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11月2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帅才)在国内口腔医疗市场,进口种植牙价格高昂,国产种植牙却不见踪影,这种咄咄怪事已屡见不鲜。一颗进口种植牙,医院的购入成本价仅为3000元至4000元,较后患者却要花费1万多元。“洋品牌”垄断口腔市场,一些有植牙需求的患者只能“望牙兴叹”。
成本仅4000元,1万多元卖给病人?
在长沙工作的陈英想补牙,到湖南一家三甲医院牙科就诊后被告知需植入一颗牙。
“医生称从没做过国产植入牙,较便宜的是韩国的,8000元一颗,贵的是瑞士ITI的进口牙,需花费1万多元。”陈英说,“这相当于花掉几个月工资,我还在犹豫。”
目前种植牙齿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有需求的患者只能“自掏腰包”,一分钱都报销不了。
长沙一家口腔医院负责人谢院长告诉记者,在公立医院种植牙齿,均价在1万元,好一点的2万元至3万元一颗,价格稍低一点的是韩国的进口牙,价格在8000元左右。
湖南岳阳市一家口腔医院院长姚先生告诉记者,目前种植牙收费较贵、医院引进的口腔材料基本是洋品牌,价格在每颗8000元到几万元不等。
“价格高的有瑞士ITI、瑞典诺贝尔、德国费亚丹等,便宜点的有韩国的奥齿泰、DIO等。医院购入韩国种植牙要花3000元;购进瑞士ITI种植牙,需要花费4000多元。加上手术费、麻醉费等,医院的成本为5500元左右。较后,患者需要花1.1万元,完成整个种牙过程。”姚院长说。
“洋品牌”垄断市场,价格层层“叠罗汉”
“整个口腔市场都没有国货,进口牙系统价格贵的原因是进口材料成本高。”长沙市口腔医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指出,国产口腔耗材产业起步晚,后来由于质量良莠不齐,逐渐被市场淘汰,如今口腔市场“洋品牌”早已形成垄断地位,其中瑞士、德国、韩国占据“三甲”。由于市场对种植牙存在刚性需求,不仅患者缺乏话语权,医院在采购时也难有议价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口腔行业的暴利只是医疗器械领域价格乱象的“冰山一角”,暴露出我国医疗器械、耗材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和价格管理的欠缺。目前,我国政府对垄断医疗市场的“洋耗材”没有定价权,也没有实行政府指导价政策,进口医疗器械的定价权在商家及其代理商手里。不管进口医疗器械价格卖得多高,只要是医院通过正规招投标手段引进的就“合法”。如此,患者往往面临“被宰”后却投诉无门的窘境。
记者调查发现,和药品一样,医疗器械、耗材价格过高,与其销售模式密不可分。比如,进口种植牙生产企业只生产产品,然后在国内寻找代理商向医院销售,竞标、销售等环节都是代理商操作,利润中的大部分留给了中间环节。
医疗器械市场有“病”,患者岂能埋单?
“一个进口心脏支架出厂价2000元左右,用到患者身上却要2万元;一个进口种植牙出厂价不到3000元,用到患者身上要1万多元;一个骨科用的钉子出厂价几十元,用在患者身上动辄成百上千元;一根产科使用的无痕手术线出厂价不足百元,用在产妇身上变成3000元……这些医疗耗材披着“洋外衣”,通过各种方式涌向医院,加剧了患者看病贵,也让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湖南省卫生系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北京一家经营德国牙移植系统的医疗器械公司负责人黄铭(化名)告诉记者,代理商、经销商是进口耗材生产商和医院之间的“桥梁”,桥梁越多,所产生的费用越高。另有业内人士透露,种植牙系统从出厂到医院,要经过厂家、全国总代理、地级市代理再到医院、招投标代理公司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产生成本,几千元的产品到患者就手中变成了上万元。
专家认为,虚高部分的进口医疗器材、耗材价格,不能都由消费者埋单,而要挤掉“洋耗材”价格虚高的“水分”,则必须鼓励民族产业发展,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与进口产品竞争,打破“洋耗材”的垄断现状。同时,要规范市场,让药品和医疗器械在研发、销售、流通的所有环节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