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除夕将至,相信不少小伙伴早已归心似箭,脚步匆匆,踏上返乡的路。正当人们憧憬节日之际,诸多不文明行为却在这个时间段悄然出现。在安徽合肥环城高速肥东服务区,旅客随手丢弃的果皮、易拉罐、塑料瓶等,已将服务区变成一个垃圾场。除了乱丢垃圾,还有不按规定时间地点燃放鞭炮、抢占应急车道、夜间大声喧哗……种种不文明行为往往在节日期间扎堆出现,各种奇葩事更给春节添“堵”。
不文明行为,一直是困扰公众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找不到有效的根治措施,舆论已经习惯地将其归结到一些人素质低、生活习惯使然的窠臼之内。诚然,倒退几十年,那时物质条件有限、公众教育程度低、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可以说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深入,再把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归结到“不讲究”的层面显得不合时宜了。如今,多数家庭和个人都会把家收拾得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一片瓜子皮都不会落在地板上,可到了公共空间,为何连鸡爪骨都能随地乱吐,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不讲究呢?
多数情形下,从众跟风的心态让不文明行为滋生蔓延,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破窗效应”。有人开车加塞,我不加就吃亏了;有人不按规定燃放鞭炮,我怎么不行。个破坏规则的人一旦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有人便会效而仿之。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再加上廉价的违规成本,一些不守规矩的人愈加放纵,老实本分的人也“蠢蠢欲动”了。什么文物刻字、攀折花木、建筑涂鸦,种种不文明行为可谓煞尽风景,在人潮涌动的节日期间无疑更加刺眼。堵住“破窗”,一方面需要从管理上下功夫,用规则约束不文明行为。比如不文明游客的“黑名单”制度,让不文明者吃到“苦头”,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此外,文明离不开自律精神,公德意识的培养。重私利、轻公德的取向不仅煞风景,也败风气,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捉襟见肘。现实中,邻里之间一言不合引发的口水战并不新鲜,因为车辆剐蹭而上演全武行也时常出现,起因或许只是鸡毛蒜皮的一件小事,而争议双方的心头戾气,恰恰需要各退一步的文明来平息。
诚然,文明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素养的提升也非一蹴而就,这需要社会多方努力,以及人人参与。但如果每逢节日素养都要面临一番“大考”,文明都要来几次“审丑会”,这谁也不愿看到。任何人都不该是社会文明的旁观者,佳节临近,团圆守岁,勿忘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