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我女婿,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法国一位妇女,为了与中国情人相厮守,便决定把15岁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这个有“福气”的男人叫卢芹斋。
1880年,卢芹斋出生于浙江湖州卢家渡,原名焕文,后改名为芹斋。
父亲是瘾君子和赌徒,在他8岁时母亲自杀,不久父亲也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刚开始他被寄养在远房的堂叔家,后来去了南浔张家做仆人。张家大少爷,就是日后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
后来,张静江因公务出差巴黎,卢芹斋便是随行人员之一。
这次到达巴黎一同前往的还有时任军机大臣的李鸿藻之子李石曾,任了一个闲职,但这对于热衷贸易的张静江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张静江颇具商业天赋,很快开展了很多中外商业来往,比如茶叶、生丝、古董、银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在法国的公司。他需要助手,卢芹斋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艺术品古董成为其中的焦点。
卢芹斋凭借其天赋与勤奋,从古董店学徒开始,刻苦学习古董店的各项业务,又学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很快就受到老板赏识,卢芹斋逐渐出任掌铺,为日后独立经营打下来基础。
辛亥革命后张静江回国协助孙中山,通运公司结束,卢芹斋开办了自己的古董店。
后来他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位帽子店的女主人奥尔佳。
奥尔佳小的时候在巴黎,给别人做家务。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她19岁那年,她做家务的那个男主人竟然诱奸了她,然后奥尔佳竟然怀孕了,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名为玛丽罗斯。
但是男主人不想因此扯上麻烦,就帮奥尔佳开了一间帽子店,让她赚钱养育两个人的孩子。
奥尔佳自从认识了卢芹斋以后,就像是被他勾走了魂儿一样,所以她开始大胆的追求卢芹斋。
但是此时卢芹斋只是一个在异国他乡闯荡的亚洲青年,奥尔佳介于他的经济能力,又不愿放弃男主人赠与她的服装店,便决定脚踏两条船。
但是二人不明不白地交往,势必会引来非议。于是奥尔佳便提出将自己十五岁的女儿许配给卢芹斋,这样自己就能正大光明的和卢芹斋相处了。
没想到卢芹斋居然肯定了奥尔佳的想法,愿意娶奥尔佳15岁的女儿玛丽罗斯为妻。
后来玛丽还为卢芹斋生下了四个孩子,而卢芹斋游走在母女二人之间,竟也丝毫没有任何的不适感,反而是非常的游刃有余,甚至还有点嫌弃自己的妻子竟然为他生下了四个女儿,而没有一个儿子,甚至在公共场合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有孩子。
在他看来,这些女儿都是法国人,他从来不教她们说中文,也从不讲中国故事给她们听。而且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始终名存实亡。
这一番无视伦理的荒唐闹剧,也注定不会有个美好的结局。
对于玛丽罗斯来说,母亲这样插足自己的婚姻,更是令她无比痛苦。而卢芹斋虽然后来凭借倒卖古董的生意,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但却再也不敢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卢芹斋在国内的“生意伙伴”和准备出口的文物也被控制,他的生意也慢慢衰落。
晚年,卢芹斋想要回到中国,可惜未能如愿。
1957年,卢芹斋逝世,死后葬于瑞士。
卢芹斋荒唐的感情史让人不耻,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人唏嘘不已,但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才造就了这样的结局。
人生这条单向旅程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应该被谨慎对待。
晨读历史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苏辙[sū zhé]
(接续11)
不过这时候的愤青苏辙,不可能明白这些道理。
02
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兄弟为父亲苏洵的守孝期满,回到京城。
苏辙的一篇奏折,迅速引起了高层的重视:
“天下之事,任人不若任势,而变吏不如变法。当今之世,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 。”(《臣事策》)
正准备大刀阔斧推行变法的副宰相王安石不禁“眼前一亮”:
苏轼过于保守的政治主张历来与自己不合,没想他弟弟苏辙倒是个积极追求进步的可造之才。
于是,苏轼被任命为判官告院,一个闲差,无事可干。
而苏辙,则进入了朝廷改革核心圈——大宋经济改革特别委员会(置三司条例司),担任秘书、高级参谋。
这时候的苏辙,才仅仅30岁。
这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渴望的仕途啊?
然而,热血方刚的苏辙,硬是就将手上的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刚入职不到半年,作为置三司条例司里的高级文秘和参谋苏辙,竟然上奏皇帝一篇《制置三司条例司》,全面批评否定新法,并且提出请求:
陛下您赶紧把我调开吧,我就是到地方上工作都比在王安石手下舒服多了。
王安石本来就是个“拗相公,这下更是气得肺都炸了:
我知道你苏辙自从来我分管的改革领导小组之后,一直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经常跟同僚吕惠卿等人有争执,这都很正常的不是。
但你小子不该“越级”直接给皇帝打报告,你让我这老脸往哪儿搁呀?你还把不把我这个顶头上司放在眼里了?
从这一刻起,苏辙离开京城,一夜回到解放前,在地方基层单位“沉沦下僚”,摸爬滚打二十年。
熙宁三年,任陈州学官。居住宛丘学舍,生活清苦,哥哥苏轼曾经如此戏谑道:“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苏轼《戏子由》)
大意就是苏辙个子太高,而屋子太矮,低头读书太久好不容易伸个懒腰,额头就能把天花板磕一窟窿。
熙宁六年,任齐州掌书记。事无巨细,公务繁忙,常常半夜都要被领导电话叫起来加班。“夜闻桴鼓惊阎闾,事如牛毛费耘鉏。”(《寄孙朴》)
熙宁十年,王安石罢相,苏辙顿时觉得机会来了,气血上涌,立马给皇帝打报告:
“盖青苗行而农无余财,保甲行而农无余力,免役行而公私并困,市易行而商贾皆病。”(《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把新法“青苗、保甲、免役、市易”四大政策驳斥得一无是处。
最后还拍拍胸脯向神宗保证:
只要全面废除新法,一年之后再看看,如果人民群众还是不能安居乐业,央行国库还是没有钱用,那就砍下我的脑袋,以谢天下!
期盼着,期盼着,朝廷朝出一纸诏书,而新法四弊夕除。苏辙美滋滋地想。
然而命运依旧给了苏辙一记重拳:
建议不予采纳,贬南京签判。
苏辙,你还too young too simple。
改变这个世界的,从来都不是键盘侠和愤青。
元丰二年,又因哥哥苏轼“乌台诗案”受牵连,贬为筠州盐酒税官。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东轩记》)
早上在闹市区里贩卖烟酒、收食品税,与市井小民为一分钱争得面红耳赤。晚上一回家就筋疲力尽,倒头而睡,苏辙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穷忙族。
元丰七年,改任歙州绩溪县令。
“行年五十治丘民”(《初到绩溪》),彼时的苏辙,已年近五十,两鬓半白,才终于做上了一个县委书记。
而他的哥哥苏轼,虽然同样仕途不顺,但好歹还“名典三郡”,做过杭州的副市长、密州和湖州的市委书记,况且诗文名满天下,每到一处都有粉丝团和后援会,连神宗皇帝吃饭的时候都要阅读苏轼的最新诗文,日子过得还算些许惬意。
每当读到哥哥寄来的那首《沁园春·孤馆灯青》: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苏辙就寂寞批衣,起坐薄寒,才也纵横,泪也纵横。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难道我苏辙这辈子的人设,就永远只是苏东坡的弟弟吗?
03
苏辙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的人生,马上就要开挂了。
宋神宗去世后,年仅9岁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开始罢免王安石新党,重新起用旧党大臣。
苏辙,是所有旧党大臣中提拔速度最快的:
嘉佑元年二月,任右司谏任;
八月,任起居郎,记录皇帝言行;
十月,升中书舍人,起草皇帝诏书;
十一月,又任户部侍郎,掌国家财政大权;
元祐四年,改任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掌国家人事大权;
元祐六年,升任尚书右丞,掌参议大权;
元祐七年,升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名副其实的国家领导人。
而哥哥苏轼在元祐年间做过最大的官,也不过只是朝廷秘书长(翰林学士、知制诰),比苏辙差得远了。
从县委书记到国务院副总理,只用了短短七年,这样的提拔速度,就是火箭也赶不上啊!(待续12)
#泛文化写作营# 唐.孟郊的诗酒人生
《酒德》
(唐)孟郊
酒是古明镜,
辗开小人心。
醉见异举止,
醉闻异声音。
酒功如此多,
酒屈亦以深。
罪人免罪酒,
如此可为箴。
我们知道孟郊基本上是因为这首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苦逼的一生使他成为一位苦吟诗人,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这形象就是形容枯槁的样子。又与韩愈交好,两人首开中唐险怪孟韩诗派。
孟郊比李白小50岁,字东野,生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4岁时安史之乱爆发,并贯穿整个少年时期,父亲孟庭玢是今江苏昆山的一名小吏,俸银不多,家境清寒,而且在孟郊小时候就去世了,他是由寡母独力抚养长大的。
孟郊年轻时曾在中原、江南一带浪荡,还曾隐居河南嵩山,他虽然生性孤僻,但也不是没有朋友,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为“茶神”陆羽题过诗,与韦应物在苏州诗酒唱酬。
直到42岁,他才第一次进京应试,结果落第,第二年再来,仍失败。或许就是这时候认识了韩愈,比孟郊小17岁的韩愈对他大为推崇,在《醉留东野》中说:“吾愿身为云,东野变成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在《荐士》中更是把他与建安七子、鲍谢、李杜并列:“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
46岁,孟郊奉母命再次应试,终及第,又4年才授了小官。51岁,又奉母命应铨选(注中注:选才授官),得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因为实在与自己的愿望相去甚远,对公务没什么兴趣,县令就选了个B角,但分掉了他一半俸禄,搞得他就穷困得很,3年后挂冠而去。
晚年入了后来成为宰相的郑余庆幕,虽然得免于冻饿之苦,却遭丧子之痛。64岁卒于河南。
孟郊在古时文人中,可算是个“直”男。应试及第之后,一首诗就引发争议——《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虽然一句传千古,也有人批“得意忘形”。在《懊悔》中也有点直白、凶狠:“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
我觉得,他应该是因为一直怀才不遇、生活清苦,以至于性格有点偏狭、偏激,少了文人的含蓄,也少了文人的虚伪!
你看,上面这首诗就直指“小人”,其实,我倒觉得,酒酣耳热、快意人生,坦露出自己本性,未必就是“小人”之举,可能要理解他写这首诗时候的心境吧:
酒就像古时候传下来的明镜一样,可以撕开小人的假面,看到他和平时不一样的言行。酒的功效是如此之多,但它被人误解又是如此之深,“小人”的这些言行并不是喝酒的问题,实际上是做人的问题,酒品如人品,记住这个,就可以作为喝酒的指南了。
浙江湖州,民警在巡逻时,发现了自己的“同行”,马上想前去打招呼,忽又感觉哪里不对劲,可还没等靠近那个女“警察”,该女子撒腿就跑,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等民警追赶到时,果真发现了事情的蹊跷之处。
该女子虽然神似警察妆扮,但衣冠不整,松垮的警服拉耷的披在身上,没有一点严肃的公务人员样子,而且头上戴的也不是警帽,是一顶普通的米黄色凉帽。关键是手上捏着一叠单据。不知做什么用途。一眼就能辩出是个伪警察。
可是她在这里做什么呢,这些单据又是怎么回事,等民警询问衣服是哪里来的,该女子无所畏惧地回答,地摊上买过来的,再问及为什么要买这种款式的衣服时,她大言不惭地说,为了防晒呀!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呀,普通民众堂而皇之的穿着警察的工作服,鬼鬼祟祟的见警察就跑,还说衣服防晒用的,这是当警察是善良好糊弄的吗,这么厚实的面料来防晒,这个特殊的服装穿着示人,不是别有用心还是什么?难道说是为了博人眼球提高知名度吗。
殊不知,她的这种行为已经违法了。
根据《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生产,穿着和佩戴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标志。以及第十八规定,穿着和佩带与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相仿并足以造成混淆的服装或者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
再看看手里那一堆发票,明显是在干违法的勾当。为了贪图点钱财,盲目张胆的大庭广众之下“招摇”,这是嫌自己的不够安全吗。可见骗子为了谋得财产,胆大包天到了极点。这也说明有部分群众粗心大条,识别不出真假。不然她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来。
像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警察的装束和行为,别被这帮人给忽悠了。不然丢失了钱财,还喜滋滋的以为贡献给国家了呢,反而是助长了骗子的猖狂和肆意。#女子花10元钱买警服穿来防晒#
公元1872年,曾国藩逝世,家人悲痛之中操办丧事,突然听到家仆来报:“左宗棠大人挽联到。”曾家人一听吓坏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该如何是好?
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两人都是湖南人,都是普通农民家庭出身,但两人的天赋资质却是天差地别。
左宗棠是天才少年,14岁就中了秀才,20岁中了举人,而曾国藩光秀才就考了7次。有人说如果给他们俩测智商,曾国藩80的话,左宗棠差不多有180,所以左宗棠自称“今亮”也就是今天诸葛亮的意思。
两人科举的下半场出现转折,左宗棠考了三次进士都落榜了,之后只能回家种地研究学问,而曾国藩在27岁居然考中了进士。
后来左宗棠在好友胡林翼的推荐下,做了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而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二品的官员,和湖南省长平级,当时他初创湘军,所以要经常和湖南巡抚打交道。
于是曾左二人就有了交集,虽然自己的官职比左宗棠大很多,但曾国藩还是毕恭毕敬的称呼左宗棠为先生。
但左宗棠是瞧不起曾国藩的,一直觉得他笨,所以对他是爱塔不理。
但曾国藩心胸开阔不予计较,有什么大事小事都去找左请教。
时间一长,左宗棠就觉得虽然曾国藩有些笨,但是他很虚心,经常向我请教,于是二人渐渐相处融洽。
左宗棠不懂收敛锋芒,注定是要吃大亏的,一次他得罪了人,别人告到朝廷,咸丰皇帝就要求加以严惩。
曾国藩动用了很多关系,减轻了左宗棠的处罚,但他师爷的位置却丢掉了。
于是他投奔到曾国藩的麾下,曾国藩就让他招揽5000人,成立一支楚军,跟着自己打仗。
左宗棠在军事方面确实很厉害,连续打了三场胜仗,因此清廷就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江苏、江西、安徽),并让他监管浙江的军事。
曾国藩觉得是个机会,就跟慈禧太后上奏,说我一个人管三个省已经太累了,浙江实在是管不过来,左宗棠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推荐他去管。
慈禧太后非常信任曾国藩,于是就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升职后的左宗棠再也不骂曾国藩了,反而有任何事情都请教曾国藩来定夺,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同治二年,太平天国已经被曾国藩打得快不行了,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就开始留后手了,为了防范湘军,让湘军内部不团结,她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
这样一来,曾左二人就平起平坐了。我们知道,在同一个级别,有竞争关系的两人,肯定会闹掰。
同治三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下南京城,但是并没有发现太平天国的首领幼天王(洪秀全的儿子),误以为幼天王已经自尽。
于是曾国藩就把这个结果跟慈禧太后上报了,殊不知,当时的幼天王刚好逃到了浙江湖州。
左宗棠得到这个消息后,不但没有告诉曾国藩,反而让快马600里加急,把这个消息汇报给慈禧太后,并且添油加醋的说了一番。
慈禧一听,果然很生气,于是就把曾国藩劈头盖脸地臭骂了一顿,从此曾左二人失和。
失和后,左宗棠逢人就骂曾国藩,而且用词很难听。
但曾国藩却觉得,既然两人已经失和,就没必要把矛盾扩大,于是就采取了“老僧不见不闻之法”。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要求他的部下和亲戚,不能反击左宗棠,并且写信给自己的儿子,要求他们把左宗棠当做长辈来尊重。
虽然失和,私下断了联系,但二人都是晚清重臣,在公务上免不了要交际。
左宗棠晚年西征,因为西北土地贫瘠、物产稀少,因此粮饷很难供应,但当时的规定军饷由曾国藩的两江地区来供应。
他当时心里非常的忐忑,心想这次曾国藩肯定要给我穿小鞋使绊子,让他不成功。
但他误判了曾国藩,出兵后,曾国藩对他的军饷是竭尽全力,虽然财政非常困难,但是曾国藩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左宗棠的军饷准时稳定送达。
这让左宗棠既羞愧又感动,但不久之后,曾国藩就因病去世了。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活着没给曾国藩写过信,反而在曾国藩死后给他送去挽联,曾家人听闻吓坏了,以为左宗棠是来挑衅骂人的。
不曾想挽联上竟是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谋国之忠,识人之明,吾不如元辅”。意思就是:对待国家的忠诚,还有善于识拔人才这两方面,我确实不如曾国藩。
【拾忆轻尘】
左宗棠一生从来没有对别人认过输、服过软,但是在曾国藩死后,他承认自己确实不如曾国藩。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就是,你想要发展,就要先理解别人的心理,帮助别人发展。
曾国藩做到了,他只要有机会就推荐自己的下属,虽然短期来看,利益受损,但他做得都是长远的战略。
所以在当时,形成了一个“湘军文武错落半天下”这样一个局面,全国各省有一半的官员,都是从曾国藩手下的湘军推荐出去的。
一个很笨的人,他的麾下却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不得不说,曾国藩在用人管理方面确实有他独特之处,也是我们后人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
近日,浙江湖州一女子想退租金被拒,于是她来到派出所报案。在等待处理的过程中,女子在派出所大厅叼着烟大骂中介,正在办公的民警让女子说话小声点。随后,让人做梦都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
民警表示,女子是提前退租,按照一般的租房合同约定,提前退租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退押金,女子向中介公司索要押金被拒绝。女子觉得心里不爽,就到派出所报警希望给中介公司施压。
然而,经过派出所的沟通,中介公司认为是女子违约,就坚持不退。女子眼看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恼羞成怒,一边电话骂中介一边拍打派出所的桌子泄愤。
派出所的民警劝她小声点,女子拍打着桌子对民警大喝:“你有种再说一遍?”接着,女子怪派出所办事不力,没帮她把事情处理好。接着,愤怒的女子把派出所的电话和电脑都砸了,还准备在派出所脱鞋子、脱衣服...最后,民警把她制服,将她以扰乱单位秩序和妨碍公务的名义行拘。
1,女子想提前退租。按照租约,提前退租是不能退押金的,否则就是违反《合同法》。当然,女子想要退租金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得找中介公司商量,对方同意了,可能会退,否则的话,是没可能退租金的。
女子自己提前退租,这已经是毁约在先。在自己毁约的前提下还要求退租金,说明女子胡搅蛮缠、蛮不讲理。
2,女子在派出所里面胡闹,打电话骂中介以及拍打派出所桌子,这有浪费公共资源的嫌疑。并且,女子在派出所里面打砸派出所的电话电脑,这是扰乱公共秩序,是违法行为。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女子打砸派出所的物品,除了要接受行拘处罚外,还得照价赔偿所有物品。
3,女子到派出所报警,她的本来目的是希望中介退还押金,她是来维权的,但最后却变成了“吃免费伙食”,其根本原因就是女子冲动、不理智的行为造成的。
维权的前提是:得遵照法律去维权,而不是由着性子“为所欲为”。只有在遵守法纪的情况下,维权才有意义,才能获得好的结果。否则的话,维权毫无意义,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湖州头条##维权##沟通#
清代道光年间,有一位王道台,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就在书房里读书用功,每天都到半夜才去休息。这年的中秋节,顶头上司某总督贪婪索贿,只要有哪个下属送礼送得少,就会打击报复。王道台本是清廉的官员,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顶戴,也不得不昧着良心,枉法收了五百两银子的贿赂,他把这些银子放到书箱里,准备用来给总督大人送礼!
当夜秋高夜静,月色皎洁,王道台又捧起心爱的书本,又开始念诵起来,正念得起劲。突然一阵劲风刮进来,王道台觉得浑身发冷,不由得连连颤抖。正在这时,烛光一黑又一亮,忽然一个黑衣女人头戴黑纱幞头,身穿粉红绡衣,站在桌案旁边。
王道台吓得惊叫起来,又见黑衣女人后面站了一条大汉,赤发深目,须如猬毛,他跨前一步,直逼王道台,对他说:你本是清官,为什么为了送礼而贪赃枉法?
王道台被这两个人吓得呆在那里,汉子的话字字入耳,却无言以对。
这时,那个黑衣女人,从袖子里拿出一个白丸摩弄,转瞬之间白丸暴涨三尺多,光芒夺目,冷气森森,原来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王道台看了,更加胆战心惊。他鼓足勇气,打开书箱把五百两银子都放到桌子上,口称:就这些,都拿走吧!黑衣女人,拿出一个包袱皮,把白银装入包袱,背在身上。
大汉对王道台说:你的官声一向很好,可以算是一位清官,所以这次我们不杀你。但是这些不义之财,也不能辱没了你清廉的名声。我们替你拿走了!
大汉说完,与黑衣女人飞出书房,倏忽不见。大概这就是古代书籍上提到的剑仙剑侠之类!只不过为什么来王道台这里劫富济贫,而不去总督那里呢?
王道台受了惊吓,后来想想总督那个贪官也很难伺候,自己无钱送礼,必然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不如辞官归隐。于是王道台几天后就称病辞官。过了好几年,才私下给亲戚说起这件事。
下面还有一个故事。
吴沙阳,归安(浙江湖州)秀才。吴秀才在山东谋得一职,多年没有回家。他只有一个儿子,年仅十九,在家里读书,准备考科举。
吴秀才有一天晚上梦到儿子骑马来到面前,却不下马,也不搭理父亲。吴秀才很不高兴,就问儿子为什么见到自己还不下马?儿子根本不理他,自顾自地走了。
吴秀才大怒,就追上去,还想指责儿子。儿子回头看到他,一言不发,举起马鞭就要打他。这时,旁边一个白胡子老头怒斥儿子说:不得忤逆!他抚养了你十九年了!
吴秀才从梦中惊醒,心里老大不痛快,也不知道这个怪梦是什么意思?
过了一个多月,吴秀才接到了家里报丧的家信,儿子在他做梦当天就死掉了!
儿女是债,是还债是欠债,债债相还!吴秀才这个儿子明显是来讨债的,吴秀才辛辛苦苦地赚钱养了他十九年,他讨够了债就死去了。死去之后,就和吴秀才形同陌路了!
每天写故事,点击#陈健每天讲故事#,可以查看一千多个故事。
如果喜欢,请关注@陈健谈古论今,转发评论发发发。
#故事##我要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