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读书的四种境界

[db:摘要]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阎崇年

  读书有四种境界——欣然、愤然、敬然、陶然。
  欣然境界。欣,是欣喜、欣悦。康熙读书,有一种欣然的境界。玄烨小时候即以读书为乐。史书记载:“皇上冲龄读书时,奉圣夫人(康熙保姆孙氏)爱护圣躬,恐勤诵过苦,乃匿所读书,冀得暂辍,皇上必索读之不少休。”(《康熙起居注册》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良心要实,学心要虚。读书学习,必要虚心。他说:“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夫,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玄烨《庭训格言》)有了虚心,才能用功。康熙常对大臣说:“朕在宫中,手不释卷。”“学问之道,宜无间断。”(《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玄烨勤奋读书,常常至于深夜:“五龄以后,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清圣祖实录》卷一)他常深夜读书,直至天快亮。祖母太皇太后担心他因读书累坏了身体,后来玄烨果真苦读累得吐血!(《清圣祖实录》卷一)
  愤然境界。愤,是发愤、激愤。康熙读书,有一种愤然的境界。《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我前面讲过,中西历法之争,他深切地感到:自己不懂得,怎能定是非?于是,发奋读书学习。我引述他讲的一个故事:“朕幼年习射,耆旧人教射者,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否,故朕能骑射精熟。尔等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玄烨《庭训格言》)他的体会是:“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玄烨《庭训格言》)“学如不及”也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情态。就是在三藩之乱,局势艰难,京师地震,官民惊恐,十分困难之际,康熙依旧坚持经筵进讲不可废误。总之,康熙认为:“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玄烨《庭训格言》)
  敬然境界。敬,是尊敬、恭敬。康熙读书,有一种敬然的境界。在《庭训格言》中,“敬”字出现四十一次。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一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就是说,学习重在穷理,穷理重在读书,读书重在精通,精通重在“居敬”,精髓在于一个“敬”字。有了敬心,才会好学,向智者学,向长者学。康熙说:“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以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玄烨《庭训格言》)
  陶然境界。陶,是和陶、乐陶。康熙读书,有一种陶然的境界。《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我借用《诗经》里的“陶”字,说明康熙学习的陶然心境。他自己也说“读书乐志”。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康熙在理政之余,通读《资治通鉴》,并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部编年体史书,仔细通读,朱笔圈点,做出批注,达一百零七则。他在《序文》中说:“自元旦以至岁除,未尝有一日之间,即巡幸所至,亦必以卷帙自随。”(《御制资治通鉴纲目序》)《资治通鉴纲目》一书,他先后通读、细读了四遍(宋荦《漫堂年谱》)。他将读书学习看作是一种和悦的、快乐的事情,要读到愉悦,读到赏心,读到快乐,也读到幸福。#p#分页标题#e#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063912/
1
上一篇教儿子敬老
下一篇 读《曾国藩家书》的几点启示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