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兴平兴化桥拍的,陇海提速区段,拍的不错![赞]
原内容已删除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如何,兴平的兴化,还有台波这两个厂不光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更严重,咸阳现在得脑梗,脑溢血的越来越多,而且得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跟这些化工厂估计都有关系,但也没有人能惹得起啊!
真世道雾霾重压!公交公司提供免费乘车
#咸阳头条##2023新春庙会#兴平是个咸阳下属的县级市,我以为汉武帝的茂陵和马嵬驿的马嵬坡而著名吧。兴平的名字,因安史之乱的“兴平军”平乱于此地而得名“兴平”。至于怎么平的乱,也是马嵬兵变的历史,感兴趣的自己查查。#兴平# #陕西#

不过兴平这个地方,我觉得名字听起来很吉利,自己释意“兴胜平安”。看看但没想象的好,除了什么兴化、秦岭、陕柴几个大厂外,似乎没有像样的经济,经济很一般,城市建设也很一般,街道房屋似乎还在九十年代,也不是很干净,这可能与思想意识的落后有关。城区的名胜古迹似乎也不少,大过年的城隍庙,也就是兴平博物馆关门,北塔也关着门,狭窄的街道冷冷清清,小地方想着有社火,有乡土气息,也没有,着实遗憾,文旅的事情似乎也不靠边。空气不好,有点失望。总体感觉落后这个时代,没啥变化。据说,黄山宫的太上槐有1300年,唐明皇手植,值得看看,围绕的也是马嵬坡躺着的那个杨玉环,门票三十。骊山华清宫洗澡,马嵬驿长眠的杨玉环,讲述着古长安城外的“东成西就”。来兴平发点感慨,主要是雅不够,俗也不太够,相信下次来,会更好吧。#旅游# #文化# #西安#

兴化,兴平的老牌企业,现划归延长集团。兴化,撑起兴平东部半边天。
木文子午陕西兴平航空广场——小小在健身
02:12废话//@我要奋斗51:兴平有个兴化污染最严重
用户52431193026咸阳人口最多的5个县区:第5是礼泉,第1是兴平
陕西兴平化工技工学校
陕西兴平化工技工学校,成立于1959年。1958年,陕西省石油工业局和陕西省化学工业局成立后,于1959年分别成立了石油和化工技工学校,为建设新厂培训技术工人。石油技工学校设在西安市太乙路,占用原陕西省工业厅地质勘探处房地,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招收农村初中学生400名,为陕西省铜川人造石油一厂培训工人。化工技工学校位于兴平县城,从农村招收高校学生400人,未建校前送工厂培训,一年后分车、钳、铆、焊、酸碱、氮肥等专业学习,一年结业分配局属单位工作。1961年9月石油工业局与化学工业局合并,两个技校也合并为陕西省石油化工技工学校。

1961年陕西省石油化工技工学校迁到铜川市何家坊,占用原铜川人造石油一厂厂址,建筑面积约计1.5万平方米,全校教职工200多名,学生525名,1962年国家经济调整时停办,学生精简回农村。
1964年学校迁回兴平化工技校旧址复学开课,招收初中生200名,设车、钳、焊、合成4个专业。因教学和生活条件困难,陕西省重工业厅决定将学校迁到临潼,与临潼氮肥厂厂校合一,实行半工半读。1965年学校改为“陕西省临潼化工技术学校”,校址设在原临潼县铁厂内,新建教学楼和宿舍楼4000平方米,全校学生400名,设有机械、合成、车工、钳工、焊接11个班。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撤销停办。教学仪器、模型移交临潼县城关中学,房产交临潼氮肥厂。
从1959年成立到1970年停办,共培训技术工人1645名,多数在经济调整时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只有64、65届招收的400名学生分配到化工企业工作。

1978年第二次恢复开学,校址设在兴平县城化工技工学校旧址,建校规模600人。到1988年,占地面积4.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室、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运动场地等,设施比较齐全。全校教学人员72名,其中高级讲师5名,讲师35名。设有化工工艺、化工仪表、化工分析、橡胶、锅炉和化工机械6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从1978年复校开学到1988年,共招收学生2811名,毕业学生2156名,为外省代培学生554名。
西北工业学校(原化学工业部兴平化工学校)、陕西工业技术学院(原化学工业部陕西兴平化工技工学校)创建于1959年,地处汉风唐韵、人文气息浓厚的2021年度陕西省十强县之首兴平市,现有新、老两个校区,共占地216余亩。老校区位于兴平市兴化路,新校区位于兴平市槐里西路,于2016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是的//@王先森81364737:兴平的空气就是兴化污染的 还有台玻
用户52431193026咸阳人口最多的5个县区:第5是礼泉,第1是兴平
#西安头条#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志愿者朋友们,同志们:大家新年好!
欢声笑语,喜逢新岁;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怀着感恩的喜悦,我们跨进了充满机遇和希望的2022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兴平市红枫叶志愿者协会向长期关心协会发展的有关单位、爱心商家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向积极参与协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家人以及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亲友们,致以新年的祝贺!
“奉献公益又一年,携手文明谱新篇”。回顾兴平市红枫叶志愿者协会过去的一年,我们激情满怀,心情澎湃。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及志愿者家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过去的一年里,兴平市红枫叶志愿者协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构建新时代文明鹭港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1年1月,慈善捐衣活动中为困难退役军人捐赠1180元,为困难群众捐赠旧衣物3000余斤…… 2021年3月12日参与兴平市市委组织的万人植树活动,3月29日之后,发起“搭建爱心虹桥丨续写英雄篇章”活动,先后为抗美援朝老兵、老八路王成恩、符国强、王相溥前辈续写英雄故事;4月4日发起志愿者兴平烈士陵园敬献花篮活动;5月3日,为了对会员暨志愿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西咸新区全国劳动模范、抗美援朝老兵、全国勤劳致富模范复员军人王成恩住所,听老人讲战斗故事暨悉心教导;5月15日协会爱心人士和实验小学师生,一起到人民医院看望抗美援朝老兵刘轩老前辈;5月30日,协会成立公益艺术演出团,吸收接纳演职人员50多人;6月11日,协会会员及演职人员100余人在影剧院广场以“学党史颂党恩志愿服务跟党走为主题,向全市人民做汇报演出;这次演出,演员众多,阵容强大,经过多番组织、精心彩排,终于全部亮相,唱响金城,为大家奉上一场场“唱红歌、学党史、颂党恩”的系列文艺节目;7月22日,协会会员参与408医院抗战老兵杨鸣山老人遗体告别仪式;7月29日,通过兴平红十字会向河南灾区捐赠现金5230元;7月30日下午,志愿者和演职人员50余人在兴平市武警支队进行慰问演出,12个节目得到了官兵们强烈的掌声和一致好评;8月28日,通过兴平慈善会为困难群众捐赠旧衣物3000余斤;99公益活动,志愿者通过腾讯公益平台为困难退役军人和最美家园建设共计捐款2250.4元;99重阳活动,捐款捐物1800余元,慰问了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残疾退役军人、困残疾致困家庭和老党员9位……

受西安疫情影响,兴平城乡也按下了暂停键,可志愿者个个热血沸腾,磨拳擦掌,迅速成立了近50人组成的红枫叶疫情防控突击队,活跃与社区和村镇
协助兴平市妇联在粮食路、兴化东区,福伦小区卡点值勤。
协助东城办在建材市场、粮食路做完六轮核酸检测
协助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汇豪天下小区服务核酸检测工作
参与了兴平市红十字会咸阳拉运救灾物资活动
参与了兴平城市救援队消杀灭毒活动
参与了西城派出所槐里路大转盘值勤活动
这次疫情期间,爱心人士为兴平市赵村镇困难退役军人资助1000元
继党员李银利爱心饺子之后,吴西亚、刘西凤、孟宁宁又分别送了爱心午餐
刘公明为弘扬抗疫志愿者奋笔疾书;闫志伦、陈建队老师的抗疫作品;张长君老师的书画抗疫,张涛老师,男高音苏音波的抗疫歌曲;更是志愿者的另一种付出和奉献!

这次疫情防控,据不完全统计,红枫叶志愿者参与活动4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3000多小时,有一份光,放一份热,这就是志愿者的胸怀。
新的一年,继续汇聚社会爱心,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推进公益服务的常态化、精细化、个性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我们相信在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及志愿者家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兴平市红枫叶志愿者协会的公益事业必将更上一层楼。各位志愿者家人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谱写公益事业新的篇章。
最后我们衷心的祝愿各位志愿者家人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兴平市红枫叶志愿者协会工作的领导和爱心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们!
兴平市红枫叶志愿者协会

2022年1月31日
陕西省兴平化肥厂
陕西省兴平化肥厂位于兴平县城东南,是本省唯一生产硝酸铵的一个重点企业。建厂初期隶属于化工部,1970年下放到本省,1980年划归陕西省化学肥料工业公司领导。到1988年底,工厂占地面积35.2万平方米,全部固定资产总投资(包括各项技术改造费用在内)22814.8万元,化肥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10万吨,硝酸铵22万吨,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7051.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1945.6万元。全厂职工32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2人,占职工总数的6.2%。
该厂1965年开始建设,1970年5月建成投产。第一期工程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万吨,硝铵11万吨,建厂投资6700万元。生产设备是我国在60年代初期,由意大利蒙特卡梯尼公司引进的第一套加压重油气化装置,工艺技术及油头、净化部分设备由意大利进口,合成氨装置和硝酸、硝铵系统由国内设计配套。生产工艺合成氨系统采用重油加压气化,三项触媒流程,硝酸为双加压,硝铵为一段蒸发造粒。建厂时期由化工部决定将原定点建在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的“659”工程迁至兴平化肥厂一并建设。一期工程投产后,因设备是单系列,生产能力不平衡,1972年又进行了填平补齐。

1976年开始二期扩建。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也是年产合成氨5万吨,硝铵11万吨,建设投资6300万元,1981年合成氨部分投产,1982年12月开始双系统并车试生产。因限于空分能力不足,不能与10万吨合成氨配套,1984年决定新建了6000立方米空分装置。二期工程竣工后,因重油供应不足,使扩建生产规模不能及时投入生产,直到1988年,通过各种渠道,扩大了原料来源,才开始双系统生产。
1981年兴平县碱厂并归兴平化肥厂,增设了联碱车间,生产能力为氯化铵0.5万吨,纯碱0.5万吨。1986年扩建为氯化铵、纯碱各1万吨。1983年为了回收氨水和排空的二氧化碳,该厂又增建了一套年产碳铵1万吨生产装置,1985年5月建成投产。1987年碳铵生产扩建为2万吨。
兴平化肥厂除生产化肥产品外,还生产“741”、羰基铁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国内独家生产,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行目标管理与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一套适应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培养造就了一批能打生产技术硬仗的专业队伍,勇于开拓,锐意改革,使化肥生产的产值,产量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1983年五项工作全面整顿验收合格,并建成无泄漏工厂,被列入陕西省40个大型企业之一。1985年建成清洁文明工厂,主要化肥产品硝铵评为省优产品,并荣获陕西省“六五”技术进步奖。“741”产品1983年起连续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6年12月荣获国家金质奖。1970~1988年累计生产合成氨79.78万吨,硝铵155.38万吨(实物),氯化铵5.8万吨(实物),实现利税总额6374.3万元。1988年合成氨产量达到8.99万吨,硝铵16万吨(实物),实现利税1524万元,被批准为国家大型二类企业,是全省12个大型企业机制改革超前试点单位及49个利税大户之一,并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

陕西兴化集团公司的前身是陕西省兴平化肥厂。
老杨虽然是个比他儿子更“专”的工科生,但并不意味着他的文艺才能就很弱。事实上他儿子小杨(现在也被经常叫成“老杨”,惭愧……)的文字功底同样是遗传他的,只是老杨理工那部分遗传给他儿子的相对少些就是了。对此,他儿子小老杨印象比较深的有早年间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1989年以前小老杨在兴平化肥厂子弟学校上小学时的事。小老杨不小心把作为副课的手工模型的一张拼图弄坏了。手工模型是小老杨在兴化时最喜欢的一门课,因此虽然就是小老杨自己把拼图弄坏的,但还是失望难过的嚎啕大哭。老杨下班后看到他儿子的问题并没有作难,反倒乐呵呵的安慰小老杨说不要紧,爸爸给你解决问题。小老杨以为他会去学校重新要一张拼图教材---毕竟学校也是兴化自己的,小老杨的老师也和老杨住一个院子---谁知并不是这样。

老杨坐在家里的写字台上忙了大概一个多小时。他把一张复写纸夹在了两张和拼图教材幅面一样的16开白纸中间,用他画图用的描图笔画了一张很精致的线描风景小品。而且小老杨记得很清楚,老杨作画时旁边并没有参照。画的内容似乎是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池塘,池底还有圆润的卵石,至于池塘边上还有什么小老杨已经记不清了,与小老杨撕坏的原版教材内容并不一样。画完之后他在画上仿照教材又画上了一些云线形状的分割线,然后将复写纸上边的画上分割线里隔出的小块剪下来粘在复写纸下边的完整图画上,这就在形式上与小老杨撕坏的印刷体拼图教材基本一样了。
老杨在重建院学的是土木工程,也就是工民建。美术是建筑学才需要学习的课程。他的家境又十分贫寒,直到现在小老杨都不知道他爸的这手精致的线描风景画是从哪学来的,而且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也再没有给他儿子画过。

第二件事就是下边的这本《白鹿原》。那是1990年左右老杨一家刚到渭南市临渭区不久的一个六一儿童节前夕,老杨带着小老杨去临渭区邮电局外边的杂志摊上给小老杨买课外书充作节日礼物。小老杨在看他喜欢的书的时候老杨也在书摊上搜寻,他捡起这本封面上绘有一位满脸沧桑的白胡子老头的初版《白鹿原》翻看了很久,小老杨记得他对这本书评价非常高,说这部小说是陕西关中农村的“史诗”,但尽管舍不得放下,最终他还是把这本书还给了杂志摊老板,扭头带着小老杨买了五元一本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那也是小老杨垂涎已久的厚书。只是由于书中的文字记录过于枯燥,而且没有对应的图画和照片,回家之后小老杨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了。
1990年的初版《白鹿原》断然没有现在这样的声势,那时的陈忠实也不过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中学老师。老杨对这么一本书摊上毫不起眼的小书评价如此之高,一是恐怕多少与他的家史有关---老杨的家庭虽然在他出生时已经败落,但在清末民初与《白鹿原》小说同期的年代也曾是声势赫赫的兴平地方豪门;二也就只能归结于他的眼光毒辣了。至于他最终没买下这本书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舍不得。老杨对自己从来都是很抠很抠,何况那时渭河化肥厂筹建处的工资也并不高。
老杨后来肯定是把这事忘了,但他翻书时专注的神情却给他身边的小儿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几年前老杨从神木的陕西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打工回来,小老杨立刻买了一本新版的《白鹿原》放在了他的床头。只是此时的老杨精力不济,已经很难静下心来阅读这种长篇小说了,读了几章就读不下去,说是陈忠实写的太啰嗦了。
这就是多姿多彩的老杨,这就是我永远怀念的可爱的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