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雨婷
2007年,郑成林当选为曹铺村支部书记。从此,他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的曹铺村,一栋栋依山傍水的小别墅,一条条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一张张面带笑容的脸……村民说,“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个称号,郑成林当之无愧。”
放弃高薪 挑起全村致富重任
曹铺村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孟家山下,既是个老区,也是贫困山区。四面环山,除了一点竹木、几百亩薄田,无任何资源。曹铺村过去的村集体经济几近为零,村民们住土巴房,喝山泉水,靠扁担挑,成群结队外出谋生。
2007年,劲牌有限公司毛铺酒厂三分厂落户曹铺村,这让郑成林看到了商机。他组织部分年轻力壮的村民,成立了劳务公司,为酒厂提供顶替班业务。工人每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而他自己每年也能创收十多万元。
郑成林的成功致富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07年村级换届选举,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郑成林参加了村干部竞选,并且以压倒性优势成功获选,成了曹铺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当家作主方知柴米油盐贵。面对一个“空壳村”,郑成林毅然做出决定,将自己的劳务公司无偿转给村里集体经营,并拓展了酒糟业务。从此,郑成林一肩挑着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着村集体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为带领全村致富四处奔走。
发展经济 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曹铺村处处是“林海”“竹园”,特别是竹林资源丰富。郑成林倡导有条件有技术的村民联合创办竹木制品加工厂,生产扫帚、竹筷、竹篓、小工艺品等,建立小型加工厂5家,连锁家庭达120多户。
与此同时,郑成林积极与镇农技站联系,鼓励、扶持村民在山场、荒地广种苗木、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同时加大庭院经济发展步伐。在村“两委”的鼓励下,一些技术能人纷纷转变观念,大胆创业。截至目前,全村各类种植基地已达500亩,庭院经济发展到12家,年接待市内生态游客3000余人。
为了促进富余劳力就业,村“两委”牵头与驻村企业协商并签订劳务合同,安排富余劳动力。劲牌公司三分厂等驻村企业每年为村民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岗位工资每月在2600元至4000元之间,仅此一项,全村一年劳务收入就达1200万元以上。渐渐地,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情系群众 发展成果与民共享
曹铺村夹于群山之间,各湾组群众居住分散,村民行路及饮水都很不方便。郑成林上任伊始便制定了发展规划,逐步解决行路、饮水和路灯的问题。几年来,在郑成林的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实现了水泥公路“组组通”,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40盏路灯彻底解决了村民“天黑早、天亮迟”的困境。
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了提高村里希望小学的教学质量,郑成林在征求村“两委”意见的基础上,大胆作出决策,对外籍教师落户希望小学三年以上的每年给予1000元生活补贴;对每学期考试统考获全镇单科者,给予班主任500元、任课教师1000元奖励;对考上一类大学的本村学生村民,分别给予1000元至2000元的奖励。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性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解决教师困难,督促教学制度落实。近几年来,希望小学教学质量在全镇教学榜上总是处于领先位置。
曹铺村离镇区较远,村医疗室设备简陋、药品不全,一些村民小病忍着,大病才上镇区,导致不少村民病情被耽搁,小病拖成了大病。为了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2012年,村里投入50余万元资金,新建了一栋村级医疗卫生室,大大改善了村民就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