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黄石新貌 七彩阳光暖民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杜鹏 李雯 陈珉) 【核心提示】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正面建树、发扬优良作风,使党风建设呈现一派新风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人民的满意度增加了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杜鹏  李雯 陈珉)

  【核心提示】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正面建树、发扬优良作风,使党风建设呈现一派新风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人民的满意度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城因人而建,市因人而兴。     2014年的黄石,市民与城市共同成长,以前所未有的担当与责任,参与到城市文明、和谐、进步的方方面面。城市因为他们而变得温暖,变得精气神来,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风貌。

黄石新貌 七彩阳光暖民

今年9月,刘国保给小学生讲课,宣传奉献精神。
                           记者 汪泽栋  摄

  一个人带动一座城

  在黄石,人们熟悉刘国保。这位与雷锋同龄的古稀老人,在过去19年间,义务调解民间纠纷1800多起,为群众办好事500多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刘国保志愿者服务队”写入了这座城市的名片。
  时钟拨回到1995年,55岁的刘国保从企业退休。“干了一辈子猛然退下来,很不习惯,总想干点什么”,闲不住的他选择了给人帮忙——社区里两户人家扯皮了,他时间前去化解纠纷;一家两口子闹别扭了,他主动调解劝说;谁家的小子老闯祸,他坚持全程帮教,把坏小子变成好青年……
  19年的坚持不懈,从较初的“刘国保志愿者服务队”,到“刘国保志愿者服务基地”,再到“刘国保志愿者服务总队”,从较初的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团体、一个队伍,较终升华为一种精神、成为一个符号。
  如今,在下陆区,以刘国保名字命名的志愿者组织遍地开花,36个社区组建出100多支刘国保志愿服务小组。他们中,既有红白理事服务队、文化娱乐服务队,又有维权求助服务队、“红娘”服务队,还有环保宣传服务队、党员义务巡逻队……仅仅较近三年里,“刘国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就组织了1.6万人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努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
  2014年5月19日,以“刘国保志愿者服务总队”为发端,下陆区着力打造的“七彩”志愿者服务品牌跃世而出——
  由社区志愿代表组成的红色先锋志愿服务队、机关党员代表组成的橙色朝阳志愿服务队、企业离退职工代表组成的黄色铜斧志愿服务队、大中院校青年学生代表组成的“东方彩虹”绿色青年志愿服务队、社区共建单位的文艺志愿者组成的青色文艺志愿服务队、职工维权律师团组成的蓝色社区志愿服务队、下陆小学“贺俣萱中队”和有色小学“石征兵中队”组成的紫色维权志愿服务队,推动志愿服务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迅速在全区掀起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热潮。
  “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花’,绽放出七彩缤纷的夺目之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罗光辉称赞,“刘国保志愿者服务队”所做的事情很平凡,代表的精神却很伟大,在新一轮黄石跨越发展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它能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暖和友爱。

黄石新貌 七彩阳光暖民

772号楼的卫生值班牌   记者 余凯锐  摄

  一栋楼感动一座城

   “这是一栋“L”形老式筒子楼,昏暗的楼道,破旧的木质栏杆,长长的走廊上依次住着多户人家。楼虽旧,却是出奇地干净和整洁,像一位气定神闲的老妇人。”这大约是媒体在关于772号楼的报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段落,所描述的正是余红萍较熟悉的家。
  没有人能记得清究竟是“哪一天”,但“那一天”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38年前的那个炎热的夏天,当批住户搬进772号楼之时,他们曾在一个傍晚聚集,围坐在走廊里开会,商量着如何搞好楼房卫生的事。
  漫漫长夜,轻轻摇着的蒲扇,混着不时吹来的一阵热风,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合计出每家轮流值日的“卫生公约”,并专门做出一个值日牌来提醒和约束。由此一来,一块卫生值日牌开始轮流转换,一户一户人家轮流值日打扫卫生。
  公约执行之初,常有住户忘记值日清扫。楼长便上门提醒,对敷衍了事者还会批评教育。后来,大家逐渐认可理解了卫生公约,慢慢养成了习惯。一晃38年过去了,虽然楼内的住户经常更换,人走了一批又一批,但这个规矩却没有中断过,一直被保留下来。
  好楼风带动好家风,也带来了和睦的邻里关系。多年来,772号楼的住户间几乎没发生过纠纷,楼里也几乎没有婆媳不和、兄弟扯皮、妯娌不睦、子女不孝、违法乱纪的事。对于此景,772号楼的第三任楼长余红萍说,大约是楼栋里的好风气感染了住户,住户们又言传身教影响到身边的人。
  一茬又一茬的居民从这里走出,一代又一代人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举手投足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楼里长大的出租车司机陈烈,捡到价值15万元的钱物,毫不犹豫地归还失主;搬出楼栋多年的刘细兰,仍坚持每月回来上门为瘫痪在床的老邻居理发……
  2014年,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772号楼成为这座城市里的一颗耀眼“明星”。人们马不停蹄地前来参观学习,又将它的名气传播得更广、更远……
  一如一位新华社记者所写到的:“一群人呵护下38年如一日的浓浓的邻里情感动了一座城市,它形成了一块道德高地,引人感叹坚守下的可贵、平凡中的伟大。”

黄石新貌 七彩阳光暖民

    老年志愿者参加义务劳工,清洁家园。        记者 鄢巍 摄

  一股气挺起一座城

#p#分页标题#e#

   即将过去2014年,留在我们记忆里的还有这样一些身影——
  黄石商人,他们是黄石城市精神的代表,有着自强睿智、克难攻坚的铜斧精神;开放包容、永不放弃的大江精神;变中求新、新中求优的熔炉精神。黄商及其身后的企业,在这一年,展现出极佳的发展态势:
   “百年老企”华新水泥与塔吉克斯坦签署投资协议,在塔建设和运营两条水泥生产线项目,成为黄石本土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号召的试水者;全球钢企处在“U”字谷底之际,新冶钢不断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改造在特钢领域独树一帜,在全国吨钢利润仅为4元钱的平均水平上,以吨钢利润270元排名全行业前列;劲牌公司持续发力,在酒类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实现逆势上扬,继去年销售额达66.92亿元,上缴税金17.87亿元之后,今年税收贡献有望突破20亿元;名不经传的汇波材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抢滩资本市场一举叩开“新三板”的大门,成为成功登陆北交所的首家黄石企业。
  新常态,新气象,只有不断变化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姜福村村民,他们依靠自己制定的《姜福村土地管理村规民约》,不仅守住耕地的“红线”,全村还盘活土地存量210多亩,依法流转土地面积1600多亩。2008年,姜福村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对照《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讨论,制定了《姜福村土地管理村规民约》,该村规民约共23条,明确了村民建房的必备条件、审批程序、处理办法以及激励措施,报司法、国土部门审查,村民签字承诺后实施。五年多来,人均耕地仅0.8亩的姜福村,拆危重建新房103栋,无一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盘活土地存量、依法流转土地建起了通村通组公路和村民广场,基本农田保护率达98%以上。
  主动作为、主动创新、主动改变,一种敢于变化精神,一种善于变化的思维,构成一股向上的气势挺起黄石这座城市的脊梁。

 

  共爱一座城

  记者 李雯

  19年坚持着志愿服务工作的刘保国、38年如一日坚守公约的772号楼……这一年,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精神。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很难像过去一样互相熟悉、彼此亲近,一堵堵冷漠墙将人与人的关系阻隔。“这么近、那么远”,正是较真实的写照。    

  打破冷漠,就需要我们主动作为,主动担当。772号楼的居民们互相关爱,互帮互助;刘保国关心社区的每个家庭,总是“闲不住”去给人帮忙。出于这份爱,他们甘于奉献、不畏吃亏却还乐此不疲。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爱太渺小,改变不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大趋势。但是,古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不积小爱,哪有大爱?    

  马克思说:人与人之间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诸如刘保国、欧平琴等人,他们正是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滴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让这股正能量温暖着整座城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9868/
1
上一篇黄石市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一览
下一篇 大冶新闻网全新改版升级上线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