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梁坚义 记者 徐洁/文 余凯锐/图)繁华流逝,记忆定格。3月10日下午4时15分,一股灰烟从原黄石实验高中的主楼底部腾起。随后,校园内的两栋欧式老建筑,也就是苏联专家楼是否拆迁引发争议。接着,坊间关于城市记忆、城市地标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梁坚义 记者 徐洁/文 余凯锐/图) 繁华流逝,记忆定格。3月10日下午4时15分,一股灰烟从原黄石实验高中的主楼底部腾起。随后,校园内的两栋欧式老建筑,也就是苏联专家楼是否拆迁引发争议。接着,坊间关于城市记忆、城市地标的争论沸沸扬扬,并引发黄石人集体回忆。
  黄石曾留下无数不可磨灭的城市地方标记。这些城市地标融入在黄石人的过往和日常。时过境迁,钟楼、市府路、红旗桥、挹江亭……这些城市地标还好吗?我们走进黄石人的记忆深处,探寻那些存在或已消失的城市地标。

  盘点那些城市地标

  黄石大道145号,华新水泥厂旧址静静地坐落在此。
  3月31日上午,天空蔚蓝,旧址内有些湿润,娑婆的水杉树吐出片片嫩绿,华新水泥留守处员工陈空荣习惯性地巡视着厂区里的一切。
  陈空荣在华新工作36个年头,父母都是华新员工,孩子也是从华新附属学校毕业的。对于华新,陈空荣有太多的感慨!
  红旗桥是他较为深刻的记忆。那是2007年2月23日上午,他亲眼目睹了厂门前的红旗桥拆除。
  红旗桥里有两桥。红旗桥的一二号桥,分别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是华新水泥厂的火车运输通道。随着华新老厂迁出黄石主城区,红旗桥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从城市地图上彻底抹去,只遗留下路边的桥墩。
  “桥拆除了,再也看到桥的影子了!”陈空荣喃喃自语道。事实上,红旗桥片瓦不留,只是偶尔的公交车报站声唤醒着城市人的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曾经的繁华终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些儿时记忆显得越发珍贵。1952年9月30日对公众开放的黄石工人电影院(原名“工人剧院”),是建市后黄石座公共场所建筑。
  但遗憾的是,二十一世纪的第六个年头,拔地而起的商贸大楼替代了工人电影院。与工人电影院同时代应呼而生的黄石剧场,随着城市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也较终没落改做它用。
  有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谈起这些城市设施,黄石文化名人刘浪说:“红旗桥、工人电影院、黄石剧场就是典型的城市地标!”
  何谓城市地标?刘浪解释道:独特的地理特色的建筑或者自然物。当人们身处城市,并以此能辨认自己身处何方,具有“北斗星”的作用,还包含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
  历史是城市地标的根,文化是城市地标的魂。刘浪还把城市地标分成已经消失的、正在消失的、保存至今的、未来可能的“四个层面”。
  把目光转向钟楼。指针,定格在7时18分。这个陪伴了黄石人30多个春秋的物件,经历过无数次的停摆、维修、转动。 如今,钟楼作为旧城改造项目要拆迁,住户已搬离,转动的时针已经停止。
  当钟楼改头换面时,钟楼附近的贸易大楼仍在坚守。1954年,作为黄石个大型商业经营点,贸易大楼至今保持着它原本的模样和作用。
  消失、尚存、再起……这就是城市的新陈代谢,它在岁月的不经意间从来就没有停止。随着城市的发展,一批未来的黄石地标可能崛起。
  比如坐落在杭州西路208号的东楚传媒大厦,因其独特地域、人文风貌、建筑风格等有可能成为城市新地标。还有鄂东长江大桥、朝阳阁、乒乓球黄石训练基地等。刘浪说:“当然,这还要时间来证实。”

  在这里读懂城市

  庞然大物,非也;高楼大厦,也不全是。但这些城市地标,却代表着一段历史、一串故事、一种记忆……
  提起钟楼,张银保记忆深刻。
  1980年5月1日钟楼正式运行,时任邮政局员工的张银保负责维护大楼钟表的正常运行。那时,他几乎天天要上楼看看。直到2002年钟楼换上了无人值守的电子钟,张银保才换了岗位。
  当时,只有武汉、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建设钟楼,而黄石建设钟楼,见证了黄石人超前的意识、敢于作为的精神。
  对张银保而言,20多年的坚守平凡而不简单。他付出的是汗水,投入的是一份人生极为宝贵的专注精神。而市民吕水英认为,钟楼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更是黄石人对城市的眷恋和认同。
  城市地标的背后,凝聚着城市人对城市内涵的深度挖掘,凝聚着城市人对城市的热情期待。
网友“黄石老鼠”,见证了原实验高中兴起、沉寂。在学校主楼爆破之后,他在网络上发表感慨。字里行间,尽管他透露出更多对历史日常的温情,但他认为,教育的功德教会了人们去念着过去的好。但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尝试着让所有的人朝前看,朝远看,不要回头!
  黄石工人文化宫已有60年历史,它承载着许多黄石人下棋、听戏、跳舞、纳凉的美好记忆。但2006年改造后的工人文化宫多了些商业味,少了些文化味。
  于是,2012年8月新版的《黄石港区志》220页,专门介绍了黄石市工人文化宫,提到市民主张“回归公益,守住地标“,建议政府“增加投入、加强监管”,呼吁部门“改善服务、服务民生”……
  我们把目光转向江边,“六角二层,飞檐、绿瓦、红柱,清幽古雅,挹江亭坐落在海观山山顶,临江而立,挹江听涛,气度非凡。”这座建于1960年的亭子由董必武题名,享誉全市。
  而以挹江亭为名的建筑,建于1976年,是某饮食公司的宿舍楼,背后的 “772号楼”蕴含着黄石新的精神内涵。在这里住着的21户居民,因为一块38年的“卫生值日牌”轮流坐庄,使这栋楼成为“自治自理,邻里守望”社区创建的样板,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一座城。
……
  这一切,见证了黄石人参与城市管理的激情和热情,形成了一股推动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力量!

  唤醒地标建保意识

  2013年4月17日下午6时30分许,34个年轮的黄石长途客运站发出较后一趟班车,于当年4月18日关闭。
  对于客运站的人来说,黄石长途客运站是客运站人心中的地标。为了这份不能忘却的纪念,当天,67岁阮善君展示出一本泛黄的照片集,再现了客运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2013年9月4日,黄石万达广场奠基开工。
  这一天,“老黄棉”餐馆老板洪斌伫立门前,陡升几分伤感。洪斌是黄棉“纺二代”,他从原黄棉印染厂离职后,和3名“纺二代”创办了这家“老黄棉”餐馆。
  黄棉曾是黄石赫赫有名的“四大万人”企业之一,造就了一批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劳动标兵等。
  如今,那些老厂房不再,变成记忆。洪斌就在“老黄棉”餐馆的包厢内墙面内,挂起了“黄棉纪事”的黑白照片。
  “大片厂房没了,但它永远是我们心里保留的一份珍贵的记忆。”洪斌迷离的眼神中闪露一丝对未来的期待。
  城市地标,是城市的视觉、记忆和印象。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阮善君、洪斌他们的意识,对于城市地标建设和保护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韩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石港区政协委员、黄石籍作家,原黄石实验高中校友。
  对于城市地标的保护,韩晗认为,一些城市地标承载了太多人的酸甜苦辣,变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
  他建议,政府在处理旧城改造与城市发展问题,把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实行开发性保护,延伸城市一份记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刘浪举了一例,原市府路就是一个城市地标。它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政治意义、有说不完的话题。把“市府路”改成“颐阳路”,他至今不理解其含义。他说,这种人为造成的消失是不应该的!城市地标起码是能容易被识别、被记住;有象征意义和美学意义;较重要的是,老百姓喜欢它,接受它,对它有认同感。
  不少网友认为:可以通过一种地标复制,进行再现;也可通过影像、特定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心里去纪念。
  城市地标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保护城市地标就是保护城市名片。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黄石城市地标还没有一个认定标准,确定哪一类建筑、场所、设施构成“城市地标”,更没有一套城市地标建设、保护性的政府规范性文件。
  他说,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地标极易受到破坏。政府及其部门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有所作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黄石脚步铿锵!城市地标、金字招牌等这些城市名片如何擦亮?该是我们去思考、去作为的时候了。(编者注:本版文字刘浪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359/
1
上一篇关于黄石地标
下一篇 让城市多留些记忆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