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让国家公祭成为联接民族记忆的纽带

(钱兆成)今年2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新网南京12月4日电 (钱兆成)今年2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本月,江苏也启动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月”活动。

  笔者认为,这是一次及时的决定。当前,中国还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尽管我们这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自信、有自觉,但眼睛也不能光向前看,尤不能数典忘祖。面对历史,我们亏欠得很多。一个现实是,除了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偶尔响起的防空警报声,我们之前并没有过全国性的遇难者公祭日。

  历史教材里学习不到,现实生活里感受不到,于是那段历史,被很多人遗忘了。一些大学生甚至不知道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要求日本认真对待历史,自己却将之忘却。这不光是一个讽刺,更表明了我们的民族记忆出现了裂痕。

  没有纪念,忘却随之而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人类的记忆分为个体记忆和群体记忆两种,群体记忆基于重大事件而产生,而当群体记忆的内容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时,便很容易上升为一个民族的记忆。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人民的记忆,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记忆,更是我们的记忆。对于这这样一段血的历史,必然需要特定的形式来维系记忆。

  设立公祭日,举行公祭月活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其实,公祭早已经融入到我们民族的记忆细胞之中。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礼之五经,莫重于祭”之说。自古以来,公祭就是重大的文化事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离不开公祭。公祭是一个联接民族记忆的纽带。

  公祭日是对历史记忆的修补,公祭的形式能够加强国民对民族屈辱史的记忆,勿忘国耻,从而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力。在全国鸣警报、降半旗和集体的肃立默哀中,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落后的悲惨。

  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历史记忆也不再仅仅是一组数字构成的抽象命题,它将会升级成为民众能够真切感知的“撕心裂肺”的文化记忆。

  为战争灾难的死难者举行公祭,修补好那一段民族记忆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铭记历史。而铭记历史,特别是的受难史,不光是对历史有一个交代,更是知耻而后勇的社会进步动力。回望历史和展望未来,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

  为亡灵致祭,较终目的是万世开太平。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将是世界的,不仅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中华民族苦难史给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以启迪: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尊重自己的历史,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只有直面曾经的伤痛,修补好记忆的裂痕,才能奋勇向前,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6901/
1
上一篇新疆纪委监察厅网站改版上线架起与群众沟通桥梁
下一篇 首个国家宪法日 较高法强调坚守公平正义防线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