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杨郁卉 “20类饭局”公职人员禁入,参加饭局前事先“三问”:一问谁买单,二问和谁吃,三问在哪吃;对饭局吃喝进行常态巡查,加大“三公”经费审计力度……较近,杭州、丽水、昆明、晋宁等地纪委就领导干部饭局问题发出提示,一时引起公众热议。领导干部饭局的“红线”被越来越明确地划出来,可有了清晰的“红线”,领导干部是否就能遵守规则,不去踩“红线”?如何能让外在的“戒尺”成为官员自律的行为准则,真正让官员在各种附带权力利益交换的饭局前止步?
官场饭局常常是腐败的一面镜子,对于哪些饭局能去,哪些饭局不能去,其实大部分官员干部心里都有数,提出饭局前“三问”其初衷是好的,但实际上,参加饭局的领导干部很少对饭局的“潜台词”不知情,谁买单,和谁吃,在哪吃,不可能不了解。如果这“三问”是发自官员内心地去发问,恐怕大部分饭局都能被主动过滤掉,官员可以参加的饭局寥寥无几,因为如果这些饭局没什么名堂的话,那为什么普通人没有免费的饭局可吃,而领导官员却邀约不断呢?有时候不是不问,而是领导故意装糊涂或者主动找借口,摆出不知情的姿态“误入”饭局。
当然,请人参加饭局的人也都不傻,他们总会帮助领导事先安排出各种理由,有“三问”没准就有“三答”,人为制造出某种“合情合理”的理由,形成领导“不知情”的状况,以达到既请了领导又不让领导为难的“境界”。不仅如此,一些地方公款吃喝的形式越来越隐蔽,有的将吃喝费用开具办公用品发票,化整为零在单位财务报销,有的将超出预算的招待费在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其他公务消费科目支出以规避检查,给公款吃喝的认定增加了难度。
避免舌尖上的腐败,长期以来都是反腐的重点。饭局“三问”或许可以让那些假装不知对方目的而仿佛被“骗去”参加饭局的官员少了找借口的机会,这类提示更侧重于对官员的主观规约,而如果将反腐寄希望于官员的自觉自省,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相比之下,对大吃大喝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以及加大“三公”经费审计力度等措施就是对官员的外在约束,更具有强制性。因为对于那些不自觉的官员,就需要对他们保持高压态势,从制度上遏制官场吃喝之风,以“刚性”的法律对违规饭局做到真正的惩处,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贪食蛇”们无可钻之空,并为此付出严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对官场饭局的监督还需要拓展更多途径,纪检和组织监督是一方面,群众监督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近期河南省鹤壁市一起以教研活动为名进行公款吃喝案例就是经由群众举报出来的。因此在官场饭局问题上,同样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举报机制,畅通各种公众监督举报渠道和平台,让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监督,敢于举报且不必担心打击报复,共同遏制饭桌上的腐败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