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拐乌龙" 别让善意滑向暴力

天津网 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陈庆璞 近日,在四川宜宾发生了一起“打拐乌龙”事件。当时,49岁的肖梅玲带着2岁多的侄子,由于男童哭闹着找妈妈,路过的彭安甲彭安乙姐妹怀疑肖是人贩子并将其拦下,人越聚越多,混乱中有人打了肖梅玲致鼻梁骨折。后警方介入,并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陈庆璞  近日,在四川宜宾发生了一起“打拐乌龙”事件。当时,49岁的肖梅玲带着2岁多的侄子,由于男童哭闹着找妈妈,路过的彭安甲彭安乙姐妹怀疑肖是人贩子并将其拦下,人越聚越多,混乱中有人打了肖梅玲致鼻梁骨折。后警方介入,并较终确定肖确为男童的姑姑。

  一方是孩子的亲人——姑姑,却被误当做人贩子,而另一方则是心怀善意的路人,初衷也并不坏,较终却演化成暴力事件,这起“打拐乌龙”有些荒唐。想必公众还记得,在几年前的微博打拐行动中,有不少带孩子的家长被怀疑为拐卖儿童而遭到举报,照片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给当事人造成极大困扰。按照这个路数,一旦孩子家长解释不力,路人又热心过度,则双方“擦枪走火”以致酿成“打拐乌龙”就不可避免。

  当前,在我国有些地方,拐卖儿童现象存在甚至高发。各级公安机关不断加大打拐力度,有效打击了人贩子的嚣张气焰。随着各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爆料曝光,公众对拐卖儿童现象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形迹可疑的人多了几分警觉。群众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打拐工作的开展,群众提供的线索,对于不少打拐案件的破获能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只有让人贩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千家万户的团圆幸福才有保障。

  然而,群众参与固然是好事一桩,可是对分寸的把握或拿捏,却是不得不注意的。有的人贩子花招很多,演技很高,孩子又懵懂无知,而现实中孩子哭闹家长责骂也是常事,这就导致拐卖儿童真假难辨,别说普通公众难以准确识别,就算民警盘问起来也得费点工夫,闹不好还得查户籍档案。所以,对公众来说,撒手不管则可能放跑人贩子,热心太过则又可能误伤好人,真的很棘手。

  打拐需要群众参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打拐乌龙”告诉我们,善意是要有的,但一定要防止滑向暴力,因为善意的初衷,并不能让暴力行为具备正当性。如此,对待形迹可疑的人,较好的方式就是尽快报警,由警察来行使执法权;还有,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对可疑人员采取拖延、控制等手段,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不要倒向暴力的极端。文/陈庆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4861/
1
上一篇孕妇路由器与"宁信有不信无"
下一篇 孩子不会玩 家长也有错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