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偶像成富矿 邮筒也沾光

天津网 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于穆铭 邮筒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没人写信的年代,它竟然会因为一个叫鹿晗的小鲜肉咸鱼翻生,成功晋级网红。事件的起因似乎有点离奇——鹿晗不久前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而在演唱会的前一天,他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与一个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于穆铭  邮筒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没人写信的年代,它竟然会因为一个叫鹿晗的小鲜肉咸鱼翻生,成功晋级网红。事件的起因似乎有点离奇——鹿晗不久前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而在演唱会的前一天,他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与一个邮筒的合影,于是这个位于外滩的邮筒很快成为鹿晗粉丝们的新宠,大家排队与邮筒合影,队伍较长大约有200-300米,甚至还有人排到凌晨三四点。

  这已经不是鹿晗次破纪录,早在2014年,他的单条微博评论数就高达4000多万,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微博上较多评论的博文”。随后的演唱会上,他再度获颁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1731人同时戴鹿角的场面远远超出了英国曾创造的351人的纪录。这种视纪录为无物的疯狂,引发了不少关注,甚至有专家命名其为“鹿晗效应”。

  在粉丝以外的人看来,“鹿晗效应”只是无脑的表现,这种无意义的纪录,除了能为吉尼斯的工作人员增加点额外收入,别无他用。但抛开这些年龄之外的偏见,鹿晗效应背后其实是粉丝经济的极致。对于粉丝而言,偶像永远自带光环效应,起到了一种类似榜样的作用。而对于鹿晗的崇拜,早已经超越了偶像带来的精神,反而将追星物化成一种兴趣、智力甚至是情感的消费。

  这与如今的互联网造星模式不谋而合:演艺产品—粉丝经营—反向引爆。作为这一产业链的核心,鹿晗充分运用了其高能颜值,成功吸引了粉丝,粉丝再利用自身力量,反向轰炸了大众媒体,这个模式的出口便是如今红透半边天的粉丝经济。副产品则是,在粉丝对偶像顶礼膜拜时,往往伴随一系列不成熟的狂热,而后者常常成为人们所诟病的笑料。但不管怎样,“粉丝经济”已经是目前不可忽视的新型经济。鹿晗已经不只是一个鲜肉偶像,而是一座娱乐产业的“富矿”,财经作家吴晓波甚至断言,一个鹿晗能带动以亿万为单位的资金产业链。鹿晗出演的首部电影《重返20岁》甫一上映,粉丝就自行组织百城包场活动,上映3日票房破亿;鹿晗登上杂志《智族GQ Style》的封面,预售1分钟近3000本,33分钟1万库存售尽;鹿晗首张Mini数字专辑《Reloaded I》在QQ音乐上线预售后,短短10分钟破10万人支持……这些真金白银的大数据,显然不是一句无脑就能概括的。

  社交时代,粉丝已经不满足于只做“被动接受者”,而是更想通过一系列借助偶像名义的活动,将自己转变为掌握传播主导权的“主动参与者”,从而获得存在感。邮筒被捧成网红,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附属品。一个社会的进步,体现在能否理解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存在,而就在这种理解与不解中,互联网时代才真正来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69239/
1
上一篇徽州还是黄山 地名别说变就变
下一篇 拼是上上策 何来下下签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