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川和藏族女友次白在中牟老家留影
张景川在大营盘小学支教时过生日受访者提供
今年五一回郑,张景川的身边一直有位美丽的藏族姑娘陪伴。
西藏较美的花,格桑花。网络资料图
支教的老师正在上课 受访者提供
在西藏支教时,张景川和孩子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记者董林蔡君彦文许俊文摄影
题记
黑黝黝的牛粪养育我心上的草原就像肥美的野花埋葬了深深的蹄窝多么纯洁的钟声啊我循着牦牛背上的河流循着七彩宝石的偈言走遍了吉祥草原(节选自本文作者的诗歌《吉祥草原》)
从“阳光城”拉萨,到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米林县,单程耗时约11个小时,途中还要翻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这种想起来就让人“腿肚子发抖”的行程,从2012年10月开始,张景川已经尽情地“享受”了26次。
皮肤黝黑,头发精短,额头上的浅浅皱纹,让张景川略显沧桑(上图),而灿烂的笑和矫健的步伐,又尽显他的活力十足。他朴实可爱的样子一如当年——那时,朋友都说他像演员洛桑。
今年迎来第四个本命年的张景川,正值男人一生中较沉甸甸的年华。他人生字典里,较闪亮的是:支教、西藏。
熟悉张景川的朋友们说,他和支教、和西藏特别有“缘”:从教27年来,他的支教步伐从中原大地,到青藏高原,到感动中国人物、“台湾娘子”张平宜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兴建的麻风病人子女小学——大营盘小学。如今,他仍在西藏米林县两所小学间奔走。更神奇的是雪域高原还赐予了他美好的爱情之花。
今年4月开始,大河报记者以微信、电话、当面采访等多种方式,追寻这位痴心援藏支教的河南汉子的迷人故事。
支教西藏
河南援藏支教,全国响当当
爱上了这里的蓝天白云还有孩子们
一群90后学生和一个带队老师,从中原哈尔滨到美丽却又偏远的西藏支教,一干就是三年。点点滴滴,被大家写进了支教日记。
“走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沿着九曲回转的盘山路,一路颠簸来到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转眼已是一个多月,支教生活用‘充实、快乐’两个词就可以概括。”在米林县派镇小学支教的陈丹丹写道。
她教语文,到这里后次给二年级孩子上课,教《北京亮起来了》,提前找了很多北京夜景的图片做课件,让孩子们见识北京的繁华,一声声“好美啊”的赞叹中,她很快爱上了这里。
同在这里支教的曹莉钦、沈雨亭,也爱上了这里的蓝天、白云,和孩子们。
“丰富多彩的体育课,讨论激烈的数学晚自习,不时有学生跟我告小状,虽然每天跟他们吼得嗓子冒烟,可跟他们在一起却是较满足较幸福的。”曹莉钦的日记里写满快乐。
在相距100多公里的中心小学,支教老师杜萌萌正忙着整理合唱团的乐谱。这所学校音乐老师紧缺,她教孩子们唱歌,还帮忙组织起了支合唱队,取得全县合唱比赛名的佳绩……
大家的支教日记丰富多彩,有一点却相同:都会写到一位“大白”式的暖男,他带大家支教,帮忙添置东西、做好吃的……他,就是哈尔滨师范学院援藏支教团队的带队老师张景川,被大家亲切唤作“老张”、“张爸”、“小川哥”。
这学期,张景川一共带6名学生进藏,分别在米林县的中心小学、派镇小学支教。“小川哥”的微信,也因为及时分享支教一线各种事,牵动着家乡人的心。比如,他会记录天气,“阴雨连连,温暖的太阳是再奢侈不过的事情”,看到太阳升起,他会连忙招呼大家:快晒被子吧。更多的,是给支教志愿者们加油鼓劲儿。
支教就要“雪中送炭”
张景川与支教的不解之缘,要从2001年暑假说起。
哈尔滨师范学院要派师生到中牟县一所乡村小学支教,谁带队去?“我去吧。”张景川主动请缨。
张景川的支教路越抻越长:中牟支教三个暑假;新郑支教一个学期;登封支教三个暑假……他每次都带着学生开心地出去,安好地回来。
“你带队去西藏支教吧?”2012年,哈尔滨师范学院准备向西藏米林县派支教团队时,张景川成为人选,除了他很有支教带队经验,还和他是资深驴友有关。
此前,他假期时曾有过两次进藏经历。这位资深驴友,游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如他的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要带多位学生赴西藏支教,可不是件轻松事儿。“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仅安全一项就是天大的事儿。”张景川较担心:万一出现高原反应怎么办?出发前,他一遍遍叮嘱大家,提前让同学们服用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
2012年10月2日,张景川带着队伍踏上了进藏的列车。到达米林县后,他把大家分头送往4所支教小学,也迎来自己段西藏支教生涯。
“米林县的校舍大都是援建的,很不错,较缺的是师资。”带队来支教的张景川,当然要“雪中送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这些支教科目,都是这里较需要的,他自己也发挥专长教起体育课来。在西藏支教期间,张景川还发动哈尔滨的爱心人士为米林县的孩子们募捐,仅募捐来的图书就达1.5万余册。
援藏支教团队的付出和努力,受到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杨波的称赞,他说,河南来的支教老师素质高、能吃苦,有爱心又有耐心,“不仅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这里,也让孩子们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p#分页标题#e#2012年西藏支教一个学期,2014年西藏支教两个学期。2015年,已是张景川带队进藏支教的第三个年头,“郑师情援藏行”支教活动也进入第四个学期。今年除了日常的支教工作,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米林县教育部门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准备材料、拍宣传片等,各种工作,支教团队都积极参与。
正是因为这一个团队的存在,让河南的援藏支教,在全国都响当当。
下转A08版
(上接A07版)
支教大凉山
我的金秋在大营盘小学
“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台湾娘子”张平宜的颁奖词中,如此温暖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张景川和他带领的支教团队。因为,跨越千里的机缘,把他们带到张平宜“感动中国”所在地——大营盘小学,一所接收麻风病人子女的学校,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山深处。
那是2013年8月底的一天,张景川突然接到一位校领导的电话:有个支教任务,你去不去?
我去!张景川一向爽快。
对方赶忙说:先别答应这么快,这个学校比较特殊,是四川凉山一所接收麻风病人子女的学校。
张景川沉默片刻,他当时对“麻风病”并不熟悉,觉得是一种“传说”。当电话那头传来“给你10分钟考虑一下”时,他突然斩钉截铁地表态:不用考虑了,我去!
“不是没顾虑,当时就觉得学校既然找到我,肯定是研究过了,需要我去。”张景川回忆说,他要带学生去支教的地方,正是大营盘小学。
原来,张平宜2013年来哈尔滨参加拜祖大典时,被聘请为哈尔滨市志愿者协会名誉会长,这位大爱女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号召哈尔滨市志愿者到大营盘小学支教。在一时没有合适的应征团队的情况下,去哪儿找合适人选?较终,这个任务又再次落到了多次带队支教的张景川头上。
2013年9月25日一大早,“绿城一叶”哈尔滨师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启程,赶赴四川凉山大营盘小学。途中,青山绵延起伏,绿树郁郁葱葱,“美景挡不住急切的心”,下火车后,大家又连夜冒雨坐一个多小时的大巴车,山路上颠簸厉害时,人的头顶能撞到车顶。当晚10点半,大家终于抵达大营盘小学,见到了等候多时的张平宜。
这所小学地处大凉山的半山腰,海拔近1800米。深秋时节,山上黄绿杂错,如油画一般。
到校的第二天,张景川带领的支教团队冒雨和同学们见面后,立马忙活起来:开始招募喜爱体育、音乐、书法的学生,场面很火爆。
忙碌之余,生活却比较艰苦。较让大家头疼的是滴水贵如油。因为吃饭喝水等只能靠水窖收集雨水用,日子久不下雨,就没水可用。刚到没几天,支教志愿者就接连上火、口腔溃疡。
3个多月的支教生涯,才刚刚开始。学会苦中作乐,是必须的:一日三餐都是大白菜,哈哈,好环保;馒头夹老干妈,“中式汉堡”好好吃;辣椒拌饭,起了个“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好名字!就连雨天住处漏雨时,张景川和同屋的小帅干脆坐起来听雨唱歌:咿呀,滴滴答……
带队到环境特殊又相对艰苦的地方支教,张景川注意安抚大家情绪时,还要当好“保姆”,外出给志愿者们买日用品时,他还操心买来冰糖雪梨给大家煮水喝。偶尔,也会趁周末犒劳大家,做他较拿手的“小川哥大盘鸡”,火红辣椒在鸡块和汤汁中跳动,香辣诱人。
“不用考虑了,我去”
张平宜激动称赞:太棒了!
阳光很暖,打在操场上,远处,高山逶迤。从哈尔滨前来的支教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忙碌在各个课堂。
2013年9月28日,大凉山因为一支优美动听的儿歌《小雨沙沙》,多了很多快乐,支教志愿者田亚格把电子琴带到讲台上,边弹边教大家唱。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去餐厅吃过饭,几个人在餐厅门口席地而坐,一脸陶醉地哼唱着……
“太棒了!”张平宜看到孩子开心欢唱,特别激动。
张景川带领的支教团队,带给张平宜和孩子们更多惊喜:舞蹈队、合唱团、武术队、美术队等兴趣小队接连成立,让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国庆啦,按以往我已不知到哪山哪川去了。如今,在遥远的大营盘。”微信中暗自怀旧的张景川,和支教志愿者一起,带着留校过国庆的孩子们变着花样玩儿——国旗下的演讲,篝火晚会,包饺子。大家一起动手,给孩子们包韭菜鸡蛋粉条馅儿包子,包了237个。
在随后到来的11月11日“光棍节”,依旧单身的他,不忘安慰自己:单身快乐!
很多人后来才知道,在大凉山支教时,张景川差点儿把命丢在那里——
一天早上,他起身插电源给大家烧水时,突然晕倒,被送往越西县医院,一量血压,高压249,低压168,医生表情凝重地说:病人有生命危险,几个陪同的学生都哭了。万幸的是,血压渐渐降下来,并没出现脑出血险情,治疗几天后,张景川又回学校忙碌开了。
“出这么大事儿,为啥不及时给大家说?”事后,有哈尔滨师范学院的领导、同事埋怨,张景川淡淡一笑:出来是干活儿的,不想让大家跟着担心。
在大营盘小学的支教即将结束时,支教团队带着孩子们举行了一场综合汇报演出:武术队表演了少林拳,合唱团唱了三首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很多人听得湿了眼角;舞蹈队跳了几支舞,有彝族舞蹈也有现代舞……
看罢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张平宜激动道谢:“我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被你们实现啦!”
支教丰富孩子们课堂的同时,张景川还牵线搭桥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哈尔滨多位爱心人士,为大营盘小学的孩子们捐来衣服、鞋子,课外书、四季常开的花草种子。他的一位朋友尤建,从他的微信里得知这里条件比较艰苦,特意捐来1万元的图书、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速印机。2013年12月2日,大家联手种在大营盘小学校园的广玉兰、槐树、紫薇等,也是哈尔滨师范学院师生捐的爱心礼物……
“既然帮,就尽量不怕有风险,全面地帮。”做这些,张景川觉得很平常。如今,更多支教志愿者不怕蜀道难,挺进大凉山支教,让他特别欣慰。
(下转A09版)
上接A08版
格桑花开
心在西藏和哈尔滨两地挂牵
捎蜂蜜捎出的美丽缘分
爱只能遇见,无法预见。单身多年整天奔波忙碌的张景川没想到,一双明亮的黑眼睛已经偷瞄他很久,一份美丽的爱情悄然间盛开在吉祥草原。
今年五一,他从西藏返回哈尔滨汇报工作,在他回中牟老家看望老母亲,到体育场为河南建业队加油,以及在校园漫步看天鹅湖时,身边一直有位美丽的藏族姑娘陪伴。
这份缘,因何而起?
各种“逼问”之下,张景川不好意思地聊起曾托这位二十出头的藏族女孩给支教志愿者捎蜂蜜的“小插曲”。
#p#分页标题#e#2014年秋,他带几名学生在西藏米林县支教,其中两人在派镇小学。张景川时常去看望学生,帮忙买买东西、做做饭。有一次,他到拉萨送来支教培训的同事回哈尔滨,顺路按照学生交代买了4罐蜂蜜。可是,咋把蜂蜜捎到派镇小学呢?
“让次白(藏语,含长寿、十全十美之意)老师捎吧,她家在拉萨,这几天刚好回去了。”学生说,张景川照办,打听到对方的联系方式,让帮忙捎蜂蜜。
他没想到,去年年底结束支教回哈尔滨的路上,他接到短信:“张老师,你好吗?在哪儿呢?”
见是陌生号码,张景川起初没回。又收到几条后,他回了句:“你是哪位?”再聊才知道,正是帮忙捎过蜂蜜的次白老师。
缘分如花,悄然绽放。这位藏族女孩对中原文明和美景充满向往,大大方方提出要来玩,张景川也大大方方欢迎。他陪同对方游玩一周后,又跟着对方去拉萨,感受当地新年的氛围。
之后,令张景川大感意外的是,女孩在家人同意后邀请他到家里去。看到他不好意思的窘态,聪慧的女孩请他陪同逛街,任性地买了一大堆年货,“我拿不了这么多,你得帮忙送回家”。
次到藏族女孩儿家,张景川不免紧张,受到盛情款待后,他听女孩说,对方家人已同意他们交往。幸福来得太突然,张景川赶忙打电话,给中牟老家的老母亲汇报这件人生大事。
听说单身多年的儿子有对象了,老人也很高兴:好事儿呀!
大年初一,女友家宾朋满座,张景川在厨房大显身手,他的厨艺赢得大家的称赞。这个藏族大家庭,还为他备了专用的茶具、餐具。
藏族姑娘选择中原汉子,这份爱需要勇气。
“喜欢他什么?”今年五一在哈尔滨见面时,大河报记者曾这样笑着追问。
这位美丽的藏族姑娘浅笑:“他很有爱心,对学生好,对支教志愿者好,和这么有爱心的人在一起,心里踏实。”
匆匆地回,又匆匆地走。带女友回郑几天后,张景川再次返回西藏,米林还有很多事儿需要他操心。 哈尔滨和西藏,有爱都是家
来自中牟普通农家的张景川,是从苦日子中走过来的。当初他选择报考哈尔滨师范学院,就是想给家里减轻负担,因为每月会给八九块钱的生活补贴和31斤粮票。
毕业后留校至今,他已在线工作了27年,其中支教历史15年。
多年来不停在外奔走,张景川陪父母时间不多,想起来总是愧疚丛生。
2014年春节前,西藏支教回来后,他陪在患肺癌住院的老父亲身旁半个月,在医院里过的春节。几个月后老人离世时,他不在身边,留下永久的遗憾,至今想起仍痛悔不已。匆忙赶回家参加完老父亲的葬礼,得知有老师从四川大凉山前来接受培训,他不得不又赶回学校帮忙接待。
今年五一回来,张景川带着藏族女友回中牟看望74岁的老母亲。这次见面,他总隐约觉得,母亲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什么。
“你走吧,不用管我,家里还有你哥嫂、弟妹呢。”母亲催他走时,他感受到的是深深的不舍。
他其实知道母亲的心思,儿子找个藏族女孩,以后会在拉萨安家吗?那母子多久才能见一面?
“妈,现在有飞机,三个小时就能飞回来啦。”张景川这么说着,心里却暗自酸楚。母亲年纪大了,自己何尝不想多在身边陪陪呢?
不过,他心里也有“小算盘”。他让同事帮忙,在藏族女友面前说哈尔滨各种好,想让她答应将来到哈尔滨生活。姑娘却摇头。
他知道,无论在外面如何游走,哈尔滨都是自己的家,是根据地。这里,有老母亲,有同事好友,有一拨拨同学,他可以尽情地陪学生打两小时排球,再踢半小时足球;在这里,他可以到学校食堂吃自己喜欢的早餐,馒头鸡蛋黑米粥,得劲儿;即使走在校园看看枝繁叶茂的法桐,走走他喜欢的那段铺满鹅卵石的路面,都觉得心情愉悦;偶尔,也喜欢让自己慢下来,享受一杯咖啡一本书的简单和快乐……
西藏、支教,却也是他割舍不下的牵挂。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西藏的蓝天、白云、雪山,也喜欢那里淳朴的人们;他喜欢读仓央嘉措的诗,比如,张口即可背诵的《那一天》:“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现在确实很纠结。”张景川说,老母亲、西藏支教、次白,他都无法放下,却只能有得有失。
他非常想多陪陪老母亲,这几年在西藏支教,每次回家,一见老娘,老人都忍不住抹眼泪,而他的泪却是在心里默默流。
“离家远,要照顾好自己啊。”老母亲每次都这样叮嘱。每次他又要支教出发时,老人塞给他的总是5斤或10斤剥过皮的花生米,张景川接过来时,心里总酸楚不已。
于是,在西藏,每当吃花生米,他都会情不自禁想到老母亲。想了,就拿起手机,打个电话,听听老人的声音……
事实上,这几年无论在西藏还是在四川,忙碌之余,这个大男人都常常忍不住会想家,想念亲人,尤其是家中的老母亲和已经去世的老父亲。雨声淅淅沥沥的夜晚,他曾站在窗口,望着故乡的方向,发一条思乡微信:“你们好吗?”
有时,在繁星点点的夜幕下,漫步校园,看到流星划过天际时,他也会想起支教时的种种往事,不由得感慨地写道:“还是远在他乡,还在续写支教故事。”
“支教工作需要有人来做。高原地区,有人适应不了,而我还可以。母亲虽然不舍得,但也很支持我的工作。”张景川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有机缘做了自己喜欢的支教工作,仅此而已。
在西藏,他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支教记忆。对他来说,较大的幸福,就是通过一次次的支教,把中原文明和中原之爱,把内地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等,传递到雪域高原,看着笑容在藏族孩子们的脸上,如格桑花一样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