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重大理论突破,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东湖之滨,他深刻阐述对市场的看法。
凝聚共识。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鲜明提出:着力在树立市场理念上下功夫。
深化认识。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将“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定为湖北发展“三维纲要”,并强调,市场是“要中之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发”。省委书记李鸿忠明确要求,牢固树立“市场决定取舍”的理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坚决清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发展不够,仍是荆门较大的实际;投资不足、“底盘”尚小,仍是荆门发展的“软肋”。一面是企业发展“喊渴”,一面是社会游资“过剩”,金融“血脉”不畅,何以强体?
深学笃用,立足实际,荆门迅速确定行动指南:大力实施“资本兴市”战略,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有效“舒筋活络”“活血化瘀”,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融资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投资、产业、工业”的发展新理念,着力发挥着投资“定海神针”“驾辕之马”的作用。
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幅居全省;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全年财政总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在壮丽的荆楚山河间,荆门以前所未有的底气和信心,站上了历史新起点。
以基金引资本
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2015年1月25日,市委书记别必雄主持市委常委会议时提出,“要研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些新思路、新办法,重点是要研究建立真正意义的产业发展基金”。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6月26日,农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它是我省家由财政全资用于专项支持市级产业发展的基金管理公司,是我市搭建的全新投融资平台。“组建由政府财政全额注资、专项支持产业发展的基金管理公司在全国同类地市也不多见;而注册资本达到10亿元,采取‘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基金投资公司,在我省也走在前列。”市财政局局长丁岱表示,这能够有效放大财政资金的存储效应和杠杆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增信的引导作用,从而促进荆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产业成长壮大。
一“花”引来百“花”竞开:
市级产业发展母基金投资2.7亿元,与专业基金公司合作,设立日信荆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荆门前海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荆信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荆门诚成大健康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等6只股权投资类引导基金,吸引社会和私募资本10.8亿元,基金放大率达4倍;设立总规模5.8亿元的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并建立跟投机制;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湖北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设立总规模3.2亿元的政银合作基金,按照1:10的比例放大,信贷总额达到32亿元,合作银行则通过“过桥贷”“政银通宝”“助保贷”“政银助力贷”等系列金融产品支持中小企业破解融资“瓶颈”;与中国一冶、华夏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合作,分别设立55亿元、22亿元、12.5亿元、30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目前正以“PPP+EPC+股权转让”模式,参与到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市政改造、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公共建筑等领域建设之中……按照“一个产业、一只基金”和“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通过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整合市级财政预算资金,以其作“引子”,吸引和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成功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建设基金等多只基金。
新鲜的资本“活水”,源源不断地精准投向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电子信息等七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和领军企业。
这标志着,今后政府对产业和企业的扶持,不再沿用财政无偿拨款、税收返还等方式发放“免费午餐”,而是采用市场化运作、基金投资的办法,通过阶段参股,获取合理回报。集“零钱”为“整钱”,化“死钱”为“活钱”,基金循环利用、滚动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更好地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引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通过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和创新金融产品,全力助推主导产业转型发展、提质进级,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深度激活了投融资潜力。
2015年,市级先后设立11只基金,总规模101.9亿元。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对148家企业开展了投融资业务,其中,政银合作基金发放贷款13.5亿元,
惠及中心城区145家中小企业;2支产业引导子基金对3家企业进行股权投资1亿元。
进入新的一年,基金规模还在扩大,并将在更多领域发挥积极效应:农谷投资公司目前与蓝源资本集团就改造产业母基金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将赴宁波签署合作协议;与华夏银行合作设立的荆门华夏城市发展基金,已与2016年荆门中心城区城建项目计划成功对接;政银合作基金今年已对32家企业放贷38495万元,全年计划放贷25.5亿元;此外,与国开行合作的专项建设基金、与农行荆门分行合作成立的荆门农银城市发展基金、与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合作的城市发展基金即将落地。
着力推行PPP模式
让政府与社会资本携手同行
为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的热情,我市积极探索PPP模式,在社会资本和项目建设之间搭建对接桥梁,为社会资本与政府之间拓展合作通道。
荆门剧院成为我市首个落地的PPP项目,总投资2.1亿元,与一冶集团开展合作,现已破土动工。项目采用建设—运营—移交 (BOT)方式运作,合作期限8年。期内中标社会资本负责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工作,运营期间政府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的支付方式,保证社会资本收回投资并取得合理收益。合作期满后社会资本将项目资产及相关权利无偿移交给政府方。
#p#分页标题#e#推广运用PPP模式,对于推动政府职能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转变、基础设施从“供给不足”向“有效供给”转变、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转变、财政改革从“短期平衡”向“中长期平衡”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6月,我市成立全省首家PPP中心,隶属于市财政局管理,负责统筹安排全市PPP项目、拟定PPP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编制PPP模式发展规划等工作。按照“法律规范+政策指导+实施细则”的构想,相继出台《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试点工作的意见》《荆门市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规程》《荆门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指导文本》《荆门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咨询机构选择暂行办法》《荆门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社会资本选择办法》等,构建了完整的PPP制度规范体系。
PPP模式运行明确“三条军规”:必须是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由社会资本营运,在做到公共利益较大化的同时,保证社会资本合理收益;必须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减轻财政当期支出压力;必须有科学的风险管控,防范因标准不统一导致价格、收费的混乱,防范出现经营危机时政府部门缺乏应急措施、撒手不管,防范社会投资者利用公共服务的自然垄断乱收费、高收费,防范由于操作不阳光、不透明导致灰色交易发生。
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政府主动向社会资本伸出的“橄榄枝”得到了多方积极响应:
通过政府采购选定5家咨询机构入选PPP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库,策划建立110个项目的PPP项目库,总投资1323亿元,涉及交通、城建、农业水利、生态环保、专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一冶等40多家社会资本参与对接。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纳入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爱飞客镇综合开发、城市有机废弃物处理等15个PPP项目正有序推进。
创新投融资理念
“多条腿走路”抢滩资本市场
市场从来不缺钱,缺的是融资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面对投融资这个“老大难”,市委、市政府颠覆传统理念和路径,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为“有多少事找多少钱”,变行政性拨款为市场化投资,变政府独唱为多方共赢,变单一贷款为多元融资,从容赢得“一变天地宽”的发展新格局。
在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不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而是“要办多少事,就去找多少钱”,敢于适度举债。市级专门成立项目融资策划指挥部,组建17个项目策划专班,实施“项目策划大会战”工程,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对接,在全国率先策划8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获得农发行57亿元贷款支持;成功争取到漳河新区整体城镇化项目贷款38亿元、省开行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29.4亿元、工行全省首单政府购买(城建)服务融资贷款66亿元,项目融资被动局面迅速扭转。
针对荆门融资过度依赖银行的被动局面,市委、市政府坚持“多条腿走路”,想方设法深度对接资本市场。与长江证券、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北京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吸引了楚商资本、金鼎盛投资、华人集团等30多家投融资机构落户,并积极辅导企业进行股改、上市挂牌、发行债券、寻找战略投资者,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均取得重大突破。
向证券市场挖“富矿”。瞄准多层次资本市场,整合市政府金融办与市发改委上市办职能,并从长江证券等专业机构“挖墙脚”,争取专业人才来荆挂职,组建企业上市挂牌专家服务团队。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摸排、逐个“过堂”,将72家企业纳入市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一对一”具体辅导。建立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财政激励机制,凡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的各奖励200万元,在新三板、四板挂牌的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凯龙化工在历经八年奋战后成功上市,航特科技等3家企业正在申请IPO,48家企业进入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17家企业与券商签订了新三板挂牌协议,其中固润科技等4家企业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今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可望达15家;新增杰美股份等37家企业在四板挂牌、展示,其中6家公司实现股权融资1.02亿元。
从债券市场抢“先机”。抢抓国家对发债开闸的机遇,与长江证券、广州证券等合作,加快推进债券融资,成为全省债券融资的排头兵。市、县两级均专门组织专业团队研究企业债、私募债、中期票据、区域集优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债券融资工具,明确了发债方向,筛选了20多家企业为重点发债主体。去年8月,荆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发行期限为7年的7亿元公司债券,创下了多项全省“之较”(全省首单、利率较低、无担保、一次申报、一次获准)。10月,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发行5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和7亿元的中期票据。此外,还策划了市城投公司15亿元的三期城投债、荆门高新区5亿元的小微增信集合债、农谷实业公司3亿元的公司债等11支债券,已蓄势待发,预计发债总额达50亿元。
以股权融资觅“金主”。一方面,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举旗当帅”,支持他们“走出去”并购重组,实现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导没能力、没实力的企业“找帅当兵”,主动攀大附强,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和经营业绩,实现“1+1>2”。葛洲坝水泥与钟厦水泥成功重组,一期工程进展顺利;金鹰能源公司成功引进上市企业——兴发化工集团开展股权合作;人福医药与广源食品、广东华鑫茂与恒生电子兼并重组工作全面启动。同时,还引进长江资本、省高投公司、尚佳创投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开展直投业务4笔,累计投资额达5800万元。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
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经济血脉,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内生动力,资本兴市、资本富民。我们有理由相信:激情澎湃的荆门,将奏出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华章!(记者 章辉 通讯员 熊双舫 常兴成 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