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余杭区二手房成交均价和数量最新出炉!
最新的成交榜显示,以往的二手房成交霸主竹海水
韵小区跌落神坛,甚至很难看到竹海水韵的身影!相对应的闲林板块二手房也冷清许多。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新的二手房霸主板块登上擂台,良渚板块。成交套数排在第一的是万科良渚文化村白鹭郡南小区,成交了46套。
新王登顶想必跟四月份杭州调整行政区划有莫大关系,余杭区一分为二,良渚瓶窑处在了新余杭区的地理中心,将来对这个板块的能级提升势在必行。对于未来预期的理解,一小部分人已经开始行动!
闲林作为供房大户,前段时间二手房价跳涨了一波,对于许多刚需来说,门槛突然的提高,大家开始了观望状态,成交自然量下降很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慢慢的适应现在的价格,预期成交量会慢慢恢复。
看图知晓,绕城外的未来科技城二手房已经逼近40000,绕城内的萧山科技城、南部卧城房价只有20000-28000。距离市民中心同等距离,城南的临浦、义桥、戴村比良渚、临平、中泰便宜的多,房价只有14500
捡漏啦,今日在杭州,发生了一件走运的事!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蓝郡华庭有一套720万的房子,第1次被拍卖,起拍价为1元,经过177次出价成功拍出了!
评估价为720万,起拍价为1元,吸引了10人报名,30274人次围观,1024人设置提醒,经过177次出价竞拍,最终该房屋以612万的价格成交,比评估价少了108万!
我们来看一看此房屋的具体情况: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蓝郡华庭5幢3单元120X室,建筑面积181.61平方米,房屋用途为居住,土地性质为出让,所在楼层为第12-13层,总楼层为17层,精装房,2013年建成。目前该房无人租用,是否腾空不详。
算下来约33698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拍下了这套房,大家觉得划不划算呢?说说你们的看法。#杭州头条# #杭州圈# #杭州房产圈#
上海有一座奇特的建筑,房屋全部建在水里,耗资200亿,历经十年建成,它就是广富林遗址公园,位于上海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村北侧,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北和西面有余山、辰山、凤凰山等小山峰遗址主要分在原余山镇富林村北以"广富林文化″考古学命名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水上是具有现代中式建筑风格的金字塔型博物馆,挥弘大气又不失清新婉约,水下六米深处,藏着一个神秘博物馆,展⺬了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期的发展历程,遗址的文化层分为三层,上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层,中层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层。
你了解吗广富林遗址在哪里
01:19齐家文化在四千年前辉煌一时,却又突然消失。自然灾害是造成齐家文化消亡的重要原因。
西北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很难想象四千年前的青海和甘肃一带,已经发展出高度的文明——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少有人知晓,但是它的辉煌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从玉器上看,齐家文化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被并称为中华玉文化三大来源。齐家文化发现了大量的玉璧、玉琮等,拥有复杂的玉礼系统。
从祭祀方面看,齐家文化的喇家遗址还发现了大型土台。根据研究,土台是用来祭祀的祭台。这说明齐家文化的文明程度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已经不相上下。
那么齐家文化为何又突然消失了呢?
根据对齐家文化喇家遗址的深入研究,四千年前的秘密被揭开。
喇家遗址出土的人类骸骨与别处不同,他们男女老幼聚在房屋之中,似乎是在家中突遭变故。房屋有倒塌的痕迹。说到这里,人们都会想到一个自然灾害,地震。
根据对喇家遗址人类骨骼的仔细研究,专家发现有些骨骼已经断裂或者被压变形。所以喇家遗址一定发生了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大量伤亡。
那么地震是造成喇家遗址文明覆灭的唯一原因吗?
其实喇家遗址的房屋之中还发现了洪水来袭的痕迹。房屋中有淤泥的堆积,说明曾经有洪水夹杂着泥沙冲进房屋之中。所以洪水也是喇家遗址文明消亡的原因之一。
从喇家遗址的情况来看,当时发生了接连发生地震和洪水,以至于房屋内的遗骸都未得到安葬,人们就被迫匆匆离开。
喇家遗址是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喇家遗址遭遇重创之后,齐家文化也伤了根基,随即消亡了。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的一个农民在农田翻地时,意外地挖出了一些古玉器。经过文物部门鉴定,这个农民挖出来的古玉,是属于距今5000年前的玉器。
考古人员沿着这个线索寻找,最后找到了一个叫反山的地方。说它是山,不过是比其他地方高出四五米的一个大土堆,这个土堆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工堆筑的熟土堆。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为什么而堆的?在这个土堆附近,为什么会出现古玉?考古人员立即想到了“良渚文化”。
反山位于良渚镇西北方向5公里处,从农民挖出的古玉看,材质和器形都与“良渚文化”的文物类似。难道反山土堆下面埋藏着“良渚文化”的遗存?浙江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挖掘小组进入反山工地,就在发掘进行到第22天的时候,人们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墓坑中有了发现。然而不合时宜的暴雨迫使他们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第三天下午,终于雨过天晴,发掘队的全体人员都聚集在这个墓坑的边上。突然,在坑下作业的人员大喊一声,人们的目光投向他用铁铲翻起的泥土,泥土中露出一个带有温润光泽的绿色器物的一角。
一件精美的玉器从泥土中清理出来,这是在史籍中有过记载的玉琼。以往的良渚文化递存中也有玉琮出士,但像这么大、这么精美的玉琮却从没有见过,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紧接着,一件更大的玉琼出土了,这个玉琼重达6.5kg,后来被称为“玉琮王” 。随后各种形状的玉器不断被发现,在这个编号12的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这些玉器从头到脚围绕着墓主人,摆放十分讲究,似乎在表达着某种信仰和理念。
12号墓清理完了以后,考古人员在6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又陆续发现另外10座良渚时期的墓葬,出土玉器达5000多件(组),这是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发掘。反山良渚墓葬出土大量玉器,使中国玉器的历史一下前提了两三千年,也使民间传世的古玉价值陡然剧增。而一些人也乘机盗掘古墓,在距反山5公里的瑶山成为他们的目标,而这竟引发了良渚文化的又一次重大考古发掘。
瑶山是一座海拔38.2米的自然小山,在山顶下西北部的缓坡地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夯士建筑。接着,考古人员又在土台上发现了12座墓葬,并从这些墓葬中发掘出1000多件器物,其中90%以上是玉器。从出士文物的器形和大量的玉器可以判断,这些墓葬属于良渚文化。考古人员确信,这座土台是远古人们从事某种精神活动的祭台,而墓葬中这些形态各异的玉器便是见证。江观山与瑶山相距不远,是一座高约30米的自然山岗。1991年,在这里也发掘出一座较为完整的良渚文化祭坛,且两处所发现的祭坛形制十分接近。祭坛西南部的4座大型良渚文化墓葬中也同样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玉器。汇观由祭坛的设置是否与瑶山一致,与某种特定的祭祀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呢?
从矿物学上说,玉分真玉和假玉。假玉是指似玉的彩石。考古专家对反山12号墓的整主人的身份反复研究,为什么只有他墓中的玉器全部是真玉?为什么只有他的墓中同时出现玉琮、玉壁和玉钺?这是否代表他集神权、财权、政权于一身?他是否就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呢?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叫莫角山的地方又有了新发现。莫角山位于反山遗址的东南面,这里有一个比周围高出3至8米的长方形土墩。这个土墩与反山一样,也是人工堆筑的,面积有30万平方米。大土墩上还有三个小土墩。考古学家推测,这里一定有成组的大型房屋建筑。这在当时条件下,可以算是颇为雄伟和气派了。很有可能,它就是中国最早的宫殿。
也许这里埋藏着的,正是5000年前良渚古国的都城;这片恢弘宫殿的主人,也许就是死后葬在都城外反山12号大墓中的那个人,那个统治良渚古国的国君。
“城管”的历史
中国“城管”是何时出现的?
说到城管,首先得说一下“城市”。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如在江淮之间的凌家滩、环太湖流域的良渚、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到后来这样的“大城市”就更多了,如汉长安城(今西安),比同时代欧洲最大发达城市罗马面积大三倍以上,有8万多户。
唐代,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有十多个,其繁荣程度都是空前的,其中长安、洛阳两京最为繁华。长安设有东西二市,《长安志》卷八“西市”条原注称,“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奇珍,皆所积集。”东市也一样繁荣,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二十七日东市失火,一下子烧掉了4000多家门市,而这仅是市场的一部分。
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如《庄子》一书中提到,战国时代有“监市”,这监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城管的雏形。
事实上,古代城管的身份比较复杂,既有军人城管,也有警察城管。当然更多的是行政人员来当城管,如汉唐时相当于现代首都所在城市市长的“京兆尹”,其重要工作之一不是招商引资、增加GDP,而是城管执法。
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这是因为,城市的出现原本就是军事防御的需要,由军人把守。这么说来,武汉出现“武装城管”并非什么新生事物,而是一种“返古”现象。
让“当兵的”来当城管,其实也是古代的常见现象。如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
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明史·职官志三》记载:“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
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其部分职能也与现代城管局比较接近,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
古代“城管”怎么管?
对占道“侵街”的违建“偏铺”下“处罚通知”在古代,现代城管中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不得不经常发“处罚通知”。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和今天如出一辙,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
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
在北宋,宋真宗赵恒便曾下诏开封府,要求开封的“城管队”拆毁京城的违章建筑。其继任者宋仁宗赵祯,也曾指示:限开封府在一月之内,将侵街的官邸民舍全部拆毁。
古代“城管”到底有多厉害?
唐宋时均有立法“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城市管理光凭嘴说是不行的,中国古人为此想出了不少管理手段,如上文提到的周代“执鞭度”、宋朝立“表木”。其中,最值得为现代城管借鉴的是“城管立法”,而非罚款了事。唐代在城管立法方面是颇为成熟的,为后世效仿。《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类似的规定,“侵巷街阡陌”条:“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太祖朱元璋治国以狠著称,明朝的城管也不含糊。据《明会典》,在京城,“凡侵占道路,而起盖房屋,及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复旧”;对往街上丢垃圾、放污水的,“其穿墙而出污秽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另外,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之前我说核心地段的房子会涨的,不是抢的问题,是没房源,业主都不卖。很多人不相信,这人家刚发的视频。但是你们可以看看广东非核心区域那些城市。杭州这一套房可以买广州佛山两栋别墅了。但是这并不是杭州最贵的房子。这个小区周边比这高多了。中介手上能拿到的可售二手房源,两公里以内也就个位数。这还是在限额限贷,杭州政府给遗产赠予法拍都打了占额补丁,整治了网络挂牌价虚高,全市二手房增量迅速的基础上的情况。
跑来看房子的北京上海深圳的都有。杭州有跌的板块么,当然有啊。良渚丁桥都不高,可是越不高的地方越没人买。(见下一条)敏敏在杭州的视频
敏敏在杭州#风物笔记##杭州书屋##这样的图书馆你喜欢吗#
【杭州】那些真正有趣的书屋
❤️❤️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
位于天竺路317号,和上天竺法喜寺距离很近。用手机导航了半天也没找到,还是问了当地人才找到。整个图书馆人数都算上也超不过十个人,佛系、静谧。房屋是江南特色的木质结构,古朴,里面还摆放着花草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