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解读“迟到大王” 别让育人“拖堂”

评论:解读“迟到大王” 别让育人“拖堂”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近日,浙江温州苍南龙港第五小学三年级一学生因经常迟到,被老师颁发了一张“迟到大王”奖状,引发热议。当事老师称只是想刺激一下,事后也承认教育方法欠妥。

  学生经常迟到,便随心所欲发了张“迟到大王”奖状,老师挺任性,不分青红皂白,对迟到问题也没跟家长沟通,便对学生张贴标签,的确有失妥当。根据教育专家的观点,看似普通的一句玩笑话,对于“心思重”的孩子,往往适得其反。不夸张地说,面对“迟到大王”,加上其他同学的起哄架秧子,当事小伙伴肯定会受伤,甚至越“病”越重。幸运的是,孩子“知耻后勇”,转天并没有迟到,老师也勇于纠错,及时补救,当场撕毁了“迟到大王”奖,平息了这场“奖状”风波。欠妥就是欠妥,用不着辩白。就像前不久,湖南娄底卫校的一老师,为了惩罚旷课学生,自掏腰包买100斤瓜子让孩子们“嗑个够”,被网友同样称为任性的惩罚。“迟到大王”含有讥讽成分,罚“嗑瓜子”带有体罚味道,两种教育方式都不值得推崇和提倡,但不应被过度放大和解读。

  说到教育方式,我们通常对传统的严厉痛斥青睐有加,面对“迟到大王”更多是上纲上线。因为家长更多关心孩子高兴与否,公众解读更多关注事态影响,出发点的不同,老师们“恨铁不成钢”的初衷和幽默的善意往往被忽略。当幽默被忽视,那么,面对老师们劈头盖脸的一顿数落,我们又能承载多少?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无异于束缚老师的手脚,使教育变得如履薄冰,恐怕孩子们的承受力也将日益玻璃化,脆弱的自尊心终将难抵坚硬的现实,输得很惨是可以意料的结局。因为老师说了一句“课都不上,能考上研吗”便向老师泼开水不正是极端的典型!到时候,家长们恐怕哭都来不及了。

  近来,“监听老师”将师生关系推向信任的临界点,教育也陷入了管与不管的尴尬困境,老师们更在如何管上纠结不堪,烦恼不断。毕竟,人无完人,教师,职业虽高尚,亦食人间烟火,也有喜怒哀乐,多一点心与心的沟通,老师注意度的把握,家长和学生心中有度的支撑,才好达成教育的共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8186/
1
上一篇午休玩耍小学生不慎落入井中 消防抽水救少年
下一篇 评论:还高考加分一本“明白账”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