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于穆铭 在互联网时代,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甚至一条朋友圈,都能炮制出一个网红来。可一句粗口、一股负能量,也能瞬间让网红泯然众人矣。日前,网红Papi酱的系列视频因时常爆出如“卧槽”、“CAO”、“小婊子”等粗口,被勒令整改。讽刺的是,这则新闻刷爆朋友圈的速度,比Papi酱走红网络的速度更快。
这个号称集才华与美貌于一体的女子,如今终于引起了广电总局的注意。凭借吐槽日本马桶盖、点评男女关系、模仿北京话+英语话等原创短视频,Papi酱的微博粉丝数量超过1087万,她的视频在全网累计播放量过亿,出道几个月就拿下了1200万元投资。如果没有广电总局的一纸禁令,Papi酱无疑将稳坐2016网红。
其实细究Papi酱的走红,她的内容大多来自于网络语言,自身并无独创,但其精准的发布,迎合了网友各个时期的集体情绪爆发。比如在春节回家期间,大龄单身狗纷纷面临逼婚压力,Papi酱适时代表大家放出一些防虐必杀技;而到了同学聚会轮流炫耀的时候,Papi酱又汇集各种犀利语言吐槽,直接戳心;如果你刚遭遇恋人背叛,Papi酱会用尽一切词汇贬损对方,让你收获片刻的安慰。与其管这个叫“粉丝经济”,不如说是情绪按摩,让网友在获得“我也要这么做、这么说”的非理性冲动后,发泄对生活的不满。
Papi酱之所以能戳心戳肺,极具煽动力的粗俗语言或许是其杀手锏,但存在并不意味着天然合理。宣泄情绪本身并无不妥,但利用大众心理与网络游戏规则来制造网红,为了吐槽而吐槽,会让这种充满戾气的网红行为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遭遇下架的不只是Papi酱一人,而是所有利用极端情绪贩卖自身价值的网红。解构传统审美、颠覆大众观念、挑战既定规则,表面上看嬉笑怒骂,酸爽异常,但骨子里裹挟的还是幸灾乐祸、转嫁矛盾的自私把戏。关上视频后,养分全无,就算再过瘾,无非也只是暗黑版的心灵鸡汤。
抱着解压的心理参与到一场场无厘头的大众狂欢中,压力没缓解成,反倒染上一身戾气,可谓得不偿失。在助长情绪贩子的路上,你我都是网红的“幕后推手”。网友要擦亮眼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毕竟一旦少了被蒙蔽的围观群众,这些绑架情绪炒作的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失去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