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锣鼓巷和什刹海的儿化音胡同名把人的心都软化了。请看,雨儿胡同,菊儿胡同,小菊儿胡同,鸦儿胡同,帽儿胡同。这些胡同名给人一种非常亲切温暖的感觉。
没想到北京以前还有这么多的胡同!不说没见过,很多胡同名我都没听过。北京胡同跟上海的弄堂一样,很有特色,一条条胡同构成了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每一条胡同都是一座文化民俗展览室,形成了整个北京的大博物馆。那么,最长最短最窄最宽最弯的胡同都分别在哪?我们今天来看一下:
1,最长的胡同: 东交民巷胡同,该胡同估计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条胡同。全长为1552米,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现在的东交民巷已经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道路两旁的西洋建筑还在向过往的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2,最短的胡同: 一尺大街,它位于北京杨梅竹斜街西段,它才十来米长,东西走向,是一条北京最短的胡同。
3,最宽的胡同: 灵境胡同,知名度颇高,地铁四号线设站,位于西城区东南部,属于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
4,最窄的胡同: 小喇叭胡同,位于原宣武区东南部,中段纤细,只有六十二厘米,仅可单人通过。
5,拐弯最多的胡同: 九湾胡同,从东到西不过三百八十多米的长度里,直弯、急弯、斜弯、缓弯比比皆是,真是弯连弯、弯套弯。
北京有十大著名的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胡同开始消失,关于胡同的保护与开发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于北京胡同,一个基本理智的观点就是除了拆迁之外,老胡同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腾退进行保护性商业开发,一味地反对拆也不是最理性的。
你们说呢?
#北京头条# #胡同#
确山椿树胡同
和北京一样,豫南确山县城的小街道有的叫巷子,有的叫胡同,北京有东交民巷,确山有黉学巷;北京有菊儿胡同,确山有椿树胡同,我家就住在胡同里。听说胡同一词源于元代,是“胡人一统”的谐音,我们的椿树胡同不知起源于何时,只知道脚下的青石板磨得光亮明净,石板上深深的车辙沟,如同雁门关石板上的车辙沟一样,深得撼人心魄,不知有多少年。
胡同呈S形,曲折蜿蜒,风格别致,像一首婉约柔媚的诗歌。这是因为“确山,确山,确实有山”,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塘,原来县城有六个大水塘,塘多路不直,胡同就沿着水塘流水的走势,蜿蜒而去,曲径通幽。
儿时的胡同是个早醒的老人,天不亮就忙活起来,卖早点的,赶早市的,下早班的,热闹非常。待桔红色的阳光洒满胡同,胡同像久旱遇甘的禾苗滋润起来,大人喊着懒起的孩子:“太阳都晒着屁股了,别再压床了。”中午时分,惨白的阳光白晃晃的扎眼,走在胡同里,能把头皮晒得煞痛,人们就很少走动,有的坐在自家门楼下饮茶聊天,有的下棋,或睡午觉。好像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焦躁了,咱就安静一会儿。”傍晚时分,深红的阳光洒满整条胡同,红彤彤的,走在胡同里,有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人们有的出门洗菜;或洗衣,或外买商品,招呼声不断,大家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大人一年四季为生活忙碌,孩子们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在苦中不知苦,只知玩耍得乐趣无穷,春天跳绳踢毽子,秋天捉迷藏,夏天逮知了,冬天堆雪人,天真无邪,衣食无多到却快乐着,像王太广先生的《回望乡村》那样,穷,却快乐着。
民间说椿树是“树中之王”,可椿树胡同已无椿树,只有参天的皂角树郁郁葱葱,粗大古拙的老槐树,歪着脖子站在路边,审视着人间美丑。胡同边上的小水沟流水潺潺,流向不远处的水塘。水塘的水清晰见底,游鱼可数,人们洗衣服、洗菜都在水塘边上完成,只是上游洗菜下游洗衣服。胡同两端还各有一口水井:东北角苦水井、西南头甜水井。苦水井只能洗菜洗衣,甜水井饮用。
说起甜水井无人不知,冬天水井冒烟,夏天井水拔凉,水质特好,磨制的豆腐水水嫩嫩,白净发亮。傍边的清真寺用甜水井制作的豆腐做的红烧狮子头、红烧鱼,形象逼真,润滑可口,味道还能吃出鱼香味来。师傅说用别的豆腐就做不出这个味儿。用甜水井的水制作的确山凉粉,远近闻名,据说已有千年历史,是确山名吃。清《乡土志》记载:“豫中驿城之南,有一地盛产豌豆之凉粉,色若琥珀,口感爽滑,弹性适中,食之有清热、驱火、凉血之功效。”这说的就是确山豌豆凉粉。制作好的凉粉刷成面条状,用蒜汁芝麻酱调拌,香辣可口,爽滑无比,若是夏天来一碗,爽快极了。去年到深圳,看到南山区华侨城有一家确山凉粉,生意兴隆,遗憾的是南方不便凉拌,只能加热使用,口感大打折扣。用甜水井的水制作的烧鸡、卤牛肉更是妙不可言,刷里哈烧鸡,肉质劲道,五味俱全;胳膊肘牛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人爱着它,游子们想着它,不论走到何方,家人探望带上它,多日不吃就让家人邮寄一份,品尝家乡味道。邻家的孩子有的北京、有的在深圳工作,他的家人每年看孙子都要带些当地的刷里鸡卤和胳膊肘牛肉。据说确山刷里哈烧鸡在驻马店市内已有分店,而胳膊肘牛肉、确山凉粉,早已走向全国。
椿树胡洞的甜水井,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井。
如今, 椿树胡同不像戴望舒笔下寂寥的雨巷,倒像是刘禹锡眼中乌衣巷的那一抹斜阳,虽然幽深古朴,但却沧桑隐逸。举目县城楼房高耸,车辆如蚁,椿树胡同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青石板路面早已被水泥路代替,潺潺的流水沟被埋入地下,硕大的池塘早被填平长出了一片楼房,参天的皂角树和歪脖子老槐树早已不知去向,只有甜水井孤零零的呆在那里,依然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故事!(海燕)
北京十大胡同
1. 南锣鼓巷,众多文臣武将、文人墨客在此居住。
2. 烟袋斜街,北京人寻找古玩、赏书画的好去处。
3. 帽儿胡同,因为清代有制帽作坊而得名。
4. 五道营胡同,有各种酒馆和各种风格的小店。
5. 国子监街,孔庙和国子监最为出名。
6. 北锣鼓巷,有着不同于南锣鼓巷的清静和闲散。
7. 琉璃厂,清代入京参加科考大多住在此处。
8. 八大胡同,曾经是京城烟花柳巷的代名词。
9. 菊儿胡同,每栋建筑几乎都有显赫的过去和故事。
10. 东交民巷,这里曾经是著名的使馆区。#天地史话#
#北京胡同夜景,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吗?#
我自小住在北京西黄寺。那儿古树参天,是某个达赖的坟墓。西黄寺南侧过去有一条狭长的胡同,里面住的居民并不算很多。但再往南走,就是德胜门了,小时候,那一片的胡同特别多。
有几个初中同学就住在德胜门附近的胡同里。我去过几次同学家玩。他们住的胡同,不同于比较有名的菊儿胡同或什刹海附近的胡同(那儿的胡同明显要气派很多),夜晚的德胜门附近的胡同里,树木幽参,院子套着院子,杂七杂八,曲里拐弯,有的胡同特别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单行。胡同里住的多是老北京的普通人家,偶尔门口有摆着石墩子的,更多的就是带窗棂的木门,一推就是间房。夜晚来临,灯火掩映着胡同,能听到几句老京腔的对白,槐树多,十分高大。印象中,那些胡同到七十年代就拆了,现在盖起了高楼大厦,少时的记忆,恍惚已渐远。
另外,就是菊儿胡同了。我过去的一个朋友住菊儿胡同的某间房。那曾是清代重臣荣䘵的家。记得在交道口那边。那时临街还有一段距离,但走过去能看到挺长的路,树不多,房子连着房子,人不多,夜晚来临,在小路上走着,房屋并不高大,有几分古色古香,偶尔能遇上骑着自行车,叫卖糖葫芦的,磨剪刀的,卖糖人的。那些幽长的吆喝,有着老北京独特的味道。
现在,老北京的胡同被改建得很多,价格不菲。我多多少少还是怀念小时候的胡同,那里面有少时的记忆,绵长而令人难忘…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二 伏 第 一 天
《壬寅数伏四十天》之十
20220725
是在13路公交雍和宫下车。我可以在上一站或上上站换乘200或44双层,一站椿树馆街或复兴门南再换乘49。看时间将近九点,还早。不如走走,好久没有一个人走长路了。我琢磨着是走到南锣鼓巷坐42或烟袋斜街坐5路?一边看夜景:走到哪儿算哪儿罢。
夜色雍和宫别是一番景致,许多年前、应是48岁本命年进去过,记得还烧了高香。墙外东侧的炮局绕过好几回,这边不远就是国子监了。这地界儿既熟悉又默生,常走常新,最有故事的地方和好友闲云走过多次和老伴走过,一个人也曾经过。
伏天的夜晚亍面如画。我喜欢一个人独自行走:无拘无束少了耳边絮叨,尽可以回味和联想。亍面上人多,大多外地人或年轻人。疫情尚未结束,大一些的路口有保安把守:扫码通过方能进入,少的路口直接封死。我嫌扫码麻烦便径直寻觅前行。
看到了砖儿胡同!
有了新的发现。那么次的来来回回怎么没遇到过呢?我曾记下过多篇《为京城带儿话胡同题照》,也都是无意中撞到的,什么阡儿胡同丶盆儿丶窖儿丶菊儿…雨儿胡同听来有些爱昧…
打开手机拍照,只可惜胡同被封。只得透过缝隙拍照,心想:这胡同定有历史:与治砖存砖有关,莫不是与当年建造雍和宫有联系吗?回头查查百度。这时候想闲云或红豆在身边该多好!激动的心可以表白,可以路边喝啤酒啦。
进入方家胡同,一个人默默地彳亍,夜游神是也。出西口进分司厅,感觉腿脚舒适了略略的有点累,中途右转一条稍宽的胡同被吸引,看门牌原来进了東锣鼓巷,我知道路的尽头是北二环…
春阿氏被移交法部后,由大理院审理。最开始,官员们还是啥也问不出来,于是对春阿氏刑讯逼供。在大刑之下,春阿氏招供道:“因当时睡前与丈夫争吵,故此起了轻生的念头,想要一死了之。于是拿来菜刀想自杀,但忽然头晕,菜刀掉落到春英脖子上,春英脖子流血。自己惊慌之下忙跑到厨房投缸自杀!”
有了供词,大理院官员们就打算结案,宣判春阿氏故意谋杀亲夫,按《大清律》判处凌迟。谁知官员们刑讯逼供的事情第二天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这下子百姓们不干了,纷纷咒骂官府昏庸无能,一味只会用刑逼供。事情闹的沸沸扬扬,紫禁城内的慈禧太后也有所耳闻。为了压制不利于朝廷的舆论,她下旨把参与此案的各级官员痛骂,并要求大理院重审,务必能给朝廷和百姓一个满意的结果。
在舆论的左右下,春阿氏并未被处死,而是由大理院派出精于刑法的官员们重新审理。一番重审后,已经是光绪三十四年,距离案发已经过去一年半。
大理院给慈禧太后上了奏折:“春阿氏一心求死,究其原因无非是嫁入春英家后受范氏欺凌所致。经多处调查,春阿氏无杀夫动机,冒然判刑必定招致民间议论。然而春阿氏也不可无罪释放,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春英之死与她无关。经众官审理:当将春阿氏监禁,待日后有新的证据时再审。如此可表明朝廷慎重人命,讲求证据之意!民间百姓知道,也不会心存不满!”慈禧对这样的处理表示许可,于是春阿氏就被监禁在牢狱之中。
虽然朝廷最后以悬案结束了审理。但在乌珍与一些参与审案的官员的私人著述中却透露出一个信息:春阿氏谋夫案其实早就审明白了,但如果公布案情的话只会牵扯更多的人被杀。众官员为了“阴鸷”,也考虑到报纸的舆论,最后以悬案结束。
而活跃于北京和天津的民间侦探张瑞珊则向人们说了这样的事情。他早已关注此案,并通过各种方法寻找证据推理案情,有一次他在天津遇到一个年轻的旗人,那人很是落魄。张瑞珊就给了些钱与他,几个月后,二人成为好友。一天醉酒后,那名叫聂遇吉的年轻人听到春阿氏被官府逼供的消息时泪如雨下。张瑞珊便询问他为何如此。
那人说:“我也不瞒你,我是春阿氏的表哥。她的小名叫三蝶儿,我家以前住在她家隔壁,我们两一起玩耍长大,彼此都爱慕对方。可是那一年我父亲死了,家里没有曾经那样富贵,三蝶儿的母亲就硬生生拆散我们,把她许配给了催领文光的儿子。我一气之下便四处游历,不再回家。那年我回到京城,听说三蝶儿住在菊儿胡同,便想去看看她。刚走到门口就听到范氏骂她偷懒,三蝶儿则哭着正洗衣服,也不回嘴。
我等到深夜时,跳墙进入她家,见三蝶儿还在院子里洗衣服。见其他人都睡了,我便大胆上前询问。三蝶儿看清是我,吓了一跳。我赶忙询问她现在过得如何?为何范氏如此刁难她?
三蝶儿流下泪来,说:“我的二婆婆本是京城里的娼妓,她嫁给我公公后仍是不改好。我进门没多久就撞见她和公公的朋友普二搂抱,于是她处处为难我,反处处说我曾勾引汉子。如今她已回东屋睡了,否则还要骂呢。”
我听说后又问:“你丈夫不替我做主么?”三蝶儿叹气说:“在他心里,我不过是个听话的奴婢而已。他怕二婆婆,根本不敢替我说话,反倒是二婆婆风言风语,搞得他对我也时常大呼小叫。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听完也开始流泪,三蝶儿说:“我现在已经嫁为人妇,你今后不可再来了。趁大家没察觉,你快走吧!”我听完也就死了心,但他家大门门栓极大,如果开门的话肯定会惊动屋里的人。于是三蝶儿搬来一个板凳放在院墙下,对我说:“表哥以后好自为之,不要再记挂我了。你快走吧,呆会我来收凳子!”我爬上院墙,三蝶儿转身回屋,点亮灯火。我久久不忍离去,忽然听到他丈夫骂道:“你个贱人,洗几件衣服就哭哭啼啼,你怎么不去死呢?”
我听完怒火中烧,又跳下墙来,悄悄走进厨房里摸了一把菜刀。只见三蝶儿在灯下哭泣,春英则躺在床上打呼噜。我冲进门去一刀砍了春英,三蝶儿跑过来夺刀,被我不小心用刀划了额头,她见丈夫死了,捂着脸跑出房间。我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范氏也杀了,顶多第二天报个强盗杀人。于是又来到东屋门口,正准备进去杀范氏时,瑞老太太起身开门。我怕被看见,便匆忙跑到墙角翻墙而出。一直来到了天津。”
张瑞珊闻言大喜,心想:“官府破不了的案子被我破了。”他安慰一番后便告辞了。第二天他再去看聂遇吉时,早已不知去向。张瑞珊将这次事件告诉了报馆,人们纷纷称他为“神探”。大家纷纷猜测聂遇吉去了哪里,也有人认为这是张瑞珊故意编造的故事,要借此扬名。此时清朝已经行将就木,哪还有心思来管这些小道消息。
宣统元年,春阿氏在大牢中病死,她的尸体下葬后,许多百姓来凭吊她。有一天,人们发现坟前的树上吊死一个年轻人。有人说这就是聂遇吉,但也有人说只是生活艰难的贫民罢了!
清末民初的小说家王冷佛根据当时的朝廷奏折与报纸新闻,撰写了《纪实小说春阿氏》。通过小说,春阿氏的故事迅速流传整个中国,而历史的真像却永远不可得知了。
头条的友友早安吉祥![握手][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