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无禁区。许多用世俗眼光看起来“没什么好研究的”的领域,恰恰可能隐藏着人类未知的真理。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韩晓波 较近,一篇题为《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博士学位论文引起了热议,其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业在职女博士研究生孙灵霞,论文篇幅约为8万字,导师为陈锦屏教授。
一篇学位论文也能引起这样大的轰动,极为罕见。为什么这篇就可以?无非是因为人们看到这则报道后的反应大约都是“这有什么好研究的?”而且还写了8万字!一位名叫熊惠玲的记者所写的报道很具有典型性(这篇报道被广泛转载于各家网络媒体),她在导语中写下的句话就是:“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居然被写成了一篇8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请注意“居然”这两个字,按照新闻学的专业原则,这样的带有明显评判色彩的词汇是不应该出现在稿件当中的。这充分表明,就连一向主张客观叙述、不带主观看法的新闻记者,在这道论文题面前也是“醉了”。
八角茴香,我们天津人称之为“大料”,是任何一位家庭主妇(也包括爱下厨的男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常用调料了。炖鸡炖肉,熬鱼烹虾,大抵少不了它。乍一看这个论文题目确实十分雷人。但是且慢嘲讽!
为什么?首先说,学术无禁区。许多用世俗眼光看起来“没什么好研究的”的领域,恰恰可能隐藏着人类未知的真理。再说,一篇博士论文,从开题的时候起,就都进行过慎重论证:它值不值得研究?研究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前人对此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论文如果到了答辩阶段,前述这些问题必定是早已得到解决的。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精神是无处不在的,它渗透在较平常的柴米油盐当中。笔者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很难的理论物理课程叫电动力学,其中有一个专题是研究电磁波在导体表面的反射和透射。用麦克斯韦偏微分方程组进行复杂的演算推理后,得出的结论是:电磁波的反射并不是完全反射,而是进到导体内部又出来了;其进入的深度,则与电磁波的波长大体相当。老师联系实际,说烤牛肉的事。牛肉是一种导体,木炭或烤箱发出的红外线是电磁波,能量越大的波长越短。所以,急火会把牛肉的浅层烤焦,而里边还是生的;慢火则因为波长较长,所以能把牛肉里边也烤熟。相信任何一个卖烤串的都知道这个结果,但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所以然者,就不能举一反三,特别是不能将它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操作,形不成自动流水线。甚至可以说,缺乏这种深度的理性认识,是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从新闻上,我们看不到论文的原文,本没有评判的资格,笔者姑且在这里妄加揣测一番:八角茴香当中含有哪些化学成分?那些成分的分子式是什么?它和鸡肉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反应的条件又是什么?以温度、时间、压强为自变量的多元函数关系式是否建立起来了?需要不需要使用催化剂?如此等等,诸多问题,不仅要做定性研究,而且应该做定量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对今后的食品工程产生指导意义。这些内容,论文当中都写到了吗?当然,可以想见这是非常非常难的。按这个要求来估计,8万字的论文恐怕还写不清楚这些!所以,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这样的论文值不值得写,而是相关的研究能不能深入进去。既然这里边还有这么多复杂而高深的问题我们没有能力解答,那我们凭什么去嘲讽一个研究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关系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