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会计手工账册范本(手工帐范本)

这是今天整理万有文库书籍时我写的书籍标签。[汗][汗][汗] 整理古籍时,最让人感慨,也感动的,是书上的分类编目标签,这是原来管理古籍的李老师退休前做的。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字体娟秀,端庄大气,赏心悦目。这样

这是今天整理万有文库书籍时我写的书籍标签。[汗][汗][汗]

整理古籍时,最让人感慨,也感动的,是书上的分类编目标签,这是原来管理古籍的李老师退休前做的。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字体娟秀,端庄大气,赏心悦目。这样的分类编目标签,每套书要写好几遍,总账册一套,函套上一套,函套里牛皮纸包装上还有一套。也就是说至少得写一式三份。古籍书名要写繁体字,还要标清楚总账号,分类号,相当于每一本书都有一个身份证号码,还得有住址(就是柜号)。据说之前这些工作都是李老师退休前做的,和李老师共事过的同事说,李老师工作特别认真,也肯下功夫,上班就沉浸在古籍整理工作中,很少和人闲聊。窥一斑而见全豹,别的不说,单就这些手写的标签就让人钦佩不已。

我们请李老师来指导,大家都表示非常敬佩她,夸她字写的好,她很谦虚,一再说:我这算啥,我们当时那些人,比我写的好的,多了去了……

今天我是第一次写,是因为万有文库的书没有经过系统的归纳整理,也没有做函套,我们去年只做了简单的牛皮纸包装。现在我们按照总账册上给的号码,给每一本书贴上它的身份证号码,便于管理查找。

因为不熟练,繁体字也生疏,再加上先前的包装有点混乱,所以老出错,写错了就得重新再写一遍,这可真是个细致活,需要足够的耐心,但我觉得挺有意思,喜欢。几个人合作,拆包,查看,在总账册上查分类号,写标签,再恢复包装,放回柜架,一下午几个小时的时间,充实而满足…

陈一笔气定神闲,胸有成竹,缓缓地展开宣纸,抚平、凝神、纳气、提笔、蘸墨、作画,但见其笔走龙蛇,纸落云烟,挥洒自如,一幅《踏雪寻梅图》一挥而就。

白雪皑皑的旷野,苍茫无际,渺无人烟,朔风怒号,雪花纷扬。一棵梅树,虬枝天骄,数十朵红梅,殷红似血,在雪天里尽情绽放;梅花恍若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

品画之际,隐隐约约似有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在炙热的夏日里,酷暑顿消。画中的红梅和白雪,一红一白,相映成趣,错落相间,栩栩如生。题诗: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陈一笔是扬州苦雨斋画室的著名画师,经常在苦雨斋门口摆一张桌子。一群人围观,看他作画。

好一个极品红墨!

陈一笔抬头,见说话的是一个老人,六十岁左右,穿着朴素,其貌不扬。

老先生懂画?

老朽不懂画,但懂墨。

哦?

此黑墨乃劣墨,闻其味可知,松烟不纯,麝香太多,火候不到;不过,画梅花的红墨却是上等之墨——朱砂红。老人说,当今世上仅留下两块红墨,一为朱砂红,一为紫砂红,均为前朝制墨大师所制,流失已久,先生如何得之?

陈一笔笑而不答,却问,真正的好墨应是如何?

老人说,遇水不散,遇火不变,其色如常,能传之百年,而寒暑不侵,蛀虫不损。如古人云: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好!人群中,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人捬掌赞叹。

中年人向老人深鞠一躬:适才听君一席话,受益匪浅。敢问老先生可是制墨大师张遇?

中年人叫李文彬,户部侍郎,奉皇命到徽州寻找制墨高手,为朝廷制墨。当今最顶级的制墨大师张遇,就在徽州。李文彬星夜兼程,赶到徽州时,张遇已离开徽州,不知去向。李文彬经多方寻访打探,得知张遇就在扬州,只是大隐于市,无人晓其行踪。遂设计让苦雨斋画师陈一笔当众作画,以期引出张遇。

原来,皇上到户部查阅账册,发现账册上有很多字漫洇散淡,字迹模糊,龙颜大怒,认为户部一班官员玩忽职守,应下狱论罪。大臣们叫屈:这是墨的品质问题,年长日久字迹自然模糊。

张遇说,制墨之法,大有学问。先说松烟墨。制松烟墨,首先在于松烟和胶的比例,两者交融,多一分则怠,少一分则散;其次,是松烟的质量。松树的选材,以愈高愈寒者为最佳:天山的雪松,百年长一轮,是制墨的不二之选;其次是徽州的油松,扎根于悬崖峭壁之间,是制作灰烟的佳材。

还有一种油烟墨。在昆仑山一带,有地下油井,油色黛黑,燃烧时会有浓重的黑烟,用此油制墨,绝对是天下佳品。这种油,三国时期就有,古人称“自来火”,可惜,此油不易挖掘。张骞出使西域后,偶尔掘得此墨油,用来制了一批宝墨,此后再也无人掘得,所以,此墨油最为稀少,极其珍贵。

制墨程序有配料、做墨、修墨、晾墨等十多道工序,以红墨最难。

李文彬问,如何鉴别墨质优劣?

张遇答,入水一试便知。

陈一然将新作《踏雪寻梅图》放入水中,果然,片刻之后,黑墨散淡,模糊一片;而红墨却愈发殷红,无任何变化,从水中拿出来后,光泽如故,散發出一缕淡淡的墨香。

张遇说,《墨谱》云,“紫光内蕴,沉香浸衣”,是为上品。这红墨朱砂红,哪怕十年、百年,甚至更久,亦不变也。

李文彬拜服,请先生随我进京,为朝廷制墨,可否?

张遇摇头,老朽愚钝蠢笨,恐有负皇恩。

事关黎民社稷,恳请老先生应允。当此国家多事之秋,积贫积弱,外敌环伺,战祸连年。近年来,朝廷抵御外敌时,多次因墨质低劣,战报失实,贻误军机以致兵败。

李文彬想不到,他的话触到了张遇心里最疼痛的地方——三年前那场鏖战,仅因情报中的地名有一字字迹模糊,援军误认“西岭”为“酉岭”,而恰好那里就有这两个地名,一南一北,相隔几百里。等援军发现走错地方,从南到北驰援时,将士们早已沙场埋恨。

不久,京城出现了一家专为皇室和朝廷制墨的作坊——御墨坊,所制之墨,人称“御墨”。有张遇监制,御墨坊很快制出了一批批上等的好墨。

御墨坊制出第一批墨的时候,朝廷派人验墨。张遇提笔,蘸墨,含泪在宣纸上写了两个字——军武,然后放入水中长时间浸泡,字迹不变,不散,不淡,色泽如常,墨香飘逸。

张遇的儿子张军武,在三年前的那场战役中血染沙场,埋骨他乡。

【延伸阅读】

张遇,宋代制墨名家,以制“供御墨”闻名。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上记载:“宋熙丰(元丰)间,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其子张谷、孙张处厚均为一代名墨工。

徽墨,中国名墨,有“一两徽墨一两金”之说,旧称“新安香墨”。五代时,从易州(今河北易县)南迁至江南的墨工奚超父子改进了易州制墨方法,即“新安香墨”,南唐后主李煜对此墨大加推崇,赐墨工奚廷圭国姓“李”,又称“李墨”。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宋徽宗将歙州改为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这一时期的制墨业著名人物,除黟县的张遇外,还有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

蒙福森

为父亲整理房间,父亲珍藏了几十年的账本竟然还在,拢了拢竟然有三四十万之多,这在九十年代可真是一笔巨款,然而这笔巨款明明属于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如果九几年拥有这些钱,何不是咸鱼翻身?

然而这一切最后却只是水花镜月...无从要了。

“...李庄李某拿药五十八,97年某月某日;东庄张某欠账十九九八年某月某日...后后庄毛蛋胃病抓药三十五...云云”

账本斑驳不堪,征询下父亲,父亲说把它扔了吧...

确实,这本账册是曾是全家的希望,也是全家绝望的源泉。

这也是为什么父亲作为农村当地一名人,所谓德高望重,所谓十里八村,救人无数,然而却没有哪家不欠他钱,多则几百块少则几块钱,整个九十年代,别人的生活蒸蒸日上,他却活成了最贫穷的笑话......

我记得,每每母亲含辛茹苦养了鸡,猪,卖了,父亲总是拿了钱去进了药,然而再赊给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如此循环,贴进去的多却收回来的少,因此母亲没了耐心,天天个父亲吵架,家无宁日...

因为,农村人,劣根性顽固的农村人,就是有钱也赊账,就是有钱也不还,尤其对于父亲这样不善于口角,不工于心计,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乡亲们是如鱼得水,怎么地都记账,父亲皮薄耐不住磨,总是记满了满满的几本子,却鲜少去讨要...

因为了要了也不给,要不躲要不赖.....

父亲不堪其烦,最终2000年经别人千说万说离开家乡来到了城市...

要账的阴影,让我们几个深恶痛绝,对医生这个行业极其厌恶。觉得做什么也不要做医生...

然而现在,医生却是最紧缺最吃香的行业!

账薄历经几十年,家乡的人早已故去的故去,远走的远走,一切雨打风吹去......

毁了吧!

人吧,没啥意思!父亲说!

阅微草堂选读 第三十三篇

我的曾伯光吉先生,康熙初年做过镇番守备。

他回忆说,有位李太学的妻子,经常虐待小妾,一生气就扒光小妾的下衣,用鞭子抽打,几乎每天都是。

当地有位老妇人,据说能来往于阴阳之间,就是常说的无常。

老妇人劝李夫人说:“您与这个妾应该是有前世的冤仇,她应该偿还您二百鞭。但您在嫉妒心太盛,打她都超过了十几倍,现在是您反而欠她鞭 债了。况且,妇女受刑,法律都不允许扒衣服。而您偏要羞辱她,这事有点过了,冒犯了鬼神。您与我交情甚厚,我看过冥间的账册,希望您知道这事。”

李夫人不屑的说:“你这么胡说,是想要我掏钱吧!”

不久,王辅臣叛乱,乱党蜂起,李太学命丧乱兵之中,他的妾被副将韩公得到了。韩公喜欢她的聪明,对她极为宠爱。加上韩公没有正妻,家政 大权就都归这个妾掌握了。

而李太学妻子却被乱党掠走。乱党被平后,她又被俘,恰好分给了韩公。那个妾就把她收为做奴婢,让她跪在堂前说:“你以后要听我的话,每天起来后,先跪在梳妆台前,脱掉下衣,趴在地上让我打五鞭,然后再开始干活。否则的话,你是乱党的妻子,杀了你都没人说,我会把你凌迟后,喂猪狗。”

李太学的妻子已经吓傻了,什么气节都忘了,只是叩头表示遵命。然而妾还不想让她快死,所以打的时候也不用力,只是让她疼而已。一年以后,李太学的妻子因别的病死了。而她所受的鞭数,正好与她欠妾的一样。

这个李太学的妻子真是愚钝无耻啊!她被鬼神忌恨,所以才取了她的魂魄。这件事情韩公没有隐瞒,还常用来证明因果报应。

韩公曾在襄阳附近游历,与术士张鸳湖同住过。

张鸳湖知道妻子虐妾的事,很是不平,私底下对韩公说:“道家有一种借形法。凡是修炼尚未成功,但气血已衰,不能炼丹的人,可以就借用一 个年轻人的身体,乘他睡觉时,与他互换躯体。我学过这种方式,可以试试。”

第二天,就突然听妻在妾的房里说话,而妾却在妻的房里说话。等到她们出来后,大家发现妻子发出妾的声音,妾则发出妻的声音。妾得到妻子的身体,只是默然无语,妻子得到妾的身体却不甘心,纷纷争执不休,家人也判断不了。

后来到了官府。官府认为此事太过妖异,将丈夫打了一顿,逐出官衙。

根据体态相貌看,妻子实际上是妾,并不是正室,所以也没有威严,最后只有分宅各居。不了了之。

捞钱奢靡享乐 难逃纪法严惩

对于江苏省无锡农商行南通分行如皋港支行原行长严峰来说,最令他难以忘记的是2015年至2019年的时光,他从拮据度日的小职员到挥金如土的“豪”行长,再到一贫如洗的“阶下囚”,那宛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剧情在他脑海中循环往复,挥之不去。

2020年7月,严峰因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80万元。

从小到大,严峰一直是亲属、邻居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严峰顺利考入南通市工商银行,从最基础的柜员干起。

在干了几个月柜员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严峰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阙宏镖(另案处理),彼时的阙宏镖是南通工行个贷科科长,在他的提携下,严峰很快被调到信贷岗位。由于手握信贷审批大权,经常有房产商和房产中介约请阙宏镖吃喝,阙宏镖每次都会带上严峰。二人有时一大早上班就把晚上的“活动”安排好,酒过三巡还不过瘾,再去KTV唱歌直到打烊方归,久而久之,成为生活的常态。

2011年,阙宏镖因与中介间的不良信贷关系被降职,此后,便很少组织吃喝玩乐了。早已适应了灯红酒绿生活的严峰心情跌落谷底,很快跳槽去了南京银行南通分行,又开始跟着老板们胡吃海喝,享受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这种日子过久了,严峰也俨然一副老板派头,身上有钱就要花掉,没钱了就想办法到处搞钱。

2015年3月,南京银行南通分行新出台了一项异地政府平台融资政策,规定凡在江苏省范围内的异地政府平台,只需到南通来注册平台公司、提供当地发债平台担保并追加同等价值的土地抵押,每个平台公司便可以获得8000万元的贷款额度。此时,严峰认识了盐城市新洋经济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姚立远(另案处理),两人一拍即合,动起了在放贷的同时违规收取一定比例咨询服务费的歪脑筋。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严峰等人共收取新洋经济区7笔咨询服务费,合计1656万元,严峰分得756万余元。

2017年初,再次跳槽到光大银行南通分行严峰很快联系上姚立远,请他帮忙吸储。当姚立远提出通过行外贴现的方式将钱再转回新洋经济区政府融资平台时,严峰有些犹豫,但在姚立远默许其可以从中获取一定好处费后,他决定铤而走险。2017年至2019年,严峰先后通过行外贴现收取盐城新洋经济区、南通锡通科技产业园等地的政府融资平台好处费468万余元。

“每天不穿名牌不开豪车感觉都出不了门……”谈及这段经历时,严峰的眼里偶尔会闪着光,那是他人生中少有的高光时刻,只是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不过是昙花一现,一切终将烟消云散。

钱来得快,去得更快。严峰每个月都有几十万元的消费流水账单,有时候去夜总会潇洒,一个晚上便能花去五六万元。对此,严峰很麻木,他认为没钱花大不了再做几笔行外贴现业务。于是,打着银行的幌子去认识更多的平台公司,赚更多的昧心钱,成为他的“日常工作”。

纸醉金迷的逍遥日子在2019年5月9日戛然而止。这一天,姚立远被海安市纪委监委调查的消息让严峰坐立难安,当得知纪委监委将新洋经济区平台账册以及南京银行相关信贷档案调走时,他彻底慌神了。在之后的20多天里,严峰、阙宏镖等人先后多次碰头商议对策,但这些不过是徒劳。

2019年6月1日,迫于心理压力,阙宏镖主动到海安市纪委监委投案。几日后,严峰也到崇川公安分局投案,于6月14日被带至海安市纪委监委接受调查。

身陷囹圄,严峰最放不下的是家人。他终于明白,浮华奢靡皆过眼云烟,唯有亲情至珍至重。(本报通讯员 张俊)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故事推荐#撰文  |  老白干

临东城西街新开了一家典当铺。

典当铺不大,只有一间门面和一位掌柜。掌柜姓苏,是一名女子,妙龄二八,长得一张芙蓉面,看起来不像是做生意的。

店铺新开,没有什么生意,略显冷清。苏掌柜也不着急,每日巳时准时开门,自己坐在柜台后拿着一本书细细研读。

临街顽皮的孩童好奇这位新来的邻居,喊来小青梅,两人躲在门外,偷偷地向里张望,抬头对上掌柜含笑的双眸,脸扑哧一下就红了,拉着一旁呆呆愣愣的小青梅,转头就跑。

日子久了,苏掌柜知道男童叫元宝,元宝大胆地问道:“掌柜姐姐,你怎么不做生意?”

苏掌柜偏头看向大门,那里挂着一串风铃,此时在轻风的吹拂下叮叮作响,铃声清脆。

笑道:“我做得可不是普通的生意。”

几日后,生意上门了。

一名穿着打扮富贵的妇人独自找上了典当铺,见店内只有一名年轻女子也不惊讶,显然是知道规矩的。

妇人不说话,待苏掌柜奉上茶水,才酝酿好思绪,抬头,眼中含泪,哭诉道:“求掌柜救我。”

妇人唤作芸娘,是临东城最大米店的女儿,父母宠爱,天真娇憨,及笄后嫁给城里韩家酒楼的少东家。两家生意往来颇多,少东家生得俊朗,芸娘娇羞可人,郎才女貌,因此二人结亲也称得上是天作之合。

谁知,二人成亲一载,芸娘未有孕。韩夫人的好脸色就有点挂不住了,几次芸娘前去请安时,婆婆的一双眼睛就时不时地落在她肚子上,语气态度也不似往常和善,甚至还旁敲侧击地提起了纳妾的事,暗中敲打她,身为正妻要大度。

芸娘心里发苦,不愿接受,她想,才一年,没有孩子也正常,便亲自婉拒了韩夫人。

但这件事到底还是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此后三年她主动地寻医问诊,积极备孕,可任她看了多少大夫,喝了多少偏方苦药,拜了无数次送子观音,肚子还是没有丝毫动静。韩夫人气恼她,甚至在背后指责她是“下不了蛋的母鸡”

结婚不过四载,芸娘就从一个活泼娇俏的的新嫁娘变成了眉宇忧愁的妇人。甚至因为喝过的药过多过杂,有些药药性冲突,好好的身体也被拖累了,不复康健,脸上泛着病容。

也曾想过放弃,但每看到夫君韩郎皱眉劝阻自己不要喝这苦药时,芸娘更内疚自责不能替他生一个孩子。

一次,芸娘回娘家,谈话间,母亲提到城里新开了一家典当铺,很怪,因为它典当的规则是只要你出得起价码,什么愿望都可以帮你实现。

母亲提起不甚在意,芸娘听了,却暗暗记在心中。

苏掌柜递给芸娘一杯茶,笑眯眯地道:“夫人既找上了门,想必是知道我这店铺的规矩。有舍才有得。”

芸娘用手帕擦拭眼角泪珠,闻言忙点头:“苏掌柜我已经想好了。我愿用自己的寿命换一个孩子。”

“行,那便在这纸上签上名字便可,十年寿命换一个孩子。”苏掌柜拿出一张契约,白底黑字。

芸娘拿起毛笔,动作有些犹豫了。

可吗?

她想到了韩郎的婉言相劝,想到了婆婆的冷嘲暗讽,想到了母亲的无奈叹息,不再迟疑,手手腕行转间,契约成。

放下笔,芸娘感觉有什么东西被拿走了。

芸娘回到韩家时,韩郎在院中焦急地走来走去,见到她进来,问道:“娘子去哪了,怎么也不遣个下人回来?”

望着韩郎焦急的面孔,芸娘心海泛甜,怎么不可。她抱住韩郎,将头靠在他的怀中,没回答只是紧紧抱着他。

韩郎身体有些僵硬,芸娘发觉了,没在意。

成婚四年,夫妻二人虽恩爱,但举止从未这般亲密,夫妻敦伦之事向来也是蒙着被子中进行的。

想到这,芸娘也害羞了,连忙退了一步,问道:“夫君今晚可要在院子歇下。”

“不了,临近年关了,货物账册要及时清点整理,我等下就走,今晚就在酒楼歇下。”

韩家酒楼是临东城最大的酒楼,每天迎来送往,车马不停,生意十分好。韩郎也不得不每天在酒楼巡视,有时关门晚了,便会直接在酒楼歇下,不回家。

芸娘也曾提过陪夫君一起守酒楼,但韩郎说不舍得让她和他一起在外吃苦,笑着拒绝了她的提议。

因此,听到韩郎这么说,芸娘没多想,她知道夫君是爱重自己的。

叮嘱几声后,韩郎转身出门,路过街角不起眼的角落时,突然停下脚步,拿出一块手帕擦拭手心,像是手心沾染了什么脏东西。脸色阴沉,不复温柔。

一日下午,苏掌柜站在柜台后,一手拿着账本,一手摸着算盘,正在算账。

隔壁的元宝过来溜达了,还带着他呆呆的小青梅。

苏掌柜看见,笑着打了招呼,便弯腰从柜台里拿出准备好的的点心递给他。

元宝一边吃着点心,一边开心的讲着城中大大小小的八卦。苏掌柜则含笑听着。

当听到韩家酒楼少夫人怀孕的消息,苏掌柜不出意外地弯了弯眉眼。…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思茅往事——叨墨江

“你老胡就是大忽悠一个”!说这话的是我在思茅的兄弟老赵同志。这赵兄弟是“骚普洱叨墨江”的墨江人,平常么有点叨气叨气(思茅话)但为人不失耿直坦荡,在我的朋友圈里是属于那种既可以一起风花雪月又可以一起干正事的家伙。

07年这老赵同志跟风砸进去一百多万发酵了一堆墨江金星茶,这茶发得又是碎又是部分碳化,损耗高达36个点,这家伙又倒霉兮兮的碰上08年大崩盘,这一百多万差不多就要打水漂了。还好这小子用思茅话来说比较能戳,七戳八戳戳到我这来了。一方面么见这小子有点汉子气质,另一方面呢这小子不但经常来悠着你吃饭,还经常领着小妹往我房里送,虽然每次我老胡都坚拒!于是我老胡就帮他做了个方案搞了个概念营销,这批茶不但成功的忽悠出去还略有盈余。这小子尝到甜头立马把这一百多万全投到我这,声言生意归我生活归他,我教他做茶他带我泡妞。

然而这形势总归是比人强,这08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的行情一天不如一天,一直熬到2010年初也是没太大的起色。这小子终于熬不住了,“跟你老浙江干亏死了,天天干你义务司机毛都不见一根,老子不玩了”!但就是在这家伙退出后没几个月我们就进来一大笔巨额资金,才投奔我几个月的一个老乡3万的本就分了17万。这下子这小子心理不平衡了,经常跑过来唠叨说他太吃亏了!

我不胜其烦叫会计复印了份账册给他,没想到第二天我们就成了guoshui稽查的重点对象!我身边的人众口一词都认为是这个赵兄弟搞得鬼!但以我对这家伙秉性的了解,这应该不可能。诚如他自己所说,在思茅他hei白两道都玩得转,要干就明着干何须匿名举报。这家伙只是墨江人的叨气,爱唠叨而已,一清二楚的账摆着,再吃亏这屌毛愿赌服输的汉子气质还是有的。后面这事真相大白,果真是这赵兄弟一口认定的我那老乡把我卖给了guoshui稽查。这小子立马就要揍害他被冤枉的举报我的那个老乡。在我办公室当着我的面揍人,那肯定不行,虽然我比较痛恨那忘恩负义的家伙,但还是以一句“出了我公司的门你怎么干都可以,在这里你要打人就先打我吧”阻止了他。这小子脾气有点冲,但瞧人的眼光还是有的,在人脉的经营上更是比较用心,满思茅都是他的熟人朋友吧,只不过没价值的人这屌毛绝对不帮。

可能我老胡为人也不失汉子吧也可能在这赵兄弟眼中我老胡是属于那种比较有能力比较有价值的人吧,这事我都没开过口,这家伙就主动跑前跑后相帮。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老赵同志是有点冤,一冤么所有的合作伙伴里面他出力最大,却提前了那么几个月退出,没有获得本可以获得的数倍的投资收益;二冤么这税务风波中他成了头号怀疑对象;三冤么我老胡这些年每次回云南去西盟都要他安排!

1962年5月19日,罹患骨癌的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台北病逝。可到办后事的时候,全家人却犯了愁,不用说体面一点的葬礼,就连普通的丧葬费也拿不出来。

做为中国近代学术界的名人,梅校长在海内外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为何家贫至此,连一场普通的葬礼都办不起了呢?而他随身携带的黑皮包里,又装着什么样的秘密?

 

梅先生被誉为“一个时代的斯文”。

 

1914年,他从美国顶级大学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园任教。

 

1937年,政局动荡,整个华北连一张学习的课桌都放不下。时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将清华大学迁往昆明。

 

边陲的自然环境是艰苦的,经常会有敌机在学校上空盘桓。

 

就在这样恶劣的学术氛围中,创造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不朽奇迹。

从这里走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7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星光闪烁,熠熠生辉。被称为 “内有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

 

醉心于学术的教育家,生活却极度贫寒,捉襟见肘。甚至有一段,需要梅夫人去街上摆摊才能勉强维持家用。

执着于一件事而忘记外界环境是绝大读书才华横溢学者的品格。

在梅贻琦任校长期间,他邀约了多位近代史上的顶级高手助力清华,数学家陈景润、国学大师陈寅恪、语言学先驱赵元任等等,这些泰斗托举了清华园的风骨。

 

所以,梅校长才有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句。

 

儒雅谦和,公正廉洁的梅贻琦,1955年,因为一大笔在美的清华庚子赔款和基金,去了台湾。随身携带的小黑包就是这笔巨款所有的秘密。

 

等他离世以后,家人打开小黑包,看到的仅仅是一本账册。上面清清楚楚登记录着每一笔钱的往来,分毫不差。

 

他用毕生的精力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强大;用自己温润但坚韧的品行引领中国学术氛围的纯净和清澈。

 

许多人评价他自身并没有多少学术成就。

但是,他搭建的清华风骨和一种围绕在他周围的海内外华人大师。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与实力呢?#民国那些学富五车的牛人#

前提,某G企,县级分支。

昨天开了半年总结会,市一级领导做了点评,总体意思:

1.问题查摆不足,PPT 做了二十多页,太少。

2.市级公司各领导学习省公司一个经营方面得通报,认真学习了一天,才学了一半。市级公司这个月做经营分析PPT很用心,做了九十多页。

3.基层管理人员没有在基层待过,不知道怎么分析业绩不好得原因!管理人员经验不足,下一步要基层去,当当基层管理者!

4.机关一般管理人员4000块工资(刚拿一个月,之前2000+)拿的多了,下一步要每周抽出一两天时间下基层帮扶。多关爱员工,不要让员工感觉现在公司的钱都是从员工身上罚出来的。

这番话总体给人感觉就是:“领导一双鞋能穿一辈子”,为啥?因为领导平时走路脚不沾地,都在飘,哪来的灰尘?当然不用洗鞋,换鞋了。

经营业绩上不去,是你们下面人PPT做的太少了。分析得不够透彻。

(鉴于现在企业舆情管控工作做得比较好,具体哪个行业我不能说的太详细了,大家理解)

市场上同行业私企早都转型开拓新业务吃的满嘴流油装着看不见,反而一直埋怨下面人员工作开展不力;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在变,不想着开拓创新,发展新渠道、开拓新业务,迟早要被市场淘汰。就像我国外交部批评美国那样:倒施逆行,不顾社会客观科学向前发展的事实,开历史的倒车,终将被世界所淘汰。

要照领导们这样说,私人企业之所以赚的盆满钵满,那是不是下面的人整天整夜顶着两个大大的熊猫眼,宁肯不睡觉拼死也要做PPT?

可笑。

我们才拿了一个月4000块工资就被市一级领导雪亮的眼睛发现了?机关编制少了一个人,工作一点没减少,活儿一点没少干,我们剩下的同事把这点钱分了,难道就有错了?领导们整天满口仁义道德挂在嘴上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口号,岂不是都变成了的空头支票?

本人从当兵退伍就进入这个企业了,也是从普通员工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当初也是看好G企的美好前景,才把人生中最好的20多年奉献给了这个企业。

前些年红火的时候,由于管理松懈,市场需求旺盛等等原因,基层下面的小管理者,整天吃着大鱼大肉满嘴流油,小酒不断,声色犬马。跟领导没关系的,不想进贡的,你压根儿就干不上,那段时间人人都把头削尖了想干基层管理。而我们这些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干工作的机关人员只能拿到1000+到2000+的工资,就搁这两年来说,2000+的工资能不能养活一家人?有哪一个人的背后不是需要养活一家人?有那一个人没有老人需要赡养?又有哪一个人没有孩子需要去用心培养?

当年怎么没见这些所谓的领导想起来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机关同志,让我们要去吃口肉,哪怕就是去喝嘴汤也是好的呀。作为我们的领导,你们为什么就不能一视同仁呢?你们不应该为此感到脸红吗?不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吗?

可悲。

现在,形势不好了,泥沙俱下,企业也不及时转型,销售业绩上不去,任务却连年攀升,当年那批吃到肉的基层管理者跳槽的跳槽,辞职的辞职,没人想干基层管理了,这时候,我们的领导不知道是良心发现,还是悲天悯人的大发慈悲,突然就想到我们下面县一级的机关管理人员了,美其名曰:没有干过基层管理,就不会分析经营形势。现在给了大家机会,大家要珍惜。

恩,我谢谢你领导,也谢谢你八辈儿祖宗!你们拿着高工资,享受着高福利,高待遇。市公司一级的管理人员全部加起来将近百人,大部分都是市一级领导的亲戚、后代和朋友关系进来的,占用了基层大量的人员编制和工资薪酬,而且每人只分管一项具体工作,而我们这些一月2000+的县一级机关人员都得身兼数职,3-4个人每天疲于应付市一级这些市机关人员的各类账册报表和其他的工作。本身已经分身乏术,尽力招架,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安排我们每周抽出2-3天时间去基层帮扶?我们走了,活儿找谁干?上面那帮有关系的机关老爷们要的东西报的晚了,还要扣我们的工资。

可恼。

自古以来有一句形容坏人的话:“不想让马儿吃草,又想让马儿跑”都已经让人觉得很过分了,但是在我们这个企业的领导看来“不吃草就能跑得马儿才算的上好”!。

什么高尚的话我就不说了,我只说现状,也不知道其他的兄弟G企是不是这个样子?

总之一句话:现在是社会主义了好不好?你们搞得那一套长不了!

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准备杀掉建文旧臣夏原吉。夏原吉道:“给我三天时间,三天过了,任凭处置。”朱棣一听,愣住了,知道原因后,大喜:真是人才啊!

夏原吉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凭借才学考入县学。

洪武1390年,夏原吉被推荐进入国子监学习。

一天,国子监接到命令:要求所有人监生学习草拟一篇诏书,作为对监生的考核。

不过,大家都是头一次草拟诏书,不知从何下手,便相互交谈起来,后来就开始大声喧哗了。

就在这时,朱元璋从外地视察回宫,刚好路过国子监,一阵喧哗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好奇地走进国子监,扫了一眼众人,朱元璋看到了不一样的场景。

只见,夏原吉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角落,专心地学写诏书,经毫不受他人影响。

朱元璋很好奇,便询问身边的人,这个监生是谁。

了解清楚后,朱元璋大为惊喜,自己发现一位可用之才。

随后,他将夏原吉提拔为户部主事。

朱元璋果然没看错人,复原吉升任户部后,很多杂乱的档案和账册都被他处理的有条不紊。

因为表现优秀,夏原吉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他在户部的职位也一步一步提升。

建文四年,朱棣带兵攻入南京。大难临头各自飞,朝中大臣有的带着妻儿逃跑,有的准备留下为朱棣效命。

只有夏原吉没作任何打算。

朱棣带兵进入皇宫,其他大臣都在跪拜迎接,只有他还在处理户部档案和账册。

朱棣看着这位建文旧臣十分好奇,命人把他带到自己面前。

奇怪的是,夏原吉很淡定,他只说一句:“可不可以再给我3天时间,过了3天,再杀我也不迟。”

朱棣一听,愣住了:这个时候还不喊饶命吗?

夏原吉解释说:“想把手头上的账册整理好,交给下一个接手的人,只要让他完成手头上的事,任凭处置。”

朱棣一听,大为激动:这是人才啊,险些杀了他。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朱棣便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全权管理户部。

朱棣手下提醒他:不可把户部交给建文帝的旧臣。

朱棣却自信地说:“夏原吉都能为太祖皇帝所用,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效劳呢。”

朱棣没想到,夏原吉将来会成为他的理财能臣,对永乐盛世贡献很大。

朱棣对夏原吉十分满意,只要是夏原吉提出的国策,朱棣就没有不答应的。

朝中有什么大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夏原言。

朱棣面对有功将士的封赏,很是头疼。他询问夏元吉:“升官和奖赏,哪个更好呢?”

夏元吉说,多升不如重奖。

朱棣采纳了他的意见。只将功劳很大的将领升官,其他将领给予奖赏。没有大规模的升官,从长远来看,在财政上节省了不少。

朱棣登基不久,江南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百姓流离失所。

关键时刻,夏原吉主动请缨,前往江南地区赈灾。

他经常光着脚,到洪涝地区体察民情,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是这样。

一年后,灾情得到控制,但他没有立刻回朝请功,而是留下来继续打理后续事情。等一切处理好后,夏原吉才回朝汇报。

朱棣对这位鞠躬尽瘁的大臣充满感激,想好好奖励一番。

还没等朱棣开口,夏原吉便先开了口:要粮食和生产工具。

夏原吉解释道,虽然灾情得到控制,但因为洪灾,百姓已经2年没有收成了,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生产,需要立即发粮赈灾。

朱棣听完,马上命人准备30万石精食和生产工具,让夏原吉再次前往江南。

经过他层层把关,30万石粮食和生产工具全部到达灾区,很快江南恢复了生产。

永乐时期,迁 都北平、大修宫殿、征战漠北、派郑和下西洋,这些举措开支巨大,都需要户部拿钱支持。

夏元吉是如何解决钱、粮不足的问题呢?

一般做法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但夏原吉爱民如子,他当然不会这样做。

他减少了朝廷闲杂人员和部门的开支,鼓励商业发展,自己赚钱自己花。

对于巨大的军费支出,夏原吉鼓励军人生产,自给自足,来解决军饷问题。

朝廷支出减少了,商业收入增加了,户部自然就有钱了,朱棣才有底气大把大把地花钱。

如果没有夏原吉,征战漠北、郑和下西洋、大修宫殿等烧钱的举措,根本没办法实施。

所以说,夏原吉对永乐盛世的贡献是比较大的。

但是,这么勤劳能干的夏原吉,也会有牢狱之灾。

公元1421年,朱棣计划再次北征,

夏原吉劝谏道:长年征战劳民伤财,况且皇上身体日渐操劳,不宜出兵。

但朱棣一意孤行,不听。便抄了夏原吉的家,除赐给的钞币外,全部没收,只剩下布衣和坛坛罐罐。

之后北征,由于粮食耗尽,他无功而返。果然,如夏原吉所预料。

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征,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途中,病逝于榆木川。

他临死前,想起了夏原吉的劝谏,悔不当初,对左右感慨道:“夏原吉爱我啊。”

三天后,朱高炽跑到监狱,告诉夏元吉,朱棣薨逝的消息,夏原吉跪地痛哭不止。

之后,夏原吉辅助仁宗、宣宗两朝,直至去世,享年65岁。

@小二书童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85581/
1
上一篇转赠和捐赠的会计分录(预算会计接受捐赠的会计分录)
下一篇 中国会计专业技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什么)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