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人都要面对。哭声,不管是自发的还是买来的,死去的人都听不到了。还是那句话:尽孝须趁早。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刘宏伟 一个清明节,很多关于殡葬的线索被挖掘出来。华西都市报就采访到了一位职业哭丧人,她叫金桂花,23岁开始为人哭丧,从业19年,在业界获得了不小声誉。据说她在哭丧时声泪俱下,表演真挚,由于流泪过度,一度差点失明,虽然经过了手术,至今还是高度近视。
金桂花不是一个人,在她周围,是一个集合了吹鼓手,歌舞演员在内的民间娱乐团体。只不过,这个娱乐团体,是专为配合殡葬而存在的。而哭丧,似乎是这个团体里的核心力量。
在我国农村,无论东西南北哪个地方,大概都有“红白喜事”的说法。尽管白事以悲情为主旋律,但在悲痛之余,欢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出殡那一天,为了迎合葬礼,一般都有吹吹打打,唱唱跳跳的狂欢。好像少了这些,葬礼便显得不圆满似的。
记得台湾的蒋勋先生说过,中国的各种礼,主要是婚礼和葬礼,都包含很多表演的成分。也就是说,在婚礼和葬礼上,参与者一般都要做演员。婚礼的主题是表达恩爱,不管将来怎样,婚礼上一定要海誓山盟,感天动地;葬礼的主题是表达孝顺,不管过去怎样,葬礼上一定要悲痛欲绝,呼天抢地。海誓山盟好办,不过是新郎新娘随便说几句话罢了;但呼天抢地,很多孝子贤孙却做不出,这时候,他们的替身——职业哭丧人就应运而生了。
哭得越伤心,就越是孝顺,真不知这是从何时传下来的理论。不过在古代,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在晋代的竹林七贤里,王戎被认为是较孝顺的。因为他妈妈死了,他一哭就会晕死过去,大家说,王戎死孝。阮籍则由于态度不认真,曾被人认为不孝顺,因为他妈妈死了,他照样喝酒吃肉。好在他后来在哭丧时哭得吐了血,大家才又原谅了他。
在现实中,这样哭得晕死过去或者吐血的毕竟是极少数,死者长已矣,活着的还要继续,所以人不能可劲儿哭,总要歇一歇。但为了表达孝顺,请专业的哭丧人上阵,算是为自己找个替身了。
职业哭丧人,就像酒吧歌手一样,有驻场的,还有串场的。驻场,就是一场葬礼从头跟到尾,串场,就是哭完一家,马上去找下一家。这些人有一种独特的联络方式,在没有手机电话的时代,他们也能口耳相传,十里八村谁家有了白事,绝不会轻易错过。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职业哭丧人,比金桂花的哭龄还要长。这位先生走街串巷,替人哭了一辈子。而他的职业生涯,也是经历过许多坎坷,慢慢成熟起来的。其实他的先天素质并不好,不善言语,演技不佳,不会边哭边唱;但他态度很好,进了灵堂,跪下就哭,逐渐形成了个人风格。而且他会根据死者的情况加上人性化的称谓,比如死者是男的,他就喊“叔儿啊”,女的,就喊“婶儿啊”,有一天,可能赶场太多,乱了方寸,人家死了男的,他进去就哭“婶儿啊”,结果“婶儿”出来了,他一分钱没得到,还被踹了两脚。但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修改了一下台词,以后就再没哭错过,无论谁家,他一跪下,就哭喊“你老哇”……
生老病死,人人都要面对。哭声,不管是自发的还是买来的,死去的人都听不到了。还是那句话:尽孝须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