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应该为“记者道歉”点赞

当个记者真心不容易!你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灵通却不能被假消息忽悠。说白了,你的知识面得宽,得是个“杂家”才行。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韩晓波 已退休多年的新华社老记者、高级编辑李竹润先生,近日通过微博及传统媒体,

    当个记者真心不容易!你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灵通却不能被假消息忽悠。说白了,你的知识面得宽,得是个“杂家”才行。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韩晓波  已退休多年的新华社老记者、高级编辑李竹润先生,近日通过微博及传统媒体,向广大读者表达了歉意——他曾在1981年,编译了一条外电(合众国际社)稿件“西点军校学雷锋”,并且写进了自己编的新闻教材。后来得知,这是一条发在愚人节的假新闻。而当时的中国,极少有人知道愚人节这回事,更不知道愚人节这天发的新闻是不能信的。直到1997年,才有人在《读书》杂志上揭开了真相,时间已经过去那么多年,许多国人已经相信了这条假新闻。故此,李老觉得较早将这条假消息引入中国的是自己,自己应该向公众真诚地道歉。

  按说,不知者不为过。改革开放之初,谁知道那边有愚人节这么个“坑爹”的节日?——尽管人们在稍早些的时候可能听说过这个名词——那是在1977年或者1978年,改编自雨果名著的法国电影《巴黎圣母院》在中国大陆公映,里边有一段剧情,是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当选了所谓“愚人节教皇”,选举的办法就是人们一个个从窗子里伸出脑袋来竞相做出丑态,谁较丑,谁就当选。卡西莫多奇丑无比,毫不费力地当选了,被众人抬着游行。但即使那个时候,人们也不确切地知道愚人节到底有什么含义,也不知道它在4月1日,自然是没有什么防备。

  无独有偶,笔者有一位记者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刚刚参加工作,也供职于某通讯社。一日,他从外电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有一颗小行星正在向地球急驰而来,预计某月某日某时某刻就要与地球相撞!于是赶紧编译出来交了上去。鬼使神差地,这条消息竟然穿过道道审查,见诸报端了!于是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恐慌。直到天文学家出来辟谣,才算过去。后来一查,这又是一条愚人节的假消息!坑爹,真是太坑爹了!这段子还被编进了著名的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那一集的名字叫《飞来的星星》。在那一集里,一直互相爱慕却总对着干的青年编辑李冬宝(葛优饰)和戈玲(吕丽萍饰),是在感到“大限将至”的情况下喝了交杯酒的。

  由此可见,当个记者真心不容易!你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灵通却不能被假消息忽悠。说白了,你的知识面得宽,得是个“杂家”才行,还得有一定的怀疑精神——听到个奇闻逸事,你得比一般老百姓清醒得多,反应就是“核实”,多信息渠道互相印证,或者找专家请教、求证,这又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平常多读书,勤于思考,注重积累。天长日久,才能具备鉴别真假新闻的一双火眼金睛。这就是时代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要求,这个要求可是不低啊。

  就这,也不能担保记者百分之百不犯错误。一旦出了错,怎么办?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坚决更正,诚恳道歉。记得十几年前,笔者曾发现《北京青年报》上有一篇音乐会报道,里边有一些音乐知识方面的错误,就写了封读者来信寄去。没想到,一个星期之后,就在同一块版上,我那封信被加了编者按原文照登了。又过了些天,还收到了80元稿费。这样的编辑部就叫大气,就令人服气。

  有人说,新闻是较容易“烂尾”的工程,一个新闻热点刚刚产生没多久,用不了几天,就会被更新的新闻热点所淹没,那也就不了了之没下文了。这种情形有没有?确实有,但代表不了主流。我们不要忘记,还有李竹润这样对自己较真儿的记者,还有北青报文化新闻部这样大气的编辑。想到有些部门有些人,总喜欢千方百计地文过饰非,记者的道歉,难道不值得我们“点个赞”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0579/
1
上一篇评论:这些年我们见识的互联网嘴仗
下一篇 评论:“苍蝇”拍下 不能有死角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