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工作反思(中层工作自我反思)

一些中层领导者在纷繁的管理中迷失了自己。瞬息万变的市场让。他们忙于跟随而精疲力尽,没有时间思考,逐渐丢掉了坐标和参照系,甚至忘记自己做某件事、选择某个方向的初衷。

一些中层领导者在纷繁的管理中迷失了自己。瞬息万变的市场让。他们忙于跟随而精疲力尽,没有时间思考,逐渐丢掉了坐标和参照系,甚至忘记自己做某件事、选择某个方向的初衷。

他们应该静下心来体会、感觉、规划和反思,理出比较清晰的脉络。只有当中层领导者在照顾到细节的同时,又能照顾到整体时,才能很好的把握全局,才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不然,就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思路。

决策基因是由经验、知识、信息和思维方法整合出来的逻辑整体,它们共同发挥作用。#职场达人炼成记#

“既然如此,这个议题就先这样了,开始下个议题。”董事长气哄哄地说道。

听完之后,我起身离开会议室,留下其他参会人员。

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我真的冲动了。

跟董事长唱对台戏,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也许,这就是我内心敬畏不够的原因吧。

之前,我跟董事长关系还是不错的,因为她跟我都是务实做事的人。

正是因为关系不错,才让我丧失了“敬畏心”,让我脑袋没有绷紧那根弦。

我不顾董事长的潜在决策意图,说出了与她意图截然相反的意见。

当众让她难堪,导致她行使公司赋予的权力否决了该议题。

当我走出会议室的时候,脑袋空空,失魂落魄。

是呀,我太不应该了。

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想当初,拍了副总经理的桌子,现在又跟董事长对着干,我还能生存下去吗?

人到40岁,没有成熟稳重,反而不断犯错,实属不智。

在职场,哪怕自己再有能力,也不能得罪这些关键领导呀。

连续两年的愚蠢行为,基本意味着我断绝了晋升之路。

有能力是好事,但是太过锋芒毕露,心里没有敬畏之心,就是自己的错。

也许,恃才傲物,桀骜不驯,已经成为我的“个人标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之前太过顺畅的职场生涯,让我丧失了理智,让我缺乏自控,有点飘飘然。

然而现实不会跟我开玩笑。

自己情绪失控,做事没有过脑子,真的让自己陷入绝境。

未来的发展,希望渺茫。

后悔也早已无济于事,还是要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总结,让自己更加成熟稳重起来,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了,否则今后的职业生涯会更加糟糕。

今天,小编以个人惨痛经验教训为引子,期望大家要更加理智,更加心存敬畏,保持对领导的尊敬,保持对领导的服从。

否则,你业绩再好,能力再强,领导对你有意见,你就永无出头之日。

希望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感谢您的点赞及关注@职场真谛,持续与您分享职场干货。

#职场加油站#

在国企,太注重做事的员工,很难获得领导的提拔。

虽然现在国企也开始推行绩效考核,设定了KPI指标,但是那些绩效很好的员工,可以多领点绩效奖金,却无法摆脱做事的命运,无法走向领导岗位,哪怕是中层管理者。

不是小编危言耸听,在国企晋升的本质,从来不是能力,而是跟在任领导关系的亲疏。

跟领导距离越远,意味着越远离晋升,哪怕你的业绩确实很出色,但在领导眼里那是你应该做的事,毕竟公司给你付钱了。

而那些一门心思围着领导转的员工,那些有背景资源的员工,做事中规中矩就可以了,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被提拔的几率更高。

这就是现实。

能力、业绩,在国企能让你保证生存,让你衣食无忧,但无法让你确保晋升。

因此,小编奉劝实在的你,认真提升自己能力,认真做事的同时,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不要怕别人的非议,该跟领导多走动、多汇报,就多亲近,多表达上进意愿。

脸皮越薄,越害怕接触领导,就越远离晋升。

那些既得利益者,都是厚脸皮之人,都是不顾他人看法,一心为自己的利益四处奔波,让自己受益。

跟这些人相比,你还怕啥?

既然不想去改变自己,那就不要抱怨不公,不要抱怨缺乏伯乐,不要抱怨生不逢时。

大V孙洪鹤说过:“一切正当获利的手段,都是正确的、明智的选择。”

小编非常认可。

希望你在后续的工作中,积极为自己的正当利益去争取,去谋划。

在国企,只要你还是一名员工,就不要奢望别人把你当一回事。

别人对待你的态度,永远跟你的职务一致。

千万不要以为能力很强,做事很厉害,就把自己当个人物。

其实,在任何人眼里,都是唯上的,都是唯利益的。

你不是领导,人家为何要对你尊敬有加?

你无法给他人带来实质性的利好,别人为何要跟你推心置腹,对你视若亲朋?

难道你以为自己是人民币吗?

社会就是如此现实。

当你内心自视甚高,看不上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反省自己。

没有职务,当不上领导,你就啥也不是。

想改变这种现状,唯有不断自强,唯有不断谋划,唯有寻求破解之道。

强大自身,永远是对的,但那仅是基础。

要想晋升,就得想方设法去破局,去寻求关键因素,去寻找关键人物。

大多数人都不是天生就有背景的,你也不要去跟那些出生在“罗马”的人比。

你要跟那些条件相近,或者比你略好的员工比。

能力相近,那就比做人,比会来事,比会跟领导拉近关系,比有机会获得更多资源。

能力略差,那就比谋略,比背后的运作,比搭建人脉网,比有其他人照顾你、提携你。

只要你有心,不认输,肯努力经营,就比他们有机会获得晋升。

愿你持有善良之心,行谋略之道,为自己的晋升,找到突围之路。

@国企职场真谛在吸收血泪教训之后,总结了《国企职场的生存及晋升技巧》,共100节课,目前已更新至80节,系统阐述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存及晋升,让你少走弯路,改变命运,欢迎订阅。

现在活动期间,仅需78元,最后5天。

#话题大发明家##国企职场干货##2022就业季#

如何成为学校优秀的中层干部

1.做事能力

做任何一件事情或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一定规律,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遵循一定的流程。简单地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个闭环至少包括“计划—准备—实施—反思/总结—汇报/反馈—调整/优化”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2.设计能力

作为管理者,中层要具有设计能力。

负责德育的要有活动设计能力,负责教学的要有课程规划与设计能力,负责科研的要有教研规划设计能力等。这里的设计就是中层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一个中层干部要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做得出来,写得精彩。这些就是设计的过程。

3.创新能力

做中层的时候,任何一项工作尽量做到大的方向不变,但小的细节一定要变化。

为什么要变?

基于问题的解决。学校制订的任何一个工作规划、课程方案、活动计划等,都一定不是无懈可击的,或许会存在某些方面设计得不够周全的现象!

4.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问题意识,难有创新意识。创新往往来源于对于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因此,中层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发现与思考的过程,往往就是创新的过程。

总之,阻碍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不是问题发现太多,而是问题发现太少;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发现不了问题。

李国庆创业反思:我没有马云、刘强东格局大!

近日,李国庆通过短视频发表了自己的创业反思。他表示,自己之所以被赶出来是因为高管们都想着卖公司,我还想继续养着,我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因此,我比较佩服马云、刘强东,他们格局大,能够把公司的价值观传递给高层、甚至是中层。这些人跟着他们开疆扩土,可是我什么也没有!

看到李国庆这份慷慨发言,网友表示,你能有这种反思,而且说出来,格局已经很大!

李国庆悄悄给这条评论点了一个赞!

【职场江湖】越级报告

如果把一个组织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三级

越级报告就是基层人员越过中层干部,直接向高层领导报告工作

逐级报告是常态,越级报告是非常态

作为基层,一定是在与中层干部多次沟通无效后、本着解决问题的初心,无奈之下采取越级报告的非常规手段,绝对不要轻易使用越级,因为越级报告对基层人员是最危险的,结果自己不能掌控

作为中层,被越级报告,你一定很不爽,但要冷静下来。一方面提示你与下属出现了沟通不畅的问题,要立即自检和反省,以求改善。另一方面你要静观其变,查找越级报告的是哪位下属,但不必直接去指责下属不懂规矩,先暗中观察事态发展,待下属遇到困难向你求援时,你以事先不知情为由拒绝,让下属吃点苦头,这也是在告诫下属和其他人,越级报告是不被鼓励的,不把你放在眼里,后果是严重的

作为高层,下属向你越级报告,先聆听但不处理,并替下属保密。将事情交回中层干部来处理,并表示会随时关注事情进展。这样一来,中层干部绝不敢怠慢,事情会得到及时妥善解决。高层领导不能鼓励越级报告的行为,否则中层干部就没法干了;但也不必完全杜绝越级报告,否则就听不到基层人员真实的声音了

最近一个经常打交道的国企仓库保管被调离去收拾卫生了。消息传出很多供货商拍手叫好。这不禁让我有了企业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去年电子厂小管理的扔证件风波像一阵风一样过去了,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反思。而这种事却几乎充斥着每个比较牛╳的企业(当然北方企业居多)。大到中层领导的暗线利益争夺,小到釆购,仓管,甚至门口保安,无不以官大一级的心态来暗耗企业的未来。而工作中上下级的刁难挤兑更是造成企业人心思变频繁跳槽的现象。

大多企业领导注重工作目标管理,却严重忽视了以人为本才是管理基石的本质。这个人应该包括与企业所有有关系的人!

我喜欢以因果的哲学理念去看待世事。所以对于这些企业小恶人的结局一点不意外。希望企业家们重视吧!于企业,于社会,于每个人都有大益!

最近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要说挣钱吧,咱没有那种能大富大贵的头脑,也就只能保持个基本温饱。要说当官吧,单位的中层还好,一把手全是责任,再碰上下面人不服从,能把人愁死一点办法没有,所以当官也需要很有能力才行。还有就是“躺平”,啥心也不操了,啥事也不管了,就图个轻松自在,但想想离退休还有20年,总觉得心有不甘。

自从当上领导后,才发现“权力来源于上级,权威来源于下级”是真的。草根家庭出身,人至中年熬到中层,亲身体会了11条感悟,自我反省的同时也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1、做下属的时候我曾想过,如果我成为了领导,对那些阿谀奉承、逢迎拍马的人我直接划入黑名单,希望手底下的人对我能像魏征对唐太宗一样直言不讳。可当坐到了这个位置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将那些敢于直言不讳地“魏征”给划到了刺头类。虽然内心清楚那些顺耳的马屁,是为了奉承我屁股底下的位置,但是还是更愿意把机会留给这些懂得“感恩”的人。也请一定要谨记,下属的行事作风,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个人爱好,看人下菜而已。要树立良好的风气,以身作则必须是第一位的。

2、当领导前我也偶尔私自抱怨领导的不好,可我当上领导后才发现。原来我才是夹在中间最吃力不讨好的那一个,下属做错了事,需要为其扛锅。上级失误所引发的问题,也需要马上为其擦屁股,处理事后,甚至是背锅。

3、当领导前特别不理解领导的话为什么很少,而且需要用心去思量其中的韵味。直到后来才知道同样一句话,因为职位的关系,传递给他人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比如当领导前问同事

一句:“你今天怎么来晚了?”,同事会认为我是在关心。当领导后问下属:“你今天怎么来晚了?”,他会认为我是在责问。

4、当领导前总是觉得不公平,他为什么总是重用身边熟悉的人,一定是裙带关系。当上领导后才发现,一件事如果只能安排一个人来完成,那么这时只能用身边所熟悉的人。因为一是了解他的能力,二是内心更加相信亲近之人,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图得是一个放心。三是如果交给不熟悉了解的人来做,万一出来问题,事后处理烂摊子的还是自己。最好的关系不是“原生关系”而是“后天关系”,位置来之不易,对于提拔亲戚问题很容易落人下柄,所以对待起来也是慎之又慎。

5、以前总认为领导就是动动嘴、指指手,该干的活都让下属去干了。后来才明白,干活是身体上的疲惫,而当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里上的累。所谓的动动嘴、指指手,是自己当初太过愚昧了。下属只用完成指定任务就行,而当领导后则需要看的是大局,就比如一匹马四条腿,但是长短不一,谈何聘池奔跑。

6、当领导后终于明白了会哭的孩子才会有奶喝,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挑软柿子来捏,甚至是杀鸡儆猴。因为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处理那些所谓的刺头,正是因为这种本能的逃避,才会先解决会哭的孩子的问题。

7、人走茶凉是真的。这才是世态炎凉,人心所向。不要天真地认为下属会因为你的离开跟马上背上包袱与你一同走,即使是的,那也只是在他权衡利弊之后,发现你这所能带给他的利益更大而已,这才是趋利的人性。

8、以前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工作会有开不完的会。当上领导后才发现,有些事还真就需要开会,才能将事情给传达下去,因为开会能当众确认所有的接收和执行。

9、当上领导以后,仿佛抹去了很多棱角。不敢得罪人,这是发自内心的,就算是能力稍微有点突出的,就算只走了一个,队伍也难带了。对待他们是内心小心翼翼地,外表却还要保持一副领导的模样。

10、成为领导后,若想成为好的领导,更加要懂得让利。该分钱时分钱,不要拖泥带水。该获得荣誉时,要以下属为先,不要去争抢。要懂得,你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地位,

都是团队带来的,所谓水涨船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1、权力真的是会让人上瘾的。

#我要上微头条#

这两天单位中层调整,业务科室一个二级主任科员原本以为有机会转任科长,结果半路杀出程咬金截了他的胡,让他很是郁闷,为此在单位长吁短叹了好久。大意是自己在业务科室兢兢业业了十几年,工作干得不比别人差,也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副科长,论业务论资历他都够格,可好几次换科长领导就是死活不给他扶正,他实在想不通领导在考虑什么,自己没功劳也有苦劳,难道当一个科长就那么难吗?

对于这位老哥的抱怨,同事们除了表示同情也不好说太多,毕竟涉及人事问题一向比较敏感,谁也不想掺和其中。但是对于这位老哥,私以为他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理性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这么多年自己都提拔不了?如果能力过硬,真是单位骨干,一个领导不欣赏自己,十几年一般都会碰到一两个欣赏自己的领导,按理早解决问题了。可这位老哥十几年岿然不动,说明他还是存在能力短板,或者说能力不足以让他成为单位的顶梁柱,可替代性太强,入不了领导的视线,提拔自然无从谈起。

第二,一个情商政商高的人在单位碰到挫折可能会有短时的失落,但绝对不可能表现出不满甚至抱怨。因为他明白,抱怨于事无补,唯有努力才能改变现状迎来新机。而显然这位老哥缺乏了这点,当他碰到困难不是首先从自身反省原因,而是抱怨、自暴自弃,这是在体制内生存的大忌。

第三,在体制内提拔,资历、功劳、苦劳永远不是决定因素,或者说提拔的必然条件。领导提拔一个干部也不可能只凭这些来判断,他需要通盘考虑很多东西,比如工作业绩、权力架构、上级指示、个人偏好等等,最后才轮到所谓的功劳、苦劳,这位老哥本末倒置地以为凭资历靠苦劳就可以提拔,可以说幼稚至极,完全不像一个工作十几年的干部。以他这种理解和心态,不客气地说能提拔才怪。

#职场微头条# #直言职场# #职场干货#

“这三年,我对潍柴的管理确实放松了,暴露出很多问题。”谭旭光在潍柴集团领导干部述职会针对88名正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汇报现场打分。

主考官谭旭光说,潍柴很多领导干部存在内创能力缺失、享乐主义、知识“缺钙”、格局不大等问题。

一,对中层干部的评价:一,中层干部的层次差距太大。二,功能逻辑缺失。三,创新观点稀缺。四,报告流程式模式太强。

二、对高管团队的评价:一,说部长的话、做部长的事。二,格局太低、知识不足。三,系统创新能力极差,业务板块之间长期封闭。四,不善揭露自己的问题,抗拒外来不同观点。五,潍柴存在的风险,高管中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来。六,很多人不适应岗位要求。

从以上官方也就是潍柴集团官网传播内容来看,潍柴是真厉害。潍柴的发展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实打实的,稳扎稳打干出来的。谭旭光董事长也是实干家,有魄力的掌舵者。你想想,有哪家企业能毫无保留的把内部会议讲话资料拿出来,传播出去。这也说明潍柴确实自信,也有实力魄力,有能力的人才会反思,才会更进一步。

山东的骄傲!企业家的骄傲!山东制造,真牛!

今天又有点搞笑了!

股东要来对公司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材料上周已令各部门收集,我比较忙,老大也没有说由我分管此项工作。周末我也没有看部门做的材料,因为忙着审核一个市产业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的申报材料和撰写我的先进个人材料。

公司盘子较大,领导每天都很忙碌。今天上午公司各个领导都有商务、政务洽谈,相对来说考核会好像不那么重要似的。

我也才从一家子公司处理完事务出来,就过会场这边看看情况。毕竟绩效考核分数跟奖金挂钩哇,得关心关心!

这一看,会议室里公司领导层都不在,只有中层干部和考核组成员准备开会。为表示重视,我就进去坐一下。心想这办的什么事,咋都疏忽了!

考核会开始,代组长(考核组长没来)念完开场白和流程,我惊讶地听到第一项是请公司汇报工作情况。

还有这个内容?我都以为是直接看材料,考核评分。

两手空空作汇报?骑虎难下,只能这样了!

平时都有周例会,定期开董事会,所以我对公司事务、业绩还是熟悉的。工程建设、房开项目、各个子公司的运营情况都还了解。

但有几个板块及具体数字还是模糊。

比如融资方面,抵押了多少资产,融资的具体数额和拨付的数额,只能请投资计划部补充。

所以我觉得自己挺搞笑的,这么严肃的工作报告我们居然没有准备(过后我看了,报告材料是有的,但怎么没有领导来?办公室也没通知?大家都忙乱了么?)!

公司对这次考核工作确实没做到家,丢脸,反省。

我也觉得自己以后工作要更加上心。平时做到心中有数,关键时刻也许能顶事。

#我的职场高光时刻#那年下岗,己是人到中年,突然没了饭碗,心里还是很惶恐的。

那时,我在单位的职务是党委秘书,算是中层副职。可好景不长,那年月企业改革砸"三铁",之后一段时间单位破产、改制、下岗买断三部曲奏完、我也成了自由身。

当时,有部电影叫泰坦尼克号。我想下岗人的心情也和巨大邮轮在海上快要沉没时的心情一样充满了恐惧和绝望。凭着一笔好字和在新闻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我得到了省城供销社一家棉麻公司办公室的青睐,受聘编写一份棉麻情况简报,下发给各地市棉麻公司用以指导工作。

办公室主任为人很热情,谦和。报到第一天详细向我介绍了办公室人员,告诉我从事的工作及职责,在生活工作上给予了我多方帮助,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原本以为我作为一个大二企业党委秘书,工作十多年来不知起草了多少工作报告,会议纪要和经验材料,编写一份小小的棉麻简报肯定是不在话下。

可事实让我啪啪打脸。第一次写会议纪要就不太合格,主任将我报上的稿子改得是面目全非。他告诉我,作为省棉麻公司下发的会议纪要,首先要明确是以省供销社的名义下发的。纪要要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内容充实。从办公室出去的文件材料,代表公司的政策水平和门面,一定要认真对待。说实在,我本来对这份工作充满信心,突然给我来这一下,我就心生退意。主任看到我的神情,就鼓励安慰我:你文字水平还是有的,就是刚来,行文习惯和用词方面还没对上。慢慢就好了。

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毛病究竟出在哪里?主要有这两个方面:一是我过去从事的文字材材主要是企业党委方面的,理论务需得多,只是本企业内部上传下达,文字水平要求不高。而省棉麻公司下发的纪要和简报是要指导各地市棉麻公司实际工作的,要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指导性,文字水平要求更高。

找出了问题症结,我再写通报纪要,就万分认真,字句仔细推敲,不敢大意。我报上稿子,先是过主任那一关,主任认为可用就报给总经理审阅。总经理审阅同意后主任才签字打印下发。重要的简报甚至要请省供销社主任审阅方可印发。九十年代机关对文字水平要求之高,我记忆犹新。一份简报,我反复写改,然后主任再改。经过我的不断努力,我写的简报主任改动的越来越少。有一天,主任拿着一份简报大样高兴地对我说,这期简报报上去,省供销社主任很满意,他就改动了一个字。总经理对办公室的工作很满意。看到主任喜形于色,我也顿时如释重负。回到办公室我看到改动的是棉花量词,计量棉花用"株"而不能用颗。

通过这段职场经历,我明白一个道理:写字著文一定要认真对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时一级领导代表一级水平。许多领导都是办公室主任出身,文字水平要求特别高。这段经历我非常难忘,同时也使我的文字水平有了长足提高。在此,特向过去给予我写作指导的各位老师和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一个安全总监的愤怒》

2019年1月5号下午,某公司正在召开年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正在汇报2018年年度工作.

他说:‘我们公司去年的销售成绩很好,利润增加了接近 18%,公司在一些新市场上取得了多项的突破。在人员不变、生产线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了20%。

说着说着,他的声音更大了起来:但是我们的安全问题比较严重,去年我们发生了1次火灾事故,20多起工伤事故,比去年增加了8起,还被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罚了10多万,若不是王总找人出面协调,公司就被停产整顿了。

这时候,会场上99个头齐刷刷地转向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

公司的“安全总监” ,想必大家也知道答案了。

没想到的是,安全总监唐某‘刷’地一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请不要这样看着我!’

唐某向常务副总,问道:‘你说,这些出事故的员工是我招进来的吗?’常务副总摇头。

然后又问道:‘他们的部门级安全培训、班组级安全培训是我去讲的吗?

随后,指向分管生产的副总问:是我安排他们去干活受的伤吗?

再指向设备部门的领导,问:出事的设备是我采购的吗?设备是我负责安装的吗?是我负责日常点检吗?

被问到的人当然只能摇头。

既然安全部门既不负责招人,也不负责安排员工作业、设备采购、安装和点检,那为什么出了问题大家都看着我?安全总监唐某一连串的话,让大家目瞪口呆。

唐某接着说道:发生火灾的地方早就存在隐患,安全部门下也发了整改通知书,也提出了整改的方案,可公司为了节省那点钱,最后改了吗?后面出事了,就是安全部门的问题吗?安全部门就是菩萨,也保佑不了你们整天这样麻痹和侥幸呀!

还有工伤的事,我们安全部门在公司级教育时,把公司里的安全制度、安全要求等讲得清清楚楚,可到了他们分到岗位上,各部门、各车间是怎么教育他们的?你们在纵容他们违章,然后出了事,就怪他们不小心,就说他们安全意识低。

刚才副总提到了,生产线没有增加,技术没有改进,员工没有增加,但是产量增加了,请问大家,这个增加的产量是怎么来的?这个和发生这多么的工伤,你们说有没有关系?

出了事,就找关系攻关,大把的花钱去摆平,不去反思事故发生的根源,不思考我们的管理体系有没有问题,不花钱对设备进行整改,这就是高层领导的问题,领导们在做错误的导向,这种导向只会让中层领导更加忽视安全,只会让底下的基层班组长们把心思全放在生产产量上,安全,就凭运气吧!

出了这么多工伤事故?真的是我们运气太差吗?我倒觉得是我们运气太好了,还没有发生严重的火灾事故和工亡事故?但是这样下去,不远啦!等出了大事故!那些地方领导都自身难保的时候,谁来摆平?等那时,你们在法庭上向法官说:都是公司安全部门和我的问题吧!

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问题,我们有的只是高层领导对安全是否重视的问题,安全管理是否成体系和执行的问题,生产进度的问题、员工是否疲劳作业的问题、设备防护的问题等等。如果说有安全问题,也是上面的这些原因所造成的安全问题。

我们一个季度开一次安委会,还有很多领导不参加,生产线上的设备有安全隐患不能生产,几个领导都会打电话说:我不管那么多,机器必须开起来,必须保证产量。

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受伤的员工,他们四肢健全地来我们企业谋一份工作,一家老小每天盼着他们平安回家,但他们受伤送到医院的时候,那些打电话通知他们家属的人是怎么说出口的呢?我们是生产加工产品的企业,不是把一个健康的人加工成不健康或受伤害的。

如果我们什么时候一开会,就首先谈的是安全。下属向上级汇报工作,首先汇报的也是安全工作,我想:我们的安全问题就不是问题啦!

安全不是主要工作,但是安全是首要工作。

安全不是唯一,但是安全是第一。

我是有点失态了,因为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故,我们领导层的观念还是没有转变,我着急,我经常半夜睡不着觉,晚上电话铃一响,我的心就咯噔一下,就害怕工厂又出了事故。这些年,我把相关的安全制度建起来了,可执行不下去,我的能力也有限,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影响你们到安全的看法,怎样才能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安全管理。

这几年,我也累了!这会,你们接着开吧。

明天我再来公司补个手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21805/
1
上一篇中层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
下一篇 公务员考试技巧(公务员考试技巧课程视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