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港大深圳医院举行“全国肿瘤防治周”主题沙龙讲座。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吕二函 文/图
近年来,深圳大肠癌发病率不断攀升,已跃居每年新发癌症第二位。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记者走访多家医院肿瘤科发现,大肠癌新发病例中,有近6成的患者错把它当“痔疮”治疗,延误了较佳治疗期。
然而,与肺癌、肝癌等相比,大肠癌形成前大多会先出现大肠息肉这一明显的特征,并且演变过程相对缓慢,从肠息肉发展成肠癌大约需要7至10年,在此期间,如果市民加强警惕,主动筛查,是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期大肠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大肠癌发病隐蔽,病情发展较慢,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它与痔疮的共同点都是便血,因此,误诊率较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二科主任医师田耕说。正确区分痔疮和大肠癌,不仅要观察大便规律是否有变化,还要观察大便前后的出血量。田耕认为,大肠癌患者的大便次数会增加或不规律,而痔疮一般不会有大便次数增加;其次,看出血量和出血情况。大肠癌出血,血和大便往往混在一起,出血较多,多为脓血,而痔疮一般是大便前后出血,出血量少,多为鲜血;较后,还要看是否有伴随症状。大肠癌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腹痛,出现贫血、消瘦甚至肠梗阻症状,而痔疮不会有这些症状。
大肠癌的生存率,与其发现及接受治疗的早晚有直接的关系。据悉,大肠癌治疗通常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一般来说,早期大肠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至95%。中期大肠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40%至70%。而有远处转移的晚期大肠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则低于20%,但积极接受术后辅助性化疗及放疗,5年生存率可达60%。
早期肠癌患者可由内镜检查发现并确诊
是不是大肠癌,其实一查便知!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大肠癌常规检查方法包括大便隐血、CT结肠成像术、肠镜检查。那么问题来了,三种检查手段有何区别,哪一种检查手段是大肠癌检测的“金标准”?
“肠镜检查对于肠内病变诊断而言,是较有效、较安全、较可靠的诊断方法。绝大多数早期肠癌患者可由内镜检查发现并确诊。”田耕说,肠镜检查过程会有一定的不适,但现在已可采用“无痛肠镜”检查,即在麻醉下行肠镜检查,患者感觉不到任何不适。
“吃货”要当心了
家族史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然而,记者从多家医院调查后发现,多数大肠癌患者有一个共性,对食物口感要求高,不忌口,喜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大肠癌的发病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田耕认为,煎炒油炸等烹调方式,过多的食用酱油、味精等调味剂,喜食腌腊食品等都是诱发大肠癌的高危因素。
港大深圳医院消化内科顾问医生司徒伟基的介绍也印证了这一论点。“非洲人大量食用粗纤维食物,如香蕉、甘蔗等,他们代谢较快,肠蠕动快,排出的粪便体积较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在肠内停留时间短,不易被肠壁吸收,所以非洲人不易患大肠癌。”为了预防大肠癌,司徒伟基建议,人们要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减少脂肪摄入,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并且戒烟、戒酒、多运动。有大肠癌、腺瘤性息肉家族史的人,应从40岁开始,或者比家人诊断患病的年龄提早10年进行筛查,炎症性肠病患者也要及时检查。
相关新闻
去年我市新发恶性肿瘤同比增18.8%
深圳特区报讯 (见习记者 吕二函 通讯员 熊静帆)本周是第21届全国肿瘤防治周。记者昨日从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了解到,2014年我市新发恶性肿瘤病例18287例,同比增长18.8%。近年来,我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每年以10%—30%的比例迅速增长。
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统计显示,在去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中,男性8517例,高发年龄段为55至65岁;女性9770例,女性高发年龄段为40至50岁。深圳癌谱较以往变化不大,全人群总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前十位是:肺癌、结直肠癌(大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宫颈癌、白血病、淋巴癌和鼻咽癌。对此,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慢病监测科雷林医生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1次宫颈检查和乳腺检查,40岁以上男性每3年进行一次结肠癌筛查,每年进行一次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