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或许会失效,但人类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厂家总得想着法地取悦消费者,打出新噱头,玩出新花样。或许,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吧。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陈庆璞 小伙伴们经常感叹,现在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了,根本跟不上产品更新的速度,苹果6刚用了几个月,6s就出来了。如果不是不差钱的土豪,谁也不会冲动到每逢新品上市必买。
电子消费品确乎是一个很神奇的领域,和衣服、汽车、食品等消费品相比,电子产品遵循着一个线性上升的更新逻辑。一个时尚服装品牌,新款和旧款的区别可能只在于外观样式,而面料、御寒等功能很可能是类似的;一种食品,新款和旧款的区别可能也只在于包装和口味,食材、配料可能差别很小。但对于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电子消费品,除了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外观工艺的更新外,一直存在着一个线性的增长规律,即机器的运行速度,一个手机品牌,新旗舰肯定要比旧的速度更快,处理器的工艺要更先进,晶体管数量更多。

这个线性增长规律,也就是科技界那个著名的摩尔定律。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预言芯片上集成电路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就会翻一番。原始的说法大致如此,后来被演化成多种表达,比如芯片速度每两年增加一倍,价格每两年降低一半,或者每隔18个月芯片就会更新换代。1971年世界上颗商用微处理器英特尔4004诞生,其工艺是10微米,晶体管数量仅仅是2250个;40多年后,苹果iphone6的A8处理器工艺做到了20纳米(10微米的500分之1),晶体管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0亿个,速度当然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摩尔定律的支配下,芯片厂家不停地改进工艺,提升速度,而终端厂家则不停地跟进。放眼现在的智能手机品牌,谁的年度旗舰要是不采用较先进的处理器,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谁要是不把高通骁龙820塞到手机里,还张口要价2500+,非得被骂晕不可。

但话说回来,这电子产品的线性增长,总得有个头儿啊。处理器能无限地快下去吗?那么快有什么用呢?晶体管的工艺已经逼近极限了,再小的话就得单个原子上了,都不具备基本的物理性质了,这个怎么破?实际上,这些担心,正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摩尔定律失效问题。即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后,摩尔定律不再成立了。据说英特尔已经打破了自己处理器升级策略,不再一味地增加晶体管数量、缩小制程了,而是转而不断优化结构,这或许意味着,英特尔这个芯片巨头正在亲手终结摩尔定律。与此同时,不少芯片厂商已经在探索原子级晶体管的工艺,也有的在摸索石墨烯晶体管或量子计算等更前沿的技术了。更新的计算或芯片技术,对于量变式的摩尔定律升级逻辑来讲,已经算是质变了,一旦这些技术成熟了,那摩尔定律似乎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有位观察者说得好,硬件性能再强劲,也让软件给吃的一干二净,所以虽然有时人们觉得几年前的老款手机用着也挺高兴,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讲,硬件性能总是不够用,总是等着下一代。一句话,摩尔定律或许会失效,但人类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厂家总得想着法地取悦消费者,打出新噱头,玩出新花样。或许,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