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顾梦虹 通讯员 张龙 徐国飞 即时播报 3月28日,记者从位于中心渔港的非法卸砂点前沿水域看到,一艘工程船正在有序实施人工鱼礁的投放工作,东疆海事局“海巡02011”、“海巡02012”两艘高海况巡逻船在附近水域进行警戒。这片由180余块人工鱼礁组成的“海上隔离带”长约200余米,距离陆上卸砂点大约300米,在海面上俨然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使得内河船寸步难靠、寸步难行。
东疆海事局执法人员抛礁现场值守
东疆海事局执法人员抛礁现场值守
记者从东疆海事局了解到,这次针对中心渔港非法卸砂点前沿水域的人工鱼礁投放行动是由东疆海事联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海洋局、水产局、公安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展的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专项治理工作中的又一新举措。
这次行动,由地方政府主导,海事推进,从较初的筹划到发布公告,从搜集水文和船舶资料编制抛礁方案到制礁招投标,从开通水上水下作业许可绿色通道再到投放当天现场的海巡船警戒,凝聚了多方力量,创新了方式方法,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从源头上拔除内河船、非法卸砂点这些威胁中心渔港水域安全的“不定时炸弹”。
“海巡02012”高海况巡逻艇抛礁现场警戒
“海巡02012”高海况巡逻艇抛礁现场警戒
本次人工鱼礁的投放主要根据不同水域水文条件采取分组堆积、有效间隔的方式,形成一道连续的海上隔离带,礁体间距远小于内河船宽度,内河船被限于隔离带之外,阻断了内河船进出通道,内河船无法向陆上卸载砂石,非法卸砂点也没有了内河船的砂石供给,有效断绝了砂石来源,阻断了双方的利益连接链条,让内河船和非法卸砂点双方皆无所依凭,进一步挤压了非法卸砂点和内河船的生存空间。
内河船参与海上运输极易导致事故发生。2014年9月3日0140时,河南森远船务有限公司所属的河南籍内河船舶“江海之星X号”轮装载8000吨海砂,自营口仙人岛前往天津途中,在曹妃甸东南水域沉没,事故造成1人死亡和5人失踪。
据统计,近三年来,天津辖区砂石运输船事故共造成事故11起,事故件数占辖区总数的17.2%;共造成4名人员死亡失踪,占辖区水上交通事故死亡失踪人数的80%;沉船2艘,占辖区水上交通事故沉船艘数的40%。
参与海上运输的内河砂石船一直是威胁天津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究其原因,一是船舶结构不适于海上航行。与海船相比,内河船舶大多是平底船,干舷低,舱盖不水密,抗风等级低,到海区航行时,一遇到大风很容易造成船舶上浪进水,导致船舶沉没等重大事故。二是未配备相应的海上应急救生和通信报警设备、装备。一旦发生险情,报警不畅,救生装备不适用,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往往损失惨重。三是船员对海上风险的意识不够。内河船员缺乏海上航行知识和经验,不掌握航行资料,对海区风、浪、流等气象条件对安全的影响程度不了解,没有受过海上求生和救生训练,缺乏海上应急能力,事故发生后,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四是运砂船多为个体或私营船舶,没有管理公司或公司形同虚设,部分航运公司、内河船舶无视海上安全法规,逃避监管,冒险航行。
记者还了解到,自2015年开始,随着中心渔港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大型水工项目的开工建设,一些内河船舶开始潜入中心渔港水域,为了保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堵”住内河船的“进出口”,东疆海事局加强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的紧密协作,突出重点,因势而治,对中心渔港海域的内河船舶、卸砂点进行重拳出击,形成高压态势:一是地方政府主导,海事组织协调,与边防、安监、海洋与渔业、水产局等部门联合共同组建的“生态城治理非法运卸砂工作组”,采取向内河船、“非法卸砂点”下“逐客令”;二是东疆海事作为海上联合执法行动的牵头部门,组织协调边防、安监、海洋与渔业、水产局等部门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开展搜网式巡查,对该类船舶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高压严打。三是东疆海事充分利用VTS、CCTV、AIS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重点水域、重点船舶的重点监控,对涉嫌超载等违章行为的船舶进行联合查处,对发现的内河船责令返回原船籍港等措施。四是东疆海事通过陆路巡查、海上巡航、突击夜查及蹲点值守等方式,对重点水域进行重点监管,拉起安全警绳,稳固辖区水域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