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为何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的“家”味越来越淡了
多年前,我曾在组织部门工作过,记忆最深的就是部长常说,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要让党员干部们信任暖心。
现如今,从一个干部考察谈话中就可以看到,党员干部对组织部门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小齐是某单位的一名干部,平日里无所事事,安排工作就是不干,或者边干边骂,典型的不作为,各种毛病,搞的科室主任对他也毫无办法。
但在组织对其考察过程中,其所在科室却没有人如实反映他的问题,最终其顺利提拔为四级主任科员。
对于这一结果很多人很诧异。我和其科室的一名同志聊天时,他说了几点原因。
一是不敢说,怕组织部谈话的人嘴不严,要让小齐知道了,还不知道他怎么闹呢。

二是感觉说了也没用,组织上决定考察,那都是定好的,说了也没用。
三是日常工作中,有人给组织部门反映过,组织部门都知道,他们还要考察,我们有什么办法,谁也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可以看出如果组织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伤的是好干部的心,暖的是“差”干部的心,最终失去信任,失去真话渠道。我觉得要让党员干部心暖,应当着重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心要正。始终坚持公平公正,从实绩上选拔干部,万不能搞任人唯亲那一套。
二是心要暖。多深入基层,多关心帮助党员干部,最起码把他们当“人”,来人给杯茶,说句暖心话,不要干部来找就嫌麻烦,认为他们事多,万不能骂出去。
三是心要直。看到一些干部存在问题,要提出来,帮助干部解决问题,改正缺点。
四是心要真。做任何事情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党员干部负责的态度,真心实意开展工作,以真心换真心。

紫阳县洞河镇楸园村六组原组长周金前违反换届选举纪律问题。
2020年12月29日,镇换届工作指导组到楸园村召开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考察谈话会。谈话中,周金前同意方存海为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且无新意见。推荐会和考察谈话会结束后,周金前在明知方存海已确定为支部书记候选人,且曾绍乾(本村党员)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下,却以诱导、欺骗等方式组织39名群众联名推荐曾绍乾为楸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候选人。2021年3月,周金前受到记大过处分。
“那可是你原来的科长,组织部谈话推荐你都不去,不说大局意识,是不是太冷漠了?”办公室张主任这样说道。“我不是不愿意去,而是不愿意说违心的话,而且这么多人也不差我一个,让别人去吧”。
我来单位的第一任科长就是李科长,要调整到县上当副县长了,组织部来考察,找单位同事谈话,张主任让我去,我拒绝了,不是我冷漠,而是不想说违心的话。单位现在有好几个老科长,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资历,都要比李科长强,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李科长工作干得太一般了。

任何一项工作,转到李科长这里,就找各种理由推脱。有一次,年底检查,任务是李科长科室的,李科长找到局长,说检查工作量太大,他们科室三个人不够,要从办公室借一个人,局长开始不同意,说年底办公室也忙,但是架不住李科长天天找局长,最后张主任就让我去了,结果整个过程中方案、总结都是我写,李科长每天都是孩子病了、孩子要照看写作业。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李科长人不错,但是工作上属于:干工作的时候,每项工作都和我没关系;分功劳的时候,每项工作都是我干的。
所以这次考察谈话,我不愿意去,因为我不愿意说李科长工作认真之类的违心话,我更知道我说不说都不会影响李科长的调整,但是少说一点违心的话,总是好的。
大领导要同你面谈,怎么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单位在动议提拔干部之前,大领导对有意向的提拔人员往往会进行一次当面谈话。面谈是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领导的决心和决策。

领导找你面谈,主要通过跟你谈话,考察和了解你思路思维,理论素养,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平时要做个有心人,高度重视,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1,做好个人事务性准备。
一是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要端庄,衣着得体,展现出干净干练干脆的个人形象
二是在表达上,要提前打好腹稿,做到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表达流畅。
三是随手带个简易公文包,包括笔和本,对领导指示要认真记录,全程关闭手机或处于静音状态。
四是面谈时跟领导,要有眼神表情等感情交流,大大方方,自然得体,不要过于拘谨。
2,做好面谈内容及材料准备。
面谈时,领导可能会问到以下几个情况:
一是基本情况,包括个人的主要工作经历,父母兄妹其丈夫家庭情况,个人的重大事项;

二是主要工作与成绩。重点把自己的特点特色,受表彰的情况表达出来;
三是个人的特长和爱好;
四是个人的不足;
五是对今后工作有什么样的打算和想法。
对此,要心中有数,早点儿谋划。同时,认真准备一份自己近三年来的工作总结材料,包括三个部分:(一),主要工作和成绩;(二),主要感悟和体会;(三),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和思路。在面谈时,给每个领导呈上一份,这样使领导对你的工作和能力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3,如果领导问到关于今后工作的想法和考虑,可按照以下思路汇报:
一是以虚心的态度学习。拜群众为师,扑下身子向基层学习,打牢根基;
二是以为民的情怀担当。把守初心担使命记之于心,付之于行,见之于果;
三是以躬行的作风实干。脚踏实地干事创业;一步一个脚印走稳走实,不图虚名,不务虚功;

四是以严格的要求自律。讲规矩、守纪律、严要求、不逾矩、作表率。
梁漱溟“考察”延安的答案
1938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带着“对于中国共产党作一考察”“对于中共负责人有意见要交换”两个“蕴蓄已久”的目的访问延安。此次访问,世人最关注的是梁漱溟与毛泽东的8次谈话。正如梁漱溟所言,他“愈问愈惊,多有出人意表者”。历史的走向,往往就蕴含在这些“出人意表”的细微之处。
梁漱溟访问之时正当严冬,举目所见,荒凉凄惨。人口之稀少,地方之穷苦,一望而知。愈荒即愈苦,其苦自不待言。但梁漱溟依然忍不住“证言”:“延安确是苦”!但苦不足奇,奇的是,“在极苦的物质环境中,那里的气象确是活泼,精神确是发扬”。
梁漱溟眼中的延安,所有人都是忙碌的,没有闲人。他说:满街满谷,除乡下人外,男男女女皆穿制服,稀见长袍与洋装。人都很忙!无悠闲雅静之意。军队皆开赴前方,只有些保安队。

梁漱溟眼中延安的教育是成功的,亮点纷呈。他说延安的教育花样新鲜,趣味丰富。内容组织、课程科目、教学方法、生活上各种安排,值得欣赏之点甚多。许多学生来自北平、天津、上海及南洋等处,起居饮食比从前不知苦多少倍,而求学兴趣转胜,一般身体并不见差。
梁漱溟眼中延安的生活风气很好,人人好学。他说:一般看去,各项人等,生活水准都差不多;没有享受优厚的人,是一种好的风气。人人喜欢研究,喜欢学习,或者说人人都像学生。这又是一种好的风气。爱唱歌、爱开会,亦是他们的一种风气。天色微明,从被窝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扬,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劳苦都由此而忘却!人与人之间情趣增加,精神上互为感召流通。
梁漱溟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观所感,对此次“考察”作了“结论”:“我们相信中共在转变中。他们的转变不是假的,不是一时策略手段如此。他们不愿再事内战的情绪很真切。”中共对中国前途的“三段看法”以及强调肩负的“两大任务”,“是切合于他们理论的,不是饰词”。他也认为,中共的“转变”与“不变”是对应的。“因为他们的头脑思想没有变。他们仍以阶级眼光来看中国社会,以阶级斗争来解决中国问题。”“换句话说,根本上没有变。”无疑,梁漱溟看的是真切的,中国共产党精诚合作、一致抗日是真,但改变“根本”,放弃立党的思想与理念,确实是不可能的。

延安之所以成为进步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先进分子心中民族希望之所在,是因为它的民主平等、团结进步、朝气奋发……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焕发的蓬勃生机和磅礴力量。
任何笔试面试,任何考核考察,都只能看到显性的一面,表面层次的东西,最多就是能看到一个人的才能,而背后的隐性的品德基本上是看不到。
有人可能说,面对面谈也看不到吗?抱歉!看到的仍是表象。为什么呢?被谈话人难道不是把自己包装成最好的样子去对付谈话人吗?谈话人看到的被谈话人的言行举止,通通都是假象!
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一个人的品性品德,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都是“包装”出来的,都不是真实内心世界的反映。
所以,考察考核一个人,一定要在平时观察,尤其要在工作之外。所以,那种突击式考察提拔干部,往往都不可能成功,因为看不全看不透。
我们讲究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就说明德是更重要的,而德却只能在平时体现出来。纵观古今,人在“才”上面不可能出大问题,出大问题往往在“德”上面,德行品德是一个人最关键的素质。要不怎么说某某某人“理想信念动摇”“毫无初心使命”呢?
司马南老师在美国老照片:在美女陪同下,来到美国某空军基地考察,与军官谈话合影。照片拍摄时间是几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