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焖锅简介
1、焖锅又叫“煲仔饭”,是一种烹饪方式,其历史已有6000多年。焖锅的最大特点是烹饪的食材既可以使用“蒸”的方式,也可以使用“煮”的方式。
2、一般人可以使用焖锅来烹饪肉类食物、蔬菜、海鲜、五谷杂粮等,可将这些食物放在一起即可,无须分别烹饪。3、另外,这种烹饪方式也可以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营养和美味,是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健康料理方式。
二、焖锅分类
1、按材质可分为金属焖锅、陶瓷焖锅、瓷器焖锅、橡胶焖锅等等。
2、按加热方式可分为电焖锅、蒸焖锅、电炉焖锅、煤气焖锅等。
3、按功能可分为普通焖锅、慢焖锅、抄油烤焖锅等。
三、使用焖锅的方法
1、将食材放入焖锅中,按照自己喜欢的口味添加佐料,比如姜、葱、蒜、花椒等。
2、然后将食材放入焖锅中,再倒入一些汤汁或者枸杞、冬瓜粉及蜂蜜等。3、把焖锅加盖,把火加大,把火加小,把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等到水开后把火调小,然后盖住蓬蓬焖煮约3个小时,然后你的美味的焖锅就可以上桌了。
四、焖锅的优点
1、焖锅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有效保存食物的原汁原味、营养和美味。
2、另外,材料有金属、陶瓷、瓷器、橡胶等可供选择,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3、焖锅可以把多种食材放在一起即可,无须分别烹饪,省时又节省热力,简单易用,是大家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烹饪方式。
五、焖锅的安全注意事项
1、在使用焖锅时,要确保焖锅是铁质的,以免发生变形,或者渗漏,影响使用。
2、焖锅的口径不宜太大,要以容量的1/3为最佳,以免热量积聚过大,造成溢出。3、焖煮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食物的营养成份,影响食物的口感。
4、使用焖锅时,要注意安全,尤其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热汤液,以免发生烫伤。5、开火时要注意控制火候,以免造成食物燃烧,影响口感。
一、焖锅早期发明史
1. 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焖锅产生于春秋时期,用于烹饪卧铺大肚锅。这种锅形状圆,口部较大,底部变窄。它的外壁有许多螺旋状的坡道来帮助烹饪食物,如肉、甲鱼、血糕等。
2. 据史料记载,晋朝时期有关“焖锅”的描述就有很多,此时“焖锅”已经渗入了百姓的家庭。在晋代,“焖锅”的造型进行了更微妙的变化,但仍保留了早期的特点:内径大,两端口宽,圆方形桶状。
3. 公元十一世纪,在宋朝时,“焖锅”发展变化多端,沿用了晋朝时期的“圆”型及“桶”型。此时,在中国境内,“焖锅”已渗透到百姓生活中,烹饪习惯也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格局。
二、焖锅的近代发展
1. 在明清时期,“焖锅”逐渐多样化。明朝时,“焖锅”的造型又加入一些新元素,开始加大底部的口径。明代的“焖锅”,内壁的螺旋底座更加复杂,烹饪的技法也更加成熟。
2. 近代以来,焖锅发展至今日,技术越来越先进,它在我国烹饪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谓,中国烹饪文化中,军刀般重要的烹饪器具——焖锅,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厨,也影响着中华烹饪文化。
3. 今天,焖锅已经发展为电器之一,不仅节约时间、省去人力,而且可预热、可延时、可保温。此外,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焖锅的性能更加强大,而且烹饪的口味更加优美,当今已经成为家庭烹饪中的“必备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