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张雯婧 见习记者 叶勇 2010年,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在京签署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这是继与教育部成功合作完成首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后,天津在职教领域与教育部开展的更深层次的合作。昨天,记者从市教委获悉,经过五年的建设,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十大亮点”,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
天津积极建设海河教育园示范窗口,形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据了解,以园区为主要平台,已建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西部民族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正在启动建设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质量监测评估中心、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心等“国字号”工程。此外,园区还搭建起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就业创业以及安全管理“四大运行平台”。
探索各级各类职教大赛与示范区建设互动机制,打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名片。由天津职业院校牵头设计的全国大赛赛项、教学装备、教材和教学资源走出国门,成为东盟十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技能大赛的竞赛标准、竞赛装备和教学资源。职业教育领域个、也是目前较好一个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落户津门。
坚持政府主导行业办学特色,激发了集团化办学和院校联盟发展新活力。目前,天津已组建19个中、高职教学相衔接,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行业职教集团,每个职教集团的在校生规模都达到万人以上,有力地支撑了天津经济社会升级转型发展。
启动现代职教体系和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将职业教育推向新起点。在原有中、高职对接完成专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天津启动高职与本科院校3+2“五年分段式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开展了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同时,天津研究制定了“专业组群式、实体联盟制、优化遴选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探索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中、高、本、硕”有效衔接、“职普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体系。
优化招生考试改革和“现代学徒制”,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选拔新机制。目前,天津所有高职院校已全部开展基于高考的“知识+技能”自主招生改革试验。通过中高职教育“3+2”对接、面向“三校生”的春季高考、自主招生、专升本等多种途径,天津已初步建立起“人才培养结构完整、内涵衔接紧密、外延联系广泛”的技术技能人才选拔机制与体系。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开辟“双师型”教师培养新路径。天津率先在全国开启专业课教师评聘第二专业技术职务的渠道,五年来,持续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项目,每年聘请500名企业技能高手到职业院校兼职兼课,共计有2500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加入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行列。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产教对接,搭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平台。2014年,天津与北京、河北协商制定三地职业教育战略合作框架,举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装备制造业产教对接会”,200余家组织机构达成了构建“五大平台”、建立“四个机制”的合作共识。
融入国际化专业教学综合要素,开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进程。天津职业院校与德国、英国、美国、新西兰、韩国、新加坡、泰国等20余个和地区,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天津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试点工作。
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彰显办学体制与财政投入保障新特色。自2009年以来,天津累计投入300亿元,整合全市优质职教资源,建设海河教育园区。“十二五”期间,市财政计划投入11.5亿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及中高职示范校建设、优质特色专业校建设,实际项目建设资金总额预计超过15亿元。注重投入绩效,关注职教发展,引导服务社会,教育部、财政部专家组将天津财政支持机制和投入成效称之为“天津现象”。
推行“百万福利计划”,建设技术技能人才积累和大众数字化学习型城市新坐标。2014年,天津出台《关于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意见》,市财政投入32亿元,建立普惠性的“职业培训补贴、职工培训津贴、生活费补贴、实习补贴和师资培训补贴”培训福利制度。同时,天津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包”开发工作。目前,全市17所高职院校承担了97个职业423个职业技能“培训包”开发任务,实现了职业培训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提高了培训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