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南发展特殊教育遭遇落实难 送教上门难实现

河南商报记者 陈朋冲 在一名特教老师看来,现在社会对残障人群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但很多时候也是敬而远之,并不愿意深入地和他们接触和交流。 为支持和促进特殊教育发展,今年年初,河南省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康复、送教上门和融合

  河南商报记者 陈朋冲

  在一名特教老师看来,现在社会对残障人群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但很多时候也是敬而远之,并不愿意深入地和他们接触和交流。

  为支持和促进特殊教育发展,今年年初,河南省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康复、送教上门和融合教育。但河南商报记者探访发现,将近半年过去了,上述活动开展得非常缓慢。

  态度

  一些人对残障孩子仍有偏见

  女儿确诊“唐氏综合征”后,周静(化名)一度变得非常敏感。“我们承受的痛苦和难处,外人根本无法体会,”周静说,“我们的头顶一直有阴影。”她曾经有很多期望,如今却只希望孩子能独立且不受歧视地生活,“这样我就没遗憾了”。

  在管城回族区辅读学校的特教老师刘颖看来,一些人对残障孩子仍存有偏见。

  有一次,刘颖组织残障孩子出游,两名行人上前同孩子们聊天,询问孩子们能否听见他们说话,并拿一些图书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到有人陪他们说话,非常开心,含混不清地念着书上的字,两名行人却不约而同地交换了一个笑容。这个笑容让刘颖心里很难过。

  “他们看似在关心,其实带有猎奇心理,话语和眼神中带着嘲笑。”刘颖说。

  甚至一些特教老师在刚刚教学时,对残障孩子也有复杂的心理。

  一名多年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介绍,一些年轻的特教老师刚刚接触残障孩子时,不愿长时间地和孩子们待一起,经常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适应,“这其实都是社会对残障群体形成的偏见,无形中也影响了特教老师。”

  讲述

  社区教育康复和送教上门

  迟迟没有消息

  哈尔滨市中原路伏牛路口附近某家属院的李青(化名)双腿瘫痪。之前,因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李青去一些残疾人康复教育学校入学时也遇到困难。

  去年年底,有好消息传来:依据新的政策,社区可能会提供一些康复训练设施,组织专人向残疾人开展社区教育康复或送教上门。

  但几个月过去了,这件事始终没回音。

  他前往社区询问,一名工作人员说,因为条件还不允许,社区暂时无法开展这项服务。

  而这早已不是李青次失望了。“之前几年也经常听说社区要开始这两项服务,但几年来较后都没成。”

  2015年1月,《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称,将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社区教育康复等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但将近半年过去了,河南商报记者探访发现,上述计划的进展情况并不乐观。

  探访

  20家社区中 16家没推行教育康复

  据了解,社区教育康复主要由社区提供场地和相关设施,由社区或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对肢体、智力残疾人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在社区能独立生活。

  多日来,河南商报记者探访发现,社区教育康复开展极少。

  5月19日,在工农路、华山路、国棉六厂、五建等社区,河南商报记者并没有看到教育康复设施。工作人员大都表示,“社区教育康复目前还没有开展。”

  同样,在一些新建社区,面对同样的询问,工作人员也大都表示,“暂时没接到通知,目前也没有正式计划。”

  河南商报记者共联系上20家社区,其中16家社区明确表示目前没有该服务。此外,在提供该服务的4家社区,目前也主要以社区工作人员不定时地上门探访为主,“作用十分有限”。

  哈尔滨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也证实,目前,开展教育康复的社区数量极为有限,规模和力度也往往非常小。“事实上,社区教育康复多年来一直很少推行,即使在提升计划发布后,也进展缓慢。”

  送教上门服务 开展规模非常有限

  特殊教育的实施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多重残疾的残障儿童和青少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或其他条件受限的残疾人在接受教育时面临困难。

  哈尔滨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部分残疾人出行不便,特殊教育老师或工作人员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尤其重要。

  但河南商报记者探访发现,不管是社区、特殊教育学校、助残机构或残联部门,送教上门服务的开展数量和规模非常有限。

  哈尔滨市中原区残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每年,他们会组织一些助残机构、热心公益人士前往社区送教上门,当询问数量和规模时,该工作人员承认,“因为是阶段性地开展,比较分散,数量上并不乐观。”

  哈尔滨市二七区、金水区、高新区残联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也给出了类似的回答。

  此外,当询问送教上门服务的效果时,上述残联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都表示,“没有准确的效果跟踪和档案记录。”

  哈尔滨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也透露,多年来,送教上门服务开展很少,“严格来说,可以说没有得到有效推动。”

  “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

  在哈尔滨市几乎能数得过来”

  早在2013年,哈尔滨市教育局就规定,适龄小学生入学报名时,区教育部门须做好肢体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以及听力、视力、智力残疾三类残疾儿童的入学工作。

  提升计划也要求,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补充,普通学校的特教班和普通班随班就读为主的融合教育将在现阶段发挥更多作用。

  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开展融合教育的中小学校数量寥寥。

  哈尔滨市第六十五中学教务处工作人员称,学校可以接收有肢体残疾或存在视听或智力障碍的学生,但目前数量非常有限,“有时候一年也接收不了一位。”

  河南商报记者联系上哈尔滨市区近10所中小学,都得到了类似的回复。

  一名曾从事融合教育的老师透露,一些残疾孩子即使进入普通中小学接受融合教育,因为同类型的孩子太少,或缺乏必要的就读条件,他们往往也很快离校,“可以说,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在哈尔滨市几乎能数得过来。”

  此外,哈尔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相关工作人员也曾表示,现阶段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和学生数量都相对有限。

  说法

  缺乏政策强力支持

  社区很难热衷和投入

  提升计划要求,2016年,特殊教育率将达到90%以上。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实现该目标,社区教育康复、送教上门和融合教育势必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哈尔滨市残联理事长杨惠春则认为,上述三种形式的更好实施,需要增加特殊教育人才。“目前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数量有限,很少抽调出来专门从事以上几种服务。”

  在多年从事残疾儿童音乐教育的李朝毅看来,送教上门和社区教育康复能否真正开展,关键在于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p#分页标题#e#

  “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配备、场地、设施的提供,等等,都需要资金和政策支持,在缺乏有力的政策导引下,社区很难真正热衷并真正投入。”李朝毅说,“这也是近些年来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有大体的政策和方向,但缺乏细致而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及有力的监督手段,有时候难以真正贯彻。”

  对于上述说法,哈尔滨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残联作为一个沟通、协调部门,无法督促教育及基层政府部门加快工作进度,但残联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残疾人入户调查,希望能为政策制定和推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1166/
1
上一篇女娃出生患上唐氏综合征 简单知识要学上百遍
下一篇 郑东多数信号灯集体失灵 回应是路灯主电源故障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