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李明 安徽省五河县发生骗保窝案。一些党员干部利用职权,通过公安、人社等部门为亲属违规篡改年龄,办理“退休”骗取养老保险金。近期查明,该县共有69人的年龄被篡改,骗取养老金240余万元,涉及违纪违法党员干部39人。
年龄本是一种自然标志。现代社会,年龄与结婚、生育、求学、就业等密切相关。比如,16周岁拥有了劳动的权利,满60周岁适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想当法官检察官必须年满23周岁。《公务员法》规定,女性满55周岁男性满60周岁可以退休。不同年龄代表不同的法律意义,它预示着应该享受权利,也预示着应该承担义务和责任,所以正确计算年龄非常重要。可反过来,这也给了一些人动力,去虚报、篡改年龄。
没有自信公平竞争,所以一些运动员年龄造假,根据需要有的项目“小改大”,有的项目“大改小”。个别党员干部年龄造假,没有升迁提拔的想获得机会,在位置上的不想退居二线。

如果不和利益挂钩,把自己的年龄说大几岁或说小几岁,充其量算道德层面的问题。一旦和利益挂钩,性质就改变了。运动员年龄造假被揭露,梦想中的荣耀转瞬成为恶劣的国际影响。而干部年龄造假损害的则是党和政府公信力。社会诚信要求政府诚信,政府诚信依赖于官员诚信。如果官员的职位是靠欺骗得来的,他说的每一句话在老百姓心中都会打折扣。安徽五河县的情况更是赤裸裸的欺诈。
将年龄造假归结于个人缺乏诚信、一味逐利,没有错。但忽视当下年龄歧视现象严重的社会现实,并不科学。现在,年龄歧视遍及各个部门。某省教育厅发布《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在规定项目主持人的学历和职称限制外,标注“年龄不超过40周岁”。不招收40岁以上的人参军可以理解,对科研人员画年龄杠有多大必要?罗素说:“人之所以有道德,在于受到的诱惑不够多。”如果诱惑够多够大呢?
对年龄造假必须“零容忍”,不能说说而已,也不能一事一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