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无须纠结“屏”或“书”

[db:摘要]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张永生
  
  世界读书日期间,一组关于阅读方式的调查数据引人关注。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5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4.0,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60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首超1小时……于是,有人宣称读“屏”时代完胜,有人忧心读“书”时代或将一去难返,读“屏”与读“书”孰优孰劣的争论不绝于耳。
  平心而论,数字阅读让信息获取更便利的同时,也打开了传播无效信息、低俗信息的“潘多拉魔盒”;快节奏的阅读方式,有时让原本应该细嚼慢咽的文化活动变得心急火燎。但如果一说到数字阅读,就贴上“碎片”“肤浅”“快餐”标签,也有失偏颇。“浅阅读”现象,阅读上的浮躁问题,并不能归咎于数字阅读,而有其复杂原因。实际上,数字读物不一定“短平快”,如微博微信上同样能提供清新明快的文章或者简短有力、意味隽永的“干货”;书籍作品也未必完全能让人“深阅读”,如果读者不感兴趣或者无心理会,再经典的作品也会被束之高阁,况且现在出书门槛较低,一些层次格调不高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不但灾梨祸枣,而且误人子弟。有学者坦言“现在对数字阅读的一些抱怨显得粗浅”,话虽不大中听,说的却是事实。
  “屏”也好,“书”也罢,只是阅读的载体,并非截然对立;读“屏”还是读“书”,只是个人习惯与喜好不同,不应该非此即彼。我们不能拿“屏”来否定纸张,也很难指望人们都丢开手机、平板而回归书本。与其为此争得脸红耳赤,倒不如探讨应该读什么样的作品,毕竟“内容为王”。多读经典,当然是不在话下的,因为它们反映时代的特色,凝结着作者的心血,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漉,饱含智慧、烛照千古,不仅要多读,而且应该努力读通读懂。至于其他作品,周遐寿曾经在《看书偶记·扬州画舫录》中感叹:“乃知天下事无不可书,只要见识趣味文字三者足以胜之”;又于《立春以前·女人的文章》中说“我们对于文章的要求……他有见识与性情,思想与风趣,至于艺术自然也是必要的条件”。见识、趣味、文字,如果说这些是一位大家对创作的自觉,那么于我们辨别作品也不无借鉴意义。
  见识是作品的底色。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拼的就是见识、思想。它让人慢下来、静下来,愈思考愈得益,愈玩味愈有味,所谓“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反之,见识浅陋、思想陈腐,既寡淡无味,也无益于身心。当然,见识、思想得从实际中体会出来、从实践中感悟出来,而不是故弄玄虚的假深沉,或人云亦云的“大路货”,或粘贴剪切的“二手货”。
  趣味是阅读的引线。一本书、一篇文章,如果让读者读后“像含了橄榄,味道丰富”,自然爱不释手;反之,那些或刻板僵化缺乏情趣、或不食人间烟火了无生趣,引不起兴味,即便翻了几页,终究是“死活读不下去”。低级趣味甚至恶趣味与真正的趣味无缘,因为它们或老于世故而随波逐流,或为博名出位而罔顾底线,或哗众取宠而夸大其词,已涉于世俗、低俗、媚俗,乍一尝起来兴许让人觉得对味,其实不仅败兴,更会伤“脾胃”。
  文字是思想的表情。文字表述不同,展现的美有区别,庄重肃穆有典雅之美,清新活泼有灵动之美,苍劲厚重有质朴之美,宁静淡远有玄想之美。这美那美,都离不开作者对文字技巧的娴熟驾驭、对文字锤炼的不懈追求,更离不开真实性情的自然表露。实际上,无论是无病呻吟的文字还是矫揉造作的语言,即便雕琢再精巧、堆砌得再华丽,让人看到的只有“虚”与“伪”,读不出“诚”与“实”。#p#分页标题#e#
  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本质上是从内容中收获理性愉悦,无须拘泥或纠结于“屏”还是“书”,何况数字阅读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对培育“读书种子”、传播文化火种意义重大,更应该加以运用。较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好作品,努力“深阅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833971/
1
上一篇两本书清凉一夏
下一篇 18日我省进入梅雨期 未来几天大到暴雨再度来袭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