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头条#无锡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民国名人侯保三的风流二、三韵事:写给情人的分手信竟被人送到了报社!#无锡历史人物#
1898年大清朝廷公费派出国的留学生中,有一个是家境贫寒、但读书很刻苦认真的无锡人侯保三。
在国外,侯保三靠帮别人誊写摘抄文书、打零工赚取生活费用。但读书仍然努力,功课比起其它同班同学还要好。
学成归国后,侯保三进入集美南洋公学担任教员。因为学识渊博教学成绩突出,他渐渐声名鹊起,成为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
回到无锡后,他创办了无锡竞志女中,成为了无锡教育界的名人。
不过年纪轻轻的侯保三少年得志,他的严于律已的思想这时候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就是他对年轻漂亮的女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一、第一步,已有了妻室的侯保三以还没有儿子为由,纳了一名貌美的小妾。
可是糟糕的是,还没有性福一年,这名小妾竟然悄悄地卷走他的钱财,跟着情人跑了。
侯保三当时内伤气都出来了。
虽然伤得不轻,但侯保三贪色不改,又跟自己的妻妹(小姨子)搞到了一起,这时候他已经高就民国政府的江苏视学委员了。
二、他把小姨子送到日本留学,自己也借口去日本考察,两人在东京双宿双飞、好不快活。
勾搭上了小姨子之后,有一天,小姨子突然告诉他,自己怀孕了。
这把侯保三吓了一大跳,靠,老婆要是知道了怎么办?侯保三绞尽脑汁,竟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来。
他以为小姨子的前途着想为由,把美人送到了日本游学;自己则以去日本考察为名,东渡扶桑与美女相会。
两人在日本东京双宿双飞,过得好不快活。
小姨子生下了他们的孩子,两人抱着孩子一起回到无锡。
侯保三对自己妻子说,这是在日本街头拾到的一个弃婴,他看这个孩子可怜,自家又没有儿子,就带了回家抚养。
侯保三的妻子要说完全不知道那应该是不可能的,自己妹妹的形体、习惯的变化,真能瞒得过她?这就是女人的心胸宽广了,一边是老公,一边是妹妹,你说她能怎么办?不如闭一闭眼,就把妹妹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收养了。
侯保三在外面给小姨子另外租了房子,自己尽享姐妹花的齐人之福。
三、色欲难填,侯保三又霸王上弓了自己的漂亮女学生,也因此搞得身败名裂。
有了姐妹花之后,侯保三又把手伸向了自己的漂亮女学生王小姐。侯保三对这个又漂亮又娇嫩的女学生,那是一个好啊。
不久,江苏省教育厅任命侯保三为苏州蚕业学校的校长。
侯保三上任后,立马把学校内的教员辞去大半,空降安插了自己的一批亲信。他最喜爱的王小姐也被任命为舍监。
王小姐这时候才刚刚毕业,突然被自己一向敬重的校长委以重任,那是感激涕零。
而随后,侯保三再拿出浑身解数,不时地嘘寒问暖,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大太阳下的温度计,直线升温,一个半拉一个半就,于是上了同一张大床。
两人如漆似胶地搞了一年多之后,王小姐原本订婚的夫家,突然通知王小姐要提前迎娶她过门。
王小姐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一样不知道如何是好,当时侯保三又回了无锡不在苏州,没有办法商量对策。
情急之下,王小姐就写信给侯保三,问他该怎么办?
侯保三收到信后,也是内心一阵阵地发痛。
可是他又不能不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纠结再三,他决定跟王小姐友好分手,于是艰难地写了一封分手信,还附有三首七言绝句。
“苦思冥想无方法,叹得声声唤奈何;最是不堪肠断处,一声低唤好哥哥。”
“昨宵握手苦言别,痛彻心肝涕四堆;记取临时有一语,女儿何必有家来。”
“九折回肠十二时,夜深痴语更凄凄;晓来惊醒南柯后,万种情怀触我思。”
侯保三唏嘘着将诗装进了信封,贴了邮票,投入了竞志女中门前的邮箱之内。
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忙乱中侯保三少贴了一张邮票,邮资不足信又被退回来了。
校役一看发信人是校长,就准备马上送过去。刚巧的是,校役的老婆突然来找他,向他要钱去买一瓶酱油和半瓶醋。
等校役处理好事情回来,发现坏了,放在桌案上的校长的信,不见了!
非常害怕的校役,更不敢声张跟侯保三说了。
结果是第二天无锡的报纸上,全是侯保三与王姓女学生的香艳故事,小小的无锡城一下子炸开了。
后来调查发现,原来是学校里一名暗恋王小姐的教员经过校门卫室时,看到了侯保三的退信,一时好奇就悄悄地顺走了这封信。
没有想到竟然在信中看到了校长与王小姐如此丰富的香艳故事内容,于是年轻的男老师怒发冲冠,就把信送到了无锡城中公花园内的锡报报社的编辑手中。
编辑们立即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呀,没想到,整天道貌岸然的侯保三,背地里竟然是如此无耻,搞了小姨子不算,还搞女学生!
那还等什么?快添油加醋吧,立即排版付印。
结束语:这件搞得侯保三灰头土脸,苏州学校校长的位子也不得不让了出去。
王小姐也被夫家退了婚,这时候侯保三自然也不敢出来再与王小姐有瓜葛。可怜的王小姐无奈远走天津,据说最后嫁了个磨香油的卖油郞。再后来日寇侵华,王小姐就不知所踪了。
人无完人,侯保三私生活有些混乱,但对无锡教育的贡献还是主流。
#无锡老照片# 1924年1月,上海南洋大学的无锡籍学生缪斌、陆定一、许广圻、高祖武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团体,以“提高邑民常识,促进无锡社会生活”为宗旨,以“坚毅合作”为信条,就是锡社。
3月22日,锡社在上海南洋大学改组,选举缪斌为主干,高祖武为书记。为了宣传,决定出版社刊《无锡评论》月刊,王启周为《无锡评论》编辑长,许广圻、陆定一为编辑员。
1926年,锡社执行委员会在无锡召开全体社员大会,通过了“以后《无锡评论》态度照宣言编辑”的议决案。《无锡评论》是锡社的喉舌,锡社对时局的主张,对社会生活的评议都发表在这刊物上。
《无锡评论》先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前后共出24期,自第17期开始,由秦邦宪编辑。此后该刊对于反对帝国主义、抨击军阀统治、鼓动改造社会制度的宣传日益激烈。
1925年12月,军阀政府以“宣传过激主义”的罪名,查封了锡社。后虽经锡社的申辩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不久即予启封,但锡社内部也由此开始分化。其中安剑平、秦邦宪、薛成章、严朴、糜文浩、顾谷宜、陆定一等人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而这次锡社春季大会后,原属于锡社右翼的缪斌等一些人,则逐步走向了革命的反面,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的帮凶。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锡社瓦解,前后活动了3年多。
无锡鼋头渚(九十五)神秘的茹经堂
茹经堂位于宝界山东北麓,面对西蠡湖,是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馆两校校友献给老校长唐文治七十寿辰的大礼,堂名即取自唐先生晚年别号,堂址原为王问湖山草堂遗址一部分。茹经堂始建于 1934年,当时由国专陈柱、冯振倡议,交大张贡九、胡粹士负责筹款 1. 5 万余元,傅志章、唐谋伯夫妇购赠地基,李锡镠绘图设计,江应麟建筑施工,历时一年许,于 1936 年元旦举行落成典礼。“及门诸弟子”撰《碑记》述其事。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于 1912 年定居无锡。唐文治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中进士,历官农工商部署理尚书(代部长),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就任上海南洋公学监督(校长)。1920 年冬因眼疾加重辞职,回无锡前西溪寓所休养,后受聘担任无锡国学专修馆校长。唐文治作为国学大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且双目失明,仍亲自授课,受到学生们的爱戴,桃李满天下。
茹经堂占地约 10 亩,主体为倚山傍水、随势赋形的宫殿式建筑,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堂内原有唐文治自撰三联,分别为:“四海同春,老吾老及人老,幼吾幼及人幼;万物一体,天下溺犹己溺,天下饥犹己饥。”“莫言人过,己亦有过;莫炫己长,人各有长。”“人生唯有廉节重,世界须凭骨气撑。”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胸襟和操守。堂下院落,树木苍翠,山池澄碧,十分幽静。茹经堂划归无锡市园林部门后,市园林局于 1983年 6 月 13日邀请文化教育界人士座谈,征询修复茹经堂意见;1985 年 12 月 20 日,茹经堂修复开放;1986 年 7 月 23 日,茹经堂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后的茹经堂,辟为“唐文治先生纪念馆”,陆 定一书“茹经堂”门额,周谷城书馆匾,王蘧常撰书《重修记》。后又在馆内另设唐文治长媳、人民教育家俞庆棠纪念室,胡愈之书额,邓颖 超题词。茹经堂的人文内涵,踵事增华,愈益丰富。可惜的是,茹经堂如今并不开放,大多数人都无法“一睹芳容”。
需要说明的是,唐文治故居“行素堂”,民国初年建于前西溪,1980年代被拆。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已多次迁移、合并等,非常可惜没有留下历史遗存,所以茹经堂是唐文治先生和无锡国专重要的历史见证和纪念场馆,意义重大。
#无锡头条#1951年中国“桐油大王”、无锡人沈瑞洲个人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战斗机;他在家乡无锡建了沈氏小学和锡南中学;因为爱国爱乡,他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无锡办学史话#
上世纪2、30年代,无锡出现了一位人称“桐油大王”的工商业大佬,他就是与“面粉、棉纱大王”荣家齐名的沈瑞洲。
沈瑞洲 1887 年 9 月生于无锡雪浪镇方桥西村。
因家境清贫,沈瑞洲的父亲沈和生早早地离开家乡无锡,到上海城南悦来桐油麻丝店当学徒;1899 年沈和生创办了上海“沈元来打铁油麻行”。
12 岁的沈瑞洲也就是这时起来到了上海,跟着父亲在沈元来油行学做生意。
因为用心学习、能力超强,沈瑞洲19 岁时,父亲就放心地把店务交给了他主持。
但很快,沈瑞洲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重要决定:他把上海经营桐油、苎麻等业务委托给经理人管理,自己去浙江、湖南、湖北、苏北等地组织货源,并在浙江种植油桐、加工提炼。
生意于是越来越大。
1934年沈瑞洲在上海创办了大生机器榨油厂,加工出来的油品色泽金黄透明,质量上乘,非常畅销。
从此他的“顺风牌”桐油开始出口欧美、南洋各国,驰誉海内外。
与此同时,他还兼营棉花、大豆、蚕豆、菜籽、花生等农产品的出口业务,“沈元来油行”的国内业务部分迅速扩大到了半个中国(东部)。
沈瑞洲有钱不忘家乡,他在雪浪镇投资兴建了沈氏小学、锡南中学两所学校,为家乡和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锡南中学,就是现在无锡的六大高中之一的太湖高中的前身。
1937年秋日寇攻占上海, 非常可惜的是,“沈元来桐油行”的仓库、房地产等,都在日本的飞机炸弹和大炮炮火中全部毁尽。
抗战胜利后,沈瑞洲的桐油出口改为直营,继续销售给欧美、南洋各国,销量巨大,他的中国“桐油大王”的名声更响了,也因此积聚了大量的外汇。
上海解放后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外汇, 周恩来总理听说沈瑞洲手中有外汇,就委托陈毅市长向沈瑞洲商量借外汇。
沈瑞洲于是以购买国家公债的方式,给了国家134万美元。
现在看来134万美元可能不多,但在解放初期,这可是一笔巨款!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沈瑞洲个人主动捐献了一架战斗机,当时成为上海和无锡报界的一个热门新闻。
沈瑞洲还带头将名下的企业进行公私合营,在资本家中起到了极好的带头作用。
因为沈瑞洲是个爱乡爱国的优秀企业家,毛主席1956 年在上海国际饭店亲自接见了沈瑞洲先生,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接见的为数不多的民族工商资本家。
沈瑞洲历任上海市第一至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公私合营统益棉纺织厂董事会副董事长、上海市棉纺织公司联合董事会常务董事等职。
1968 年10 月 24 日,沈瑞洲因病去世,终年 71 岁。
国师老谋子一下又上无锡热搜了,原因是急售其为陈女士购买的一套房产,据说这是当年奖给他妻子的,哦 ,不对,当时还不能算是合法夫妻,那个时候还没领证,只不过两人在一起同居,陈女士几年中接连为老谋子生了三个娃,两男娃一女娃。老谋子陕西人,有着传统思想,还有他母亲,认为男娃就可以传宗接代了。因此事还被无锡市计生部门罚了七百多万元,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据说是被人抖出来的。现在感觉老谋子是不是有点冤?这事如果放到现在,就不会罚款了,说不定会有啥奖励[偷笑],因为国家在提倡生三胎了[大笑]。 老谋子和陈女士相识,缘起一部他电影选角,拍《金陵××钗》吧,当时陈女士,哦,那时还是陈小姐,是个在校学生。不知怎么电影没演上可两人看对眼了,就滚了chuang单!要知道陈小姐那年才19、20岁的样子啊,两人年龄差了一大一大一大截呢,老谋子比他岳父岳母都大一圈呢[捂脸]。不过这也没什么,和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女士比,小巫见大巫了,爱情是不分年龄段的,特别是真爱。 老谋子急售的别墅在湖玺山庄,那地方我还有点熟,山水东路临湖的,临的是蠡湖,蠡湖自然风光,波光粼粼确实是美。在那里买房的非富即贵,或者就是不差钱的明星,据说,除了老谋子在湖玺庄园买房外,不少香港明星都在这里买房,这里的第一套别墅就是郭晋安买的。此外,无锡本地盛传成龙、许志安、黎明、郭富城在这里都有置业……反正我买不起[捂脸] 。 2007年夏天,在山水名苑小区(湖玺山庄斜对面,唐城旁边)开建时,筹建钢结构的山水名苑售楼处,一个夏天我就呆在那里了,从土建到装修完工交付。闲暇之余,在山水广场逛溜达过,也进过湖玺山庄里面,里面基本都是独栋别墅,价格自然是像我这样的农民工 八百辈子都买不起的[捂脸]。 老谋子别墅位置从高德截图就看的出(传说是100号楼)[呲牙],这别墅主要是陈女士父母亲住的。老谋子在陈女士之前,和国内巩姓女演员也好了不少年,只是不知道为啥他就是不肯领证,当年为了和巩姓演员一起,还不惜和自己结发妻离婚[衰]。所以后来巩姓演员赔了几年青春,没有夫妻名分只能转身离开,远嫁南洋狮国,后又离婚,再嫁英伦大叔。感觉一些明星们对待感情是不是玩家家的呀[捂脸]! 不知道老谋子现在为啥要急售这套别墅?他应该不差钱吧,难道要又移民他国?唉,咱也别去瞎操心了,人家卖3500万RMB,咱口袋里3500元现金都掏不出来[流泪],还是洗把脸准备吃晚饭吧!…… 后三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私信我删除[祈祷]
绍兴的援助是否为南洋腾飞插上了翅膀?
学习过的人都知道鲁迅。
认识鲁迅的人也认识绍兴。
绍兴,江南的代表城市之一,非常具有艺术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绍兴的每条河流、古道、石桥、乌篷船都是人文学科的教科书。
上学的人都认识诸葛亮。
认识诸葛亮的人也认识南阳。
南阳,“五圣之乡”,是一座智慧城市。
今天,南阳和绍兴是友好城市。在绍兴的帮助下,南阳会发生什么?
南阳一直有一个痛点,那就是产业薄弱。其GDP仅为3925亿元,襄阳为4600亿元,洛阳为5128亿元。
与两位大哥相比,襄阳专注于汽车制造,洛阳专注于机械制造,而南阳则更为精致。
绍兴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GDP达到6000亿元,仅次于杭州、宁波和温州,排名第四。
绍兴有很多上市企业。和南阳一样,绍兴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能给南阳加分。
绍兴和南阳有着古老的关系。
绍兴在古代被称为越国。越王勾践被吴夫差打败。
南阳人范蠡帮助越王使用美人计,将绍兴诸暨女子的美貌送给了夫差。最后,夫差贪恋美貌,无视政府,被迫自杀。
成功后,范蠡告别了越王,带着妻子Xi去山东经商。
也就是说,在古代,南阳和绍兴已经是姻亲了。
然而,另一个榜单却有不同的看法。
在亚洲百强城市中,上海不及新加坡。北京排在首尔之后,56个中国城市占据榜首!
东京排名第一,新加坡排名第二,上海排名第三,香港排名第四,首尔排名第五。北京排名第六,深圳排名第八,广州排名第十。中国的四个一线城市全部排名前十,中国占了十个城市中的五个。
武汉13、成都14、重庆19、杭州20、南京21、天津24、台北25、苏州17、高雄31、长沙35、宁波37、青岛39、西安42、厦门44、合肥45、大连46、郑州48、东莞49、沈阳50。中国占据了亚洲前50强中的24个城市,榜单上的城市数量几乎达到一半。
厦门51、无锡52、福州53、佛山54、石家庄55、南宁56、昆明59、南昌60、太原61、哈尔滨62、长春64和襄阳排名第68,超过常州。襄阳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襄阳是中西部地区最先进的普通地级市。
常州69、贵阳70、南通71、泉州72、温州75、烟台76、宜昌77、洛阳78、绍兴79、嘉兴82、湖州83、徐州84、唐山86、岳阳88、兰州89、乌鲁木齐92。这不是一份单一的经济清单,也不像是一份综合清单。它是基于城市影响力还是发展潜力?也许只有上帝知道。
以上两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个?欢迎评论点赞加关注
无锡梅园(三十三)梅园的“黄金时代”
1927年至1937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梅园的黄金十年,地处政治中心南京与经济中心上海中间的无锡,得地利之便,成为众多名流大贾度假观光胜地;因工业发达,工厂林立,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的无锡,作为一名“暴发户”,被社会关注,成为学习榜样;荣家百业兴旺,成为全国首富,政商界高端人物以到梅园、与园主共同举杯为荣,园主也敞开大门,笑迎各路豪杰。
为接待这些贵宾,园主不仅聘请大厨做大餐,而且还在园里建了宗敬别墅、乐农别墅与太湖饭店,提供住宿。
现在看起来极其普通的太湖饭店,1926年建成时却引起了媒体关注,因其设施先进,是锡城最高档的宾馆。“房间布置,一律照上海三马路新惠中特等房间式样。另开会议室、阅报室、运动场、弹子间、浴室、餐室等以备旅客之需。并备汽车四辆,往来于迎龙桥及梅园之间,规定每辆载客五人,单程收费半元,来回八角。此后往梅园游览者,益形便利矣。”(《太湖饭店将迎客》,《新无锡》1926年11月10日)
太湖饭店为两栋两层楼,中建悬桥相连,房屋七上七下,资本三千元,荣氏兄弟与新世界经理张德卿合资经营,各占半数。开业典礼上,邀请了花界一批美女来助兴,她们中间“有王巧仙及韵芳新如意素贞春兰阿囡等多人,或为自往消寒,或为应征侑觞,莺嗔燕吃,谑浪终宵,电炬通明,城开不夜,寂寞之园庭,一时顿改旧观焉。”(《太湖饭店开幕志(沙翁)》,《锡报》1926年12月25日。)
太湖饭店开张才一年,32岁的名作家郁达夫下榻至此,他用优美而流畅的文笔赞美梅园:我在此地要感谢荣氏的竟能把我的空想去实现而造成这一个梅园,我更要感谢他们造成之后而能把它开放,并且非但把它开放,而又能在梅园里割出一席地来租给人家,去开设一个接待来游者的公共膳宿之场。因为这一晚我是决定在梅园里的太湖饭店内借宿的。
在梅园的高处,如招鹤坪前,太湖饭店的二楼之上,或再高处那荣氏的别墅楼头,南窗开了,眼下就见得到太湖的一角,波光容与、时时与独山、管社山的山色相掩映。至于园里的瘦梅千树,小榭数间,和曲折的路径,不过尽了一点点缀的余功,并不足以语园林营造的匮心之所在的。所以梅园之胜,在它的位置,在它的与太湖的接而又离,离而又接的妙处。我的不远数十里的奔波,定要上此地来借它一宿的原因,也只想利用这一点特点而已。(郁达夫《感伤的行旅》,一九二八年十一月)
与郁达夫一样,也有留日经历的学者钱歌川,而立之年时也曾夜宿梅园里的太湖饭店:我们走进饭店,拾级登上悬桥,以往太湖万顷波光,全在眼底,湖中近渚远山,重重相村。我果呆地望着湖光山色,仿佛自身已登上了范蠡的一叶扁舟,而在湖中荡漾去了。等到他们把我唤回来,转身望了一下悬桥的另一方面,则见山下的麦田,金黄一片,登时使我联想到去春游平(北京),第一次登景山俯瞰故宫时所得的印象。
出太湖饭店沿路而上有招鹤亭,再上有石危峙,隙地一方,奥竖一绝大之太湖石,上镌“小罗浮”三字,背面刻有老梅一枝,从此地望太湖,更有如近在眉睫了。我们到太湖饭店不多时竟下起大雨来,初来时遥望太湖,那些眉黛一般的远山,清秀如画,谁知一雨之来,竟都隐匿到若有若无之中去了。古人所谓“山色有无中”,也许就是指这种烟雨濛濛的境界。(钱歌川:《初夏游梅园》)
郁达夫、钱歌川用他们的文字给后人留下有关梅园的行踪,而达官贵人们则借助媒体留下了他们在梅园的印记。
1928年重阳节,时党国要人李济深、何应钦、缪斌、王伯群、张定、劳敬修、李煜堂、邓孟硕、王漱芳等及李夫人、何夫人、王太夫人、王夫人、缪夫人等,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主人简氏兄弟等一行三十余人,来无锡旅游,他们住在梅园的宗敬别墅与太湖饭店,10月21日上午九时,他们“自宗敬别墅及太湖饭店联袂出发,诸女宾分乘荣氏预备之汽车至码头,男宾则尽步行至船埠,相继登舟。秦县长、包公安局长、丁分局长、史常务均随船招待,由三汽船拖带,经赴鼋头渚,由荣氏昆仲杨君翰西薛君明剑等,陪游广福寺、灯塔、一勺泉、飞云阁、未央馆、函谷诸名胜,摄影多帧,嗣即下船午餐。”(《重阳佳节党国要人联袂莅锡详记》,《锡报》,1928年10月22日。)
#无锡头条# 毛主席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无锡名人故事#
无锡荣巷荣家是无锡六大民族工商业家族之一,梳理一下荣家的历史,是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
无锡荣家早在明代正统初年从金陵迁来无锡,在无锡城西的荣巷形成自然村落,并慢慢地了形成了小镇古街的格局。
现在的荣巷仍保留了一条约400米长的老街,沿街保留着150多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老建筑。
无锡荣氏到了荣德生的父亲荣熙泰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了。
1860年5月28日,太平军进攻无锡,荣熙泰的祖父、祖母、父亲、两位伯父、伯母、堂兄,以及他自己的兄弟,全部被杀遇难,荣氏家族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荣熙泰,因为当时在上海铁匠铺做学徒而幸免。
荣熙泰很小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
成年后,长期在广东给人(姐夫朱仲甫)当账房先生、师爷,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当总帐房时月薪最高为30两银子)。
荣熙泰生有二个儿子和二个女儿,两个儿子就是荣宗敬和荣德生。
荣宗敬在14岁时离开学校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了学徒,后来又进入了一家钱庄做学徒。
小荣宗敬2岁的荣德生15岁的时候也乘着小木船从西浜离开了荣巷,去了上海通顺钱庄当了学徒。
兄弟俩在钱庄当学徒的经历,对荣家后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二年后,父亲荣熙泰也来到了上海,父子三人在鸿升码头开一个名叫“广生”的钱庄,荣家靠这个钱庄开始了快速的财富积累。
钱庄很小,并不需要三个人,所以荣熙泰和荣德生又先后南下广东给朱仲甫管帐,留下荣宗敬一个人在上海打理钱庄生意。
荣德生在广东的这一年里,发现了中国从外国进口的面粉量很大且销路很好,他看到了进军面粉行业的商机,心情非常激动。
荣德生立即辞职去了上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哥哥荣宗敬,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成立面粉厂。
荣家的第一个面粉厂叫无锡保兴面粉厂,这也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第一家是杨家的业勤纱厂),占地17亩,有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基本上还是半机械化的面粉厂。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已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
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荣家兄弟于是又被人称为中国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国民政府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通货膨胀严重,上海经济渐几近瘫痪。
这一时期,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
先是荣德生和长子荣尔仁被绑架,荣家被敲诈勒索了上百万美元。
接着是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1948年11月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后被近上交了一百万美元才算了结。失意的荣鸿元出售了鸿丰二厂纱厂与大安纱厂,去香港另设大元纱厂,最后远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乡。
荣鸿元弟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出走海外。
不过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荣氏企业实现了新的复苏。
在荣氏家族中的二代中,1954年荣毅仁在上海市率先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荣宗敬的幼子荣鸿庆则是最后到了台湾,投资成立了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1990年,荣鸿庆还同姐姐荣卓如一起来上海,将南洋沙厂移机来沪与当时的上棉二十二厂合资3000万美元开设了申南纺织厂,当时是上海纺织行业最大的合资企业。
荣家第三代“智字辈”,现在也都已经成为了商业翘楚。
荣智健的这一辈人数众多大都事业有成,他们在海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了继承荣家衣钵、延续荣家商业辉煌的中坚力量。
荣智鑫父亲荣伟仁是荣德生的长子,荣智鑫在家排行老六,父亲去世的时候,荣智鑫5岁。15岁那年,他和家人一起来到香港。
他大学毕业后在香港用50万港币成立了一家名叫美联的烟草公司,代理美国品牌的香烟。10年后这家公司被美国企业收购,荣智鑫从中净赚一亿多港元。
1975年荣智鑫抓住了电脑制造热这个机会,投资200万港元,成立了荣文科技有限公司,1982年7月这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荣智鑫之后又与其兄荣智谦、荣智键合伙开办爱卡电子厂。
荣智宽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崇高的威望,曾随巴西总统和外交部长多次出国访问。
如今荣氏家族的第四代已经开始接班,他们大都旅居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和港澳等地。
港卡内地见证开户的城市有哪些?今天做个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