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青春被贩卖 电影赚外快

评论:青春被贩卖 电影赚外快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于穆铭  几年前,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唤醒了70后、80后,甚至90后观众对于校园青春,尤其是青涩初恋的集体回忆。此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纷纷接力,将青春电影这把烈火烧到了《匆匆那年》。这部上周五上映的电影,一天便秒杀《太平轮》,三天便突破2亿元。不过跟曾经大卖的《小时代》系列、《同桌的你》一样,《匆匆那年》并没有获得与票房相匹配的好口碑,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只有5.7和5.9,比起那些不痛不痒的青春回忆,片中无所不在的伊利优酸乳似乎更令观众难忘。

  青春片真的太好赚钱了。不管电影拍成什么样,有过青春的人,都会去影院缅怀一下自己的往昔。对于这种片子来说,很多观众在进入影厅前,就已经把它当成了大型青春回忆录,基本只要拍到校服、操场、初恋,再放几首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眼窝浅的人就能触景生情。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只要你随便找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网络小说,再拉来一堆算是有粉丝压阵的小鲜肉明星,请个不太差的导演,再写一首不太难听的主题歌,这项目基本就成了。

  只不过让人忧虑的是,这些片子里的青春高度雷同,已经有不少观众看完后在豆瓣时光留言问,“《匆匆那年》与《致青春》《同桌的你》是不是一个导演拍的,怎么剧情都一样啊?”

  青春电影并非中国银幕的专利,在大洋彼岸,《暮光之城》《饥饿游戏》《分歧者》也一样掏空了青少年的钱包。但决定它们生死的较好准则不是所谓的集体记忆,而是电影本身的好坏。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情怀似乎战胜了理性,这些青春片拍出来,全部是一些样板戏一样的桥段:打架、劈腿、车祸……就像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回忆游戏。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场以青春为名的狂欢盛宴,并非青春本来的样子。上晚自习、补课、考试,这些学生时代较常规的生活却统统欠奉,电影里只有旁观者的隔岸观火和想当然,没有当事人的活灵活现和深入骨髓,冰火两重天的程度简直让人怀疑导演和编剧是不是压根没读过高中和大学,只能判定为试图借青春片盛行的东风在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投机行为。

  怀旧既是一个偏方,又是一剂毒药。初吻加堕胎的套路化,任谁的青春也经不起几次三番地折腾。当某一个题材被市场过度地饮鸩止渴,势必将消耗与广大受众刚刚建立、依然脆弱的审美互信。这样的青春电影只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7631/
1
上一篇评论:学校里的消费从众心理
下一篇 评论:发呆深处自然萌 萌过别放松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