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 任悦 李海燕 李佳萌 今天,全国首次以“尊严生·安乐死”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在津举办。
本届论坛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融汇律师事务所等多个高校和机构共同支持,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特别资助。
邀请到来自美、日、韩等国家和国内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法律界、媒体界的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生死观”,交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纵论生命教育及提升困境人群生存质量的方法和意义。
在本次国际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生命权和维护生存尊严的重要性,包括中国临终关怀新学科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崔以泰,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李建华,美国死亡教育学会主席、美国临终关怀领军人乔治·莱尔等重量级人物,从医学、法学、社会伦理和国家政策四大专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同时,专家、学者们围绕依法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提高民众对生命尊严的认识,在病无可医的痛苦情境中,自愿选择放弃生命牵涉的法律、医学、伦理、道德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也就如何通过医疗和养老体系建设给困境人群较好的保障等等进行了学术研讨和思想碰撞。
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大家也有共识:伴随着医疗、法律、心理、政策等各方面的推进,再加上制度的保障,不断减轻老人、病人等群体的治疗压力和照料负担,人们会把生得安然和死得尊严提到更高的程度。
用一种庄严的方式结束生命
中国临终关怀新学科创始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崔以泰教授
不能否认,在医学上确实还存在着不治之症,所谓不治之症是在现有医疗前提下不能治愈的疾病,而且患者很痛苦。临终关怀是面向这样的少数特殊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90%的病人通过临终关怀,减轻病痛,走到生命尽头时,可以安详平静。但是,还有一部分病患,没有任何举措可以消除他的痛苦,病人和家人都是极度难受的,在这个时候,有人会想到选择放弃生命。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又有传统的观念,总以为"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认为:医学发达了,现在治不了的病,以后就能治了,所以,不能放弃。不论抱有什么想法,对于现在正经受着无限痛苦的病人来说怎么办呢?我认为应该应该有一种庄严死亡法。
生命到尽头需要舒适和尊敬
美国死亡教育学会主席
美国临终关怀领军人
乔治·莱尔
这位79岁的老人为众多的病患和他们的家属提供过帮助。他说:现在提到死亡,已经不是别人的事情,已经可以说是关乎我自己的事了。坦然面对死亡,是一种态度。对于走向生命尽头,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我们要尽量采用更多方法让他们舒适。比如在疼痛的控制上,不仅仅有药物,我就尝试过用催眠的方式缓解病人的疼痛。而且,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在人生的较后一个阶段,就是接受死亡。把过去的自我放弃,接受现在的自我。那么,作为病患身边的家人、朋友,我们如何去做呢?很多人很害怕见到正在走向死亡的病人,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其实,这个时候,不需要说什么,就是在病人的身边。让他们感觉到舒适,被尊敬,得到同情,有陪伴。
从生到死都要维护尊严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
李建华
生与死,是关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事,它涵盖了人生的全过程。人的生死尊严都是要维护的。现在,我们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生活条件、环境等整体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也在提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活得好。但是,生存的质量还是会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威胁,现在,我国有3亿人患有慢性疾病,4000万失能的老人,每年400多万的肿瘤患者,特别是肿瘤患者,80%以上都受疼痛的折磨,甚至是痛不欲生,有的人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在病痛折磨之中,人们较希望的还是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包括也想给自己的家人保留尊严,所以,我们通过这次论坛来研究,在生命的尽头,死得要有尊严。死是生的较后一个阶段,死时的尊严,是为人生画上一个庄严的句号。通过有效的帮助,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减轻精神上的折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延长健康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关怀生命在困境时的需求,这样从生到死才有尊严,有了尊严幸福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