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东搭建“五类平台”助力企业人才发展

天津网讯 齐旻 即时播报 记者从天津河东区人才工作推动暨表彰大会获悉,河东区坚持以服务人才发展、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为目的,积极搭建五类引才聚智平台,强化企业引进培养人才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了企业引才的积极性,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了企业

  天津网讯 齐旻 即时播报 记者从天津河东人才工作推动暨表彰大会获悉,河东区坚持以服务人才发展、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为目的,积极搭建五类引才聚智平台,强化企业引进培养人才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了企业引才的积极性,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了企业与人才的双向互动发展。目前,已建成科技创新平台40多家,有11家科技企业被认定为级高新技术企业。

  搭建政策平台 优化企业引才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政策支撑和导向作用,该区在结合中央和天津市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河东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办法》、《河东区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加强河东区科技创新实施产学研合作的鼓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通过媒体宣传、印发海报和举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班等形式,及时向企业解读中央、市区人才规划及人才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转变发展理念、用人观念,熟悉掌握人才政策和相关办理程序,确保上级精神和政策辐射不留空白点,引导企业科学设计和创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各种载体,稳步实施紧缺人才引进工作。针对中小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风险承担能力弱的特点,该区通过政府补贴50%初期成本的办法,减轻中小企业引才风险和成本,促成人才与项目顺利对接。如,天津小护士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石油三次开采项目前景可观,在紧缺高层次研发人才且引才无门并担心引才风险的情况下,政府主动出击,既帮引才又给补贴,成功为其引进了2名博士后,实现预期年利润千万元以上研发项目的重大突破。通过政策引导,驻区企业引才热情不断高涨,高层次人才的创新价值也得到企业的认可,引才聚智工作逐步呈现企业和人才双向互动发展格局。

  搭建引才平台 广开渠道招揽人才

  该区大胆创新引才聚智机制,采取三项措施,广开渠道为企业招贤纳才。一是实施“柔性”引才。按照户口不转、关系不动、来去自由的柔性服务方式,政府牵线搭桥当“红娘”,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采取“人才+项目”的模式,鼓励企业引聘结合,以更灵活的方式为企业招才引智,柔性引进博士后30名,专家学者4名。柔性人才领衔的项目,有3个进入产业化试验阶段,1个申报科技成果立项,2人由柔性服务变刚性引进,成为企业独挡一面的研发经理。二是紧贴项目引才。把招商引资与引才聚智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万达广场、红星国际广场、台湾美食广场、天津冶金集团商贸公司、海航北方物流控股公司等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之机,该区人才工作及时跟进,推介招商政策的同时宣传人才政策,兑现各类人才服务承诺,整体引进高水平的商业地产项目、特色品牌餐饮企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等领域的运营团队,使一大批符合“金贸河东”功能定位的紧缺人才扎根河东,其中:列入千人计划专家2名、海外优秀人才7名。三是架设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引才桥梁。围绕加快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扶植更多的科技小巨人,该区积极推行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指导近百家科技企业与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武警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签订政产学研合作协议。采取政府牵头,对企业接纳在校研究生来区服务实行财税优惠及补贴政策,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定向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230余名,各方积极性高,效果明显。如,北科精工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引进符合企业发展、愿扎根企业的优秀人才,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定期接纳研究生参与项目研发,留用优秀人才达20名之多,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大量精英。

  搭建服务平台 消除人才发展之忧

  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让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研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该区为消除人才发展之忧,面临现行体制和形势,针对高层次人才在“房子、本子、孩子”三方面的实际需求,立足实际改革探索,千方百计为人才发展扫清障碍。一是减轻住房成本。根据来区高层次人才的实际情况,由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每月提供800-1500元的住房补贴,并协调用人单位共同解决住房问题,尽可能减轻高层次人才的住房负担。二是职称评定倾斜。在重点人才聚集区先后建立11个“人才工作服务站”,加大对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工作的直接服务力度,实行“零距离”问需、点上受理、挂牌服务;对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准予破格申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占全区参评人数的67%以上,使在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扫清子女就学障碍。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对其适龄子女入学问题,按照“采取就近入学、优先安排”的原则,高中学生入学不低于区重点中学;初中、小学生入学安置区内优质学校;学龄前儿童就近安排优质国办园,让高层次人才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享受优质服务。通过协调解决“三子”问题,使高层次人才来得安心、干事得心、生活舒心,创造性明显增强。

  搭建培养平台 提升企业人才素质

  为提高企业人才素质,该区将企业人才培养纳入全区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是实施企业家“双进”工程,即进党校、进高校。定期组织企业家到天津市委党校、绍兴市委党校、清华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实施企业家“双进”工程,开阔了企业家的视野,增强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充分利用银河培训工程计划,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管理、宏观政策、法律、市场营销方面的免费培训,提高其管理企业、开拓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每年完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200人次。三是每年举办投融资实务培训班,邀请证券界、银行界的专业人士,实时就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资本运作问题指点迷津。四是建立市内外重点高校教育同盟基地,采取企业自行安排和统一组织相结合的办法,每年安排企业家MBA深造30人、本科学历班40人、专科技能班100人。五是利用行业协会优势,为企业人才搭建学习通道,定期安排专家咨询队伍开展信息咨询、专题讲座、业务指导等,使企业人才能随时掌握业界动态,更新知识。

  搭建激励平台 激发人才创造力

  为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好事业、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创业发展环境,该区采取多种方式对广大人才予以激励。一是开展表彰奖励活动。每三年评选一次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人才,每人给予10000元一次性奖励,并享受健康查体、外出疗养和创业扶植等待遇;每两年召开一次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大会,较高奖达15万元;每年举办一次“十大为民杰出人物”评选表彰,每人给予6000元一次性奖励。同时指导各行各业定期开展人才表彰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进行舆论激励。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介质,广泛宣传做出重大业绩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及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共宣传报道100多家企业和个人。三是多元化激励。在引导用人单位为人才解决好工作、生活、待遇等问题的同时,注重给人才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大批贡献突出的人才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积极开展为人才“送温暖”活动,让埋头创新、干出业绩的人才得到政府的奖励和关心。通过实施各种形式的激励,各类人才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裂变释放出创新探索的不竭能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9777/
1
上一篇建议:元旦公交加班次 客管办:增15%运力
下一篇 咨询:武清区户口迁至河东区咋办理?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