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机长有心理疾病该咋办 特殊职业群体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连日来,德国之翼客机失事事件持续引发公众关注。失事后找到的黑匣子显示,副驾驶卢比茨有蓄意坠机嫌疑。航班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南部山区坠毁后,机上150人全部丧生。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3月30日,德国杜塞尔多夫检察院就卢比茨调查发表声明,证实卢比茨在成为

  连日来,德国之翼客机失事事件持续引发公众关注。失事后找到的黑匣子显示,副驾驶卢比茨有蓄意坠机嫌疑。航班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南部山区坠毁后,机上150人全部丧生。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3月30日,德国杜塞尔多夫检察院就卢比茨调查发表声明,证实卢比茨在成为飞行员之前曾经接受过心理治疗,记录显示他有自杀倾向。但德检方表示,卢比茨成为飞行员之后,一直到飞机出事前,在神经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的记录当中,都没有证据显示他有自杀倾向和攻击性行为。

  此前,媒体曾报道,调查人员28日透露,卢比茨可能患有眼疾。两名熟悉调查进展的官员告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不排除这种眼疾是由心理或情感原因引起、或者与心理或情感原因相关的身体症状。

  尽管德检方随后否认了坠机与副驾驶眼疾有关,也表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副驾驶有任何不能再胜任飞行员工作的心理或身体问题。但前述信息的披露,让公众在关注坠机事件的同时,也关心起飞行员这类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殊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

  如果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异常会对公众产生什么影响?我国对这类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程度如何?目前在心理健康保障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就这些话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心理学专家。

  特殊职业群体心理问题关乎公众安全

  飞行员的身心健康是保障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今年1月,民航局曾下发《飞行员心理健康指南》,其中提到,各种突发紧急事件发生后,飞行员会产生相应的压力反应,可能会导致体力严重消耗及心理免疫力下降,甚至有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心理干预,极有可能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该指南提及,2011年一项针对238名军事飞行员的调查研究显示,飞行员工作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越差,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几个方面。

  事实上,除了飞行员,专家表示,医护人员、警察、公交车司机等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殊职业群体,同样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医生、警察这类职业,直接跟人打交道,如果心理状况不好,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甚至会与人产生矛盾。”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说,心理状况不佳,可能会影响职业判断。“这些职业又跟老百姓联系密切,如果对一些情况作出误判,导致的后果也可能是严重的。”

  在李献云看来,这些特殊职业群体和普通人一样,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工作的压力,生活和情感的不如意,日常社交不顺利,甚至是因为个人有酗酒等不良嗜好”。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社会心理学调研中心主任时勘告诉记者,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类职业群体被称为“情绪劳动者”。他表示,与其他职业相比,这类人群所面临的压力要高得多。

  “警察、医生经常要加班加点,工作起来没有白天黑夜,他们根本做不到按时上下班,也不可能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来工作。”李献云说。

  除了日常的忙碌,时勘认为,他们还要随时随地担心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可能造成失误,会不会因此丢掉饭碗,或者带来不良的影响。

  “像飞行员、警察这些职业,都是不允许出错的,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严重的。”时勘告诉记者,警察、医生这类情绪工作者,在平衡工作和家庭方面,明显要难于一般人员。

  极大的工作压力,让这类职业从业者在心理上面临巨大考验。“一些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怀,对生活感到无望,甚至可能会作出报复社会的行为。”李献云说。

  我国较早建立特殊行业的心理选拔机制

  那么,我国对特殊行业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程度如何呢?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介绍,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建立了特殊行业的心理选拔机制,“比如飞行员、消防员这类涉及人身安全的特殊职业,很早就加入了心理筛查机制,在人员选拔时,会将一些心理素质不达标的人筛掉”。

  许燕说,以前,消防员都是从考生当中选拿高分的人,但后来发现,一些人在真正面临火灾危机时上不了阵,心理素质影响了他们履行救灾的职责。她认为,针对与公众安全密切相关的行业,引入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可以确保职业安全性,也能降低人员淘汰率。

  “人在面对危险时,有一个应激的过程,有效应对可以排除危险,转危为安。但如果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差,就有可能在危机面前手忙脚乱,甚至制造人为灾难。”许燕表示,和公众安全直接相关的行业,要面临的这类突发性危险状况就更多,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就更高。许燕认为,为了降低风险,应该在从业者的准入机制上把好关。

  此外,她还提出,入职后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也要跟进,以提高特殊职业者的职业安全系数。

  对于目前的状况,多名受访专家表示,近年来,职工的心理疏导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视。

  “比如,在警察队伍中,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和热线,还邀请专家作讲座,进行相关培训。”李献云说。时勘也表示,我国民航系统在心理学界专家的指导下,已研制出相关的《飞行员心理健康手册》和员工心理辅导机制。

  另外,时堪还提到,目前,我国也已在社会上开始实施员工援助计划。

  “这个计划是上世纪末从发达引进的,人社部有统编的员工援助师职业培训教材,以便对从事员工心理关爱的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服务。”时勘说,经过多年实践,员工援助计划已经从“帮助员工解除心理问题”,拓展到“帮助、促进个体及其组织的适应、发展”的全方位服务。

  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针对特殊行业的心理健康筛选及保障机制建立已久,但受访专家表示,其依旧面临着诸多尴尬与束缚。首先是心理健康方面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和社会上普遍对心理咨询师的认知不同,心理咨询行业对专业性的要求很高。”许燕强调,心理咨询师不是简单培训几次就能上岗,一定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心理学、医学的专业训练,包括理论与实务训练等。

  时勘也提出了同样的担忧,随着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愈加重视,专业人员的匮乏,也成为制约相关工作开展的瓶颈。

  “本来是心理干预,结果因为一些从业人员训练不够,变成了心理干扰。”时勘说,这种危害也是极大的。

  许燕还提到,严格的专业限制,导致合格的从业者数量非常稀少。面对社会需求的巨大缺口,就不得不正视当下心理行业涌入了一些非专业者的现实。

  “职业心理健康领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许燕说,大量非专业的人员在培训不足的状态下进入这个行业,行业专业性就会被淡化和稀释,也导致了一些不够规范的做法以及职业道德上的争议。

  “为了确保从业者的专业性,同样要提升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许燕认为,如何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从业人员素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专业人员的匮乏,李献云认为,社会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存在歧视,也导致一些心理干预措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李献云以一家医院为例,她说,这家医院在很早就建立了针对本院职工的心理咨询室,但有几千职工的医院,前来咨询的人却寥寥无几。

  “因为怕自己的问题被同事知道,所以很多人不敢说出自己的苦恼。”李献云说。

#p#分页标题#e#

  心理咨询怎样做才更容易让人接受?李献云认为,这是当下很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服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她建议,用人单位可以考虑提供一部分资金作为一项福利待遇,用于请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为员工做心理测试及后续疏导,“对方不知道你是谁,也就能打消很多人的顾虑了”。

  时勘也建议,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应该加大对员工心理健康的资金投入。

  “国外有个说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避免8美元的损失。”他说,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而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重要,心理资本更应该引起重视。

  李献云提出,管理者还要转变观念,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员工,不应该简单停用了之,而应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其大胆寻求帮助。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8941/
1
上一篇国办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指出五大问题
下一篇 黑龙江破获10亿元产销假药案 "名厂名药"仿真度高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