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于穆铭 这年头,“香车美女”已成了很多人对车展的印象。但打开朋友圈,一条“今年北京车展将取消车模”的消息迅速扩散,让很多宅男倒吸了一口凉气,也不免反思起来:是打着看车的名义继续欣赏车模,还是从此做一名安静的车迷?当车模在车展上顶了半边天时,我们的车展是不是也有点跑偏?
相较欧美而言,国内的汽车文化尚处在“导入期”,真正能对车展上硬邦邦的钢铁机器咂摸出味道的观众只能是少数。短短十几年,国内车展之所以从过去的无人问津,一下子转变成一票难求的顶级盛会,车模在吸引普通观众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真心想关注汽车技术与产品、发展与创新的发烧友,到车展上顺便让眼睛享受一下靓丽的车模,也是车展带来的额外福利。从这个角度甚至可以说,车模在拉动车展方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从拉动车展的“幕后功臣”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车模群体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内一些车展醉翁之意不在酒,车展的重点不再是展车,而成了“展人”——透视装、硅胶垫,不但车展被盖过风头,就连遮体的衣服都快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在严重喧宾夺主的车模面前,本应是主角的汽车渐渐被无视。车模文化变味,车展日益跑偏,汽车销量没上去,手机摄像头、单反相机倒是一路卖得风生水起。
毫无疑问,取消车模能一定程度上防止车展跑偏。但招致车模污名化的症结,除了有的车模节操掉一地自毁长城,更是车展主办方招揽人气创意匮乏所致。技术和质量上乏善可陈,价格上又不给力,只能在车模上使邪活儿。汽车本身越是创新无能,车模就越在性感上变本加厉,久而久之便成了恶性循环。有车友总结过中国车展几大怪象,其一就是国内车展不比谁的车好,比的是谁的车模好。要知道在国外,如果安排几个车模杵在限量版名车旁边,影响了观众欣赏,不但提升不了销量,还有引起公愤的可能。
取消车模并不一定就能根治低俗,即使车模的岗位被一刀切了,她们还可以换个马甲,变身发单员、服务员,甚至导购员继续横行在车展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取消车模不如规范车模。在北美国际车展上,车模不但能在展台上强调汽车的一些优势功能,还能对代言车型现场答疑,而澳大利亚的车模甚至穿着运动服上场。只有车模成了“绿叶”,汽车才能变成当仁不让的“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