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金华12月5日电 (李婷婷)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高峰即将到来。然而,中国骨科行业繁荣背后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是:外资企业控制了医疗器械行业70%的市场。以“仿制”为主的国内医疗器械科技企业,仍面临众多挑战。
5日,在由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举办的2014年骨科新材料应用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张泽、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韩高荣、科惠医疗董事长方明等业界“大佬”围绕着“新材料在骨科器械研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30年前,国内的骨科器械还是一片空白。”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范顺武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了医疗器械产品,国内的骨科器械水平才逐步提高。
然而,范顺武坦言,由国外引进的产品和设备价格普遍偏高,且骨科植入器械大多按照欧美人种设计,并不符合中国人的生理结构。
他举了个例子,在临床实验中,有一种用于治疗腰痛的手术固定器械——腰椎融合器,需装在病人的两边腰间进行治疗。而进口的腰椎融合器针对的是国外人体身材的参数设计,体积相对较大,国人使用很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
后来,由范顺武带领的课题组和浙江科惠公司共同设计研发的适合国人的解剖型椎体间融合器,具有更好的成骨活性和骨结合强度,现已通过国内多家医院前期临床试验,并进入临床推广应用阶段。
“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如能在全国推广应用,可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和人民的医疗经济负担。”范顺武认为,器械除了加工之外,更重要的是材料。同样,在中科院院士张泽看来,在外资垄断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的情况下,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亟需创新。而“研发材料及材料工艺创新能力”无疑是他们欲弯道超车的重要砝码。
“就骨科材料而言,造成国内外水平差距的较大问题还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即技术问题。”张泽认为,其中包括源头自身的差距和加工差距,这些技术问题的根源其实是科学问题。他指出:“企业主要任务是生产不是科研,科研要为生产服务,需要政府来做文章。”
据悉,当天的研讨会上还成立了浙江大学——科惠医学材料研发中心。科惠医疗董事长方明告诉记者,选择与浙大合作,是希望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借智”高校,完善产业链中的技术设计这一关键环节,从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推动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企业只有通过与临床紧密结合才能转化为产品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希望能够在金属表面的涂层进行一些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