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近日,D5185动车上,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到成都看病,因为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一名女大学生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孩觉得很委屈,“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给老弱病残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公交车上因让座引发的纠纷却令人尴尬,从无人让座到直接索座,继而发生争吵甚至殴打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如今从公路争到铁轨之上,着实令人唏嘘。四川这起让座事件发生在动车车厢,与公交不同,动车凭票入席,对号入座,女大学生坐自己的位置当然没有错,而老人及女儿购买的是无座票,别人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未征得他人同意,索座、“挤座”都不占理,说重一些,二者都是对女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动车不是公交,有难处可以找乘务人员协调,凭什么要求其他乘客。
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认为让座理所应该,被让座者面无表情地接受他人馈赠,没有半句谢言。而无人让座时,主动索取,动辄打骂,这样的行为无疑将为“坏人变老”添加鲜明的注脚,更让本欲让座的人士左右为难。像新闻中这名老人之女,更是挟老人以令乘客,振振有词,气焰逼人。女大学生不让座就该受到指责,年轻人就得学学,老人女儿反而站在道德高地,将女学生进行道德绑架,使之陷入情与理的纠结。如此一来,不光女学生委屈,若不是有热心人士让座,还是老人受罪。试想,如果起初她就能主动商量、心平气和,甚至给学生一定经济补偿,有话好好说的结果想必又是另一番情景。
中国人讲究“施恩不图报”,也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让不让座本不应纠结。给需要的人让座,并不是为了那声“谢谢”作为回报,而是一种美德,这是发自心底的良善使然。然而,接受座位的人应当心存感恩。一个善意的回应,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对让座行为的肯定和谢意。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不让座的人也不排除身体不适等原因,这就需要双方相互包容,将心比心才能传承美德。如若选择语言暴力,进行道德裹挟,必须让座,必须如何,结局只会让车厢充满戾气,害人害己。
有话好好说,公共空间方能走向文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个人都会遇到难处,人人都将变老,这就需要相互理解,多些礼让。养成文明优雅,答案不在他处,只在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