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陈庆璞 近年来有个时髦的说法叫注意力经济,也可以叫作眼球经济,就是一款产品或服务,只有让大伙关注你,才能带来销量,创造经济价值。不过,这两个词现在越来越有点异化的意思,因为有些人有些公司,不是先把产品内在质量和价值搞上去,而是造势在先,甚至有的虚假宣传,靠推手来制造噱头,博取公众的注意,所以,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用好了可以出彩,用不好就跑偏了。
乍看上去,这位跳楼哥很善于利用一些“先进打法”。首先是活用“注意力经济”,逻辑是这样的,他专门找人多的闹市区域跳楼,人多了关注的就多,就会有报警的,警方救下来后就会发点路费,就能“盈利”了;第二就是巧用社会热点,这位大哥很懂当下的跳楼秀,大多数“秀”都是农民工被拖欠工资被逼无奈,所以他的25“跳”,一般都是以此为由。可惜,再聪明也是反面教材。跨省跳楼赚钱,亏你想得出来,一是欺骗了人们的注意力,二是浪费了公共资源,民警解救发放路费,消耗的可都是公帑。较后,问题来了,大哥您“转战数省”,能挣出路费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