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李明 据《东方今报》报道,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学生孙梦涛,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他困惑: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
学历、能力,哪个更重要?这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面对只招研究生的招聘广告,本科生会发此疑问,不是211、985院校毕业的学生更是爱问这句话。由于社会上存在学历歧视现象,所以每次遇到类似问题,答案似乎就只有一个:用人单位不重能力重学历。就拿这位“证霸”的例子来说,事情真是这样吗?
首先,这几年大学生热衷考证,为此就业指导机构不止一次发出“证书在精不在多”的提示。有经验的人认为,为求职加分的证书一般为论文或竞赛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机构颁发的外语计算机等水平证书。而孙梦涛同学的证书中,90%是各级各类荣誉证书。荣誉证书是对个人的肯定,也是可贵的,但在求职方面价值就有限了。
其次,孙梦涛有关学历与能力的疑问,来自一位学长的经历。据说这位学长考上985院校研究生后,就业好得不得了。不仅投简历“百发百中”,进了500强企业一年时间,收入就过20万元。如果没有研究生学历,这位学长多半进不了500强企业,但他一个人的经历有多少代表性?是不是985、211院校的研究生,由于多了张文凭,就变得前程似锦了呢?那些没找到理想工作的,有一部分可能因为学历与能力不匹配,而这不是恰恰说明用人单位不是唯学历论吗?
较后,也是较重要的,学历与能力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力的证明与体现。高学历低能力的情况固然不少,但学历与能力相匹配的情况更多。如果学历证明不了能力,那么65个证书也成不了人才的代名词。把学历与能力完全对立起来,只会误导青年学生,对自身水平进行错误判断。
学历崇拜、名校崇拜应该受到批判,但这不能成为一个筐,非名校毕业生求职遇到的问题都往这里装。名校毕业生工作不称心就是个人期望值太高,非名校毕业生找不着理想工作就是社会认知有问题,这种逻辑要不得。非名校毕业生如果确信自己真有能力,与其抱着一摞证书困惑,不如放弃所谓一步到位,从基层干起,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