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干,老师不当,计算机掉头发,学术太枯燥,航空核太封闭,几所大学之间游离好几天了,各自的招生老师也来电自荐了,班主任老师也请教了,还是迷茫,真是甜蜜的迷茫啊。
一看这家孩子就考的不错,可以有多种选择,所以才会纠结迷茫,到底选啥专业好呢?
当初我侄子报志愿时,也是绝对不当医生老师警察,公务员,这四个职业全部pass,现在毕业五年,做了个程序猿,年薪三十多万,好在侄子头发天生浓密,应该不怕掉吧。
说实话,报志愿真的是特别烧脑的事,我给孩子报志愿时也是这几本书都翻烂了,选的学校专业都勾出来,查排名查学校口碑,查录取人数,还要保证冲一冲,稳一稳,再来个保底,其实冲的学校大多都很难冲上,把稳一稳和保底做好就不错了。
有没有正在烧脑报志愿的条友们,是不是很伤脑细胞,报志愿可要好好选择哦!#我要上微头条# #报志愿# #高考报志愿#
【香港“二号首长”李家超有了合意人选,班子组成受国际复杂因素影响】
行政长官当选人李家超今日(15日)表示,新一届政府组班处于开始阶段,要综合所有名单和讨论适合人选,这项工作会尽快完成,并向市民公布。
李家超透露,政务司司长一职他已有合心意的人选。
李家超在一个电台节目表示,原则上是找到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并符合自己希望对方做的范畴,不会太注重背景和出身。
李家超说,有人自荐或推荐他人似乎都有热诚,他对此感到高兴。但承认国际关系复杂,香港很多时变成矛头指向,某些人会考虑会否变成被针对的对象,因此这方面会影响选人。
李家超表示,目前已经有政务司司长得“心水人选”,但现阶段不会公开,他强调一定要大家合作愉快,包括信任度一致。
节目中李家超没有回应有多少名现届政府官员会留任的问题。
李家超强调,香港政务官职系肯定是优秀的人才,过去多年均与有关同事合作愉快,否则40多年公务生涯不会有进展。而所有公务员都很努力,不过程序有时可能过时,权责方面需要有人清晰指挥和分工,期望未来5年尽量提高效率。
政务司司长是香港管治团队的二号人物,谁人出任,最为注目。这个人选不仅要合特首心意,也要合中央心意。
在组班问题上李家超今次特别透露了国际因素对某些人选的影响,这是历届候任特首未曾透露的。可见国际环境复杂因素对香港管治团队施政会有微妙作用。
唐朝科举
武则天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来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首先是她的性别,身份,以及她在朝时发生的很多很多的或让人称赞或让人不赞成的行为和举措,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武则天统治全中国的半个世纪里政绩斐然,值得肯定。首先对外战争多数胜利而归,巩固并拓展了中华帝国的版图;再来开创殿试和科举,发展了科举制度;农业生产上继续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文化艺术事业亦有所进步;国家较贞观之治时期更有所发展,史称武周之治,被后人肯定了她的功绩,再后来有名人郭沫若等史学家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就算是将武则天放在当代,她的魄力与智慧也是能成为女性领导中的佼佼者。
梳理一下科举制度的发展,在隋唐时期, 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其实某种大略意义上来看是科举制度的发展中进阶过程。
朝代更替后的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等级之上来看还是很多的。
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于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其实跟当今的高考一样,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实力者得胜。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出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则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唐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武则天主政时,曾首创了由皇帝主持,覆核进士资格的殿试,这个是很高的荣誉了,能够接受殿试的人是通过层层筛选的有才之人;和取武将的武科举。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未有成为定例。
唐代的科举仍然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所以那时候就有很多没有才华的权贵的人为人谋福利钻空子,作出行贿考官,考场作弊等等行为。
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代的宰相中,百分之八十是进士出身,可见科举的成效。但科举亦并非唐代政府招纳人才的唯一方法,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到了唐代后期,出身寒门由科举入仕者渐多,与世族门荫入仕者形成两大官僚派系集团,互相倾轧,史称牛李党争,这也是各种利益产生的同时夹杂的矛盾。
唐朝的新科进士仅授予的官职远较后代进士低微。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著名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得太乐丞,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朝的科举类似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考,经得住考验的人,在基层磨砺过才更懂得如何为人民谋福利,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和环境。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是幸福的,高考是一场最公平的博弈,全靠自己的努力而谋取更好的前程,公平公正。
以上由小编综合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和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