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 徐燕 33岁男子,每天的生活就是单位和家两点一线,平日里没有朋友,不愿意结婚,人际关系也不好。年迈的父母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们认为是幼年过多的“不听话一顿打”,让孩子的心里始终有个“结”,现在他们想寻求能解开儿子心结的人,让孩子重新变得开朗起来。
在河东区二号桥附近的一个普通居民小区内,已经退休的杨玲,每天较大的期盼,就是儿子突然跟她说一句“今天有事,我得出去一趟。”自从儿子参加工作以来,这样的期盼就从来没有实现过。
不大的两居室,每间房都被收拾得整整齐齐,60岁的杨玲说这都是儿子的杰作,33岁的男人,除了上班,就是窝在家中,而他在家中较爱做的事,就是收拾屋子干家务,实在没事可干了,才捧着手机玩游戏。从杨玲的口中得知,她儿子小时候可不是这样,从小学习好,而且还特别聪明伶俐,在小学阶段曾经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变得越来越沉默内向,性格跟小时候完全相反,在不熟悉的人看来,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
经过反思和总结,杨玲夫妇认为是他们的棍棒教育出了问题。杨玲说,因为淘气,他们管教孩子大都用的是“不听话一顿打”。在这样的环境下,虽然孩子虽然越来越听话了,但是也没有了自己的观点,过去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一直到孩子中专快毕业的时候,因为一次特别小的事,再次导致了父子冲突的发生,而这一次的挨打经历,使孩子的精神大受打击,还出现了紧张过度的应激反应。为了平复儿子的情绪,他们也曾多次找到心理医生,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也就是从那次事件之后,杨玲和丈夫开始意识到教育方式的不对,并开始注意出现在儿子身上的各种情况。这一注意才发现,儿子跟同龄人相比过分听话了,而且自家孩子身上的问题很严重,比如别人的孩子都有很多同龄的朋友,没事的时候总是跟朋友一起聚会游玩,而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这样的时候。上班之后,别人很快都能找到比较谈得来的同事,但是儿子找不到。不仅这样,他跟同事的关系也不好,一旦发生矛盾,或者是面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他总是往坏处想,从来看不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使得情绪一直比较悲观。
杨玲说,虽然孩子总说不怨父母小时候的打骂,并告诉他们这是他必须承受的,但是从说话的语气,甚至是冷漠的表情上,她发现其实儿子还是挺介意的,而且十多年来,儿子心里的“结”并没有解开。因为有这样的心结,到现在已经33岁了,看待事物比较悲观,比如谈对象结婚,每当有人提起,他就会说:“将来还会离婚,还不如不结婚呢。”
面对儿子这样的精神状态,杨玲说她与丈夫已经心力交瘁了,十几年来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找不到打开儿子心结的那把钥匙,她希望能有心理方面的专家,或者懂得心理疏导方面的人,给他们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