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帮帮我们:记者丈夫女兵妻子与病魔抗争

天津网 讯 天津日报记者 邵隽 现在,天津血研所正在进行一场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我们的同事、天津日报视觉中心摄影记者姚文生,在手术室外焦急徘徊,捐献者是他的儿子,正在做骨髓移植的人是他的妻子——一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女兵。 除了眼前这个让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邵隽 现在,天津血研所正在进行一场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我们的同事、天津日报视觉中心摄影记者姚文生,在手术室外焦急徘徊,捐献者是他的儿子,正在做骨髓移植的人是他的妻子——一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女兵。

  除了眼前这个让人紧张的手术,高达70-100万的移植及后续费用,真把老姚难住了。前期治疗费用50多万元,已经耗尽了家里的积蓄,但老姚还是把唯一的房子抵押了70万,又借了40万,下决心要为妻子做这个手术。

  作为同事,除了祈祷手术成功,我们也只能拿起手中这支讲述了无数新闻故事的笔,把我们的战友——记者丈夫和女兵妻子一年多来与病魔抗争的故事,讲给你听……可能的话,请帮帮他们!

帮帮我们:记者丈夫女兵妻子与病魔抗争

    姚文生站在血研所手术室的走廊里,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个记者。

  他对这里完全不陌生,2003年,姚文生是跑医疗领域的一名摄影记者,在这家医院里,他摁动快门,拍下了天津历史上位捐献造血干细胞者,留下了珍贵的新闻照片;但这一次,捐献者是他的儿子,等待骨髓移植的人是他的妻子,身为丈夫、父亲,他心系两头,满心牵挂,却还是微笑注视着自己的亲人,为他们加油打气,“儿子付出,让母亲能重新获得一次生命,这就是希望。”

  希望面前,老姚现在较犯愁的是高达70-100万的移植及后续费用。2014年12月,妻子张淑霞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一年多来,老姚花光了全部家庭积蓄,默默扛起了所有重担,他奔波于医院和采访地点之间,在照顾妻子的同时,从未离开过新闻报道一线,几乎没有耽误过一次报道任务。老姚总想着:“不要给同事、朋友添堵,能自己扛就扛过去。”为此,他不但花掉了家中积蓄,还抵押了房产、借了外债,可面对高昂犹如“无底洞”般的移植费用,这个一直以来乐观、坚强的男人是真的没辙了。

  人到中年,逃不了也躲不开

  这几天,天津日报大厦一楼电梯间贴出了一张红纸——《我们的亲人在等您献出爱心》,很多人这才得知,姚伯家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

  姚文生1995年从天津自行车二厂转行进入媒体,从事专职新闻摄影工作,2002年入职天津日报社,先后负责卫生、文化领域的新闻报道工作,他进过SARS非典“红区”,时间赶赴“5.12”汶川地震现场,报道过2008年北京奥运盛典,前后6次与同事前往大凉山报道公益助学,工作中他尽职尽责,个性乐观豁达,是个始终坚守在采访一线的新闻老兵,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作“姚伯”。

  身为记者,老姚报道过太多不幸的家庭,帮助他人脱离危难之中。2014年底,他正在采访的路上,一个电话打来:“嫂子被确诊为白血病了。”老姚一脚踩住刹车,身子往前一倾,整个人都懵了,想不到这样的不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014年10月,旅游归来的张淑霞上火犯了痔疮,起初没当回事,就吃了些败火药,熬了十几天,可是身子却越来越软,在社区医院和人民医院都查出白血球异常,较终在血研所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帮帮我们:记者丈夫女兵妻子与病魔抗争

  老姚今年49岁,即将迈入“知天命”的岁数。妻子生病后,他把“家”搬到了血研所,现实所迫,儿子还在外地上大学,他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既要采访工作,还得照顾患病妻子的一日三餐。白血病患者较麻烦的就是吃饭,由于体内白细胞含量太低失去了对外界的抵抗力,不能吃甜的不能吃咸的,饭菜要保持绝对干净,所以只能自己做,做完还要用高压锅压,做无菌化处理,一顿饭怎么也得花1个半到2个小时,老姚每天花在做饭上的时间就得近6个小时。

  跑文化的记者都知道,文化演出新闻多在晚间进行,尤其是周末更多,所以老姚经常要“赶场子”,一场演出晚上9点多结束,再回到报社处理上传完图片,不管多晚,老姚都还要赶回医院,看着体弱的妻子入睡才能安心。身边的亲人都说:“他能熬到现在真的不简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69318/
1
上一篇天津再现奇葩公厕 里面竟然住着20个人
下一篇 春游好去处天津“樱花节”等你来赏花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