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年轻人"没脸回家" 何必再加压

评论:年轻人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回家”意味着什么?老人盼回远行的子女,游子终于回到久别的故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中饱含家庭关爱,“回家”意味着幸福,是对明天的期待。然而,《人民日报》等媒体近日发文关注了一些农村大学生“没脸回家”、“不愿回乡”等问题,面对回家后亲戚朋友的问题轰炸,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年轻人压力山大。

  2013,被人调侃为“史上较难就业年”,而2014又被称作“更难就业年”。大量的毕业生、有限的岗位资源,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就业显得更加艰难。据2013年数据分析,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只有69.5%,两者就业率相差18.2个百分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症结在于立足城市的尴尬,城市学生没有“回乡”之说,而农村大学生若因在城市“混不下去”而选择“回家”,往往颜面扫地,更是心有不甘。于农村而言,大多家庭倾尽全力支持孩子读书,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相当于“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不仅光耀门庭,更被视为命运的转折点。尽管城市中“长安米贵”,但相较现代化不高、资源有限的中小城镇,教育、医疗、交通等优势无疑是对农村大学生的巨大诱惑,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在城市中做“蚁族”,也不愿意回家。

  与此同时,农村的固有观念和偏见,让他们“有家难回”。在一些普通乡民眼中,读了书,留在城市便意味着衣食无忧、吃穿不愁。而现实却是,农村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生活环境的局限,关系网格、社会资源的匮乏,以致他们在求职找工作中并不占优势。在家庭的期盼和周边现实的压力之下,“混得不好”往往不愿提及,而“回家”时再遇到乡亲哪壶不开提哪壶的盘问,“过得怎么样,买车了吗,买房了吗”,“没脸回家”也顺理成章。

  那么,如何让他们“有脸回家”?从社会层面来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将过度集中的资源向中小城市转移,分散大城市功能、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如若实现,于更多农村青年而言,他们的观念中便不再有对城市体面生活的向往,“回家”势必更加坦然。然而春节日益临近,对于“没脸回家”的年轻人来说,应秉持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意识到自食其力、勇于奋斗改变现状本身就是值得肯定和难能可贵的,继而放下沉重的“面子”包袱,摆脱内心深处的虚荣,想明白“回家”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比阔炫富,还是为了一家人的岁末守候,想清楚了,“回家”或许能少些忐忑,多些从容。除此之外,作为这些年轻人的家人、朋友更应转变观念,别让攀比之风堵住他们的归乡之路、思乡之心,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真诚问候。“没脸回家”的人群中没准就有你的亲人,抑或就是不久的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8697/
1
上一篇评论:美国要当“好邻居”?
下一篇 天津再添10所"阳光乐园"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前教育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