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陈庆璞 低端制造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或“从有到丰”的问题,而实践、贯穿工匠精神的制造业才能解决“从多到精”、“从多到优”的问题。
自打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工匠精神”,这一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崭新词汇迅速成为“中国制造”领域的新理念或新概念。小米在上个月发布了电饭煲,前期宣传上便主打“工匠精神”、“新国货”。
其实,我们对工匠精神本身并不陌生。长期以来,我们从制造业强国日本、德国的诸如相机、手表、汽车等产品身上感受到的那种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以及实用、耐用、美观,就已经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巨大魅力,更体验到了产品高附加值的巨大威力。而反观中国制造,长时间内,我们对其的定位是量大、廉价、粗糙、附加值低。那个上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著名例子,直观地揭示了我们制造业的短板。
说起来,近年来对国人大脑冲击较大的其实并不是日本或德国产品,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品牌——苹果。当然,苹果的风靡首先在于它所开启的移动革命,让手机真正成了一种可以承担社交、娱乐、计算诸多功能的移动平台;但另一方面,乔布斯和苹果的设计师赋予苹果产品简洁、优雅、精致的外形、做工和美学设计,同样深深地引领着世界潮流,成为全球各厂商模仿的对象。
然而,从各个角度看,尤其是外观看,苹果都不像典型的美国货,而更像是日本产品。美国产品较典型的特征是皮实、耐用,但外形不那么精致,甚至还稍显粗犷。追溯一下苹果的美学理念,确乎和日系产品脱不了干系。乔布斯生前非常推崇日本文化,对索尼等日本品牌欣赏有加。他不仅多次赴日本,向日本企业学习、取经,就连他在产品发布会上那件标志性的黑色圆领衫,都是出自一位日本设计师之手。
苹果的成功,还有乔布斯的偶像效应,给中国制造特别是手机品牌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比如罗永浩的锤子品牌,虽然是安卓手机,但其深度定制的安卓界面和外观风格,都有着深深的苹果烙印,罗永浩自己也并不讳言对苹果手机的推崇,特别是iPhone 4带来的冲击作用可以说有振聋发聩之效。至今,锤子的简约、易用产品理念,也仍在演绎着苹果风格。还有,雷军近期在谈到工匠精神时也说,“工匠精神就是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做到精致。”——这话怎么看都像是《乔布斯传》里乔布斯父亲保罗教育他的话的翻版。
不管师从何处,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工匠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央在政策和理念层面,先提出供给侧改革,后又提到工匠精神,这反映着一种转型升级的高度自觉,可以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而业界自身或自发或自觉打造“新国货”的努力,也在不断提升着自身竞争力。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实力的提升,更反映出居民需求在不断升级,生活品质在不断提升的现实。
可以说,低端制造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或“从有到丰”的问题,而实践、贯穿工匠精神的制造业才能解决“从多到精”、“从多到优”的问题。当国产优秀品牌越来越多,工匠精神氛围越来越浓,也许就是新国货越来越自信,国外的马桶盖和电饭煲不再“神奇”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