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荆门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 成为湖北新兴增长极

图为:荆门新貌 图为:金色漳河 图为:农谷水乡 图为:荆门生态运动公园 图为:屈家岭农谷核心区万亩黄桃基地 图为:宜居宜业的幸福荆门 当今时代,区域竞争主要体现为城市竞争,一个城市要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以明确目标,引领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

图为:荆门新貌

图为:荆门新貌

图为:金色漳河

图为:金色漳河

图为:农谷水乡

图为:农谷水乡

图为:荆门生态运动公园

图为:荆门生态运动公园

图为:屈家岭农谷核心区万亩黄桃基地

图为:屈家岭农谷核心区万亩黄桃基地

图为:宜居宜业的幸福荆门

图为:宜居宜业的幸福荆门

  当今时代,区域竞争主要体现为城市竞争,一个城市要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以明确目标,引领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合理聚集,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较大限度地归集,凝心聚力,形成抱团发展的强大气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期,抢抓中央重视城市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第三梯队”,培育更多的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节点城市,培育更多的增长节点,形成多级带动、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

  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城市群发展,推动3至5个经济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地级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新兴增长极,促进各市(州)全面深化省级战略实施,比学赶超,竞相发展,这为荆门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提供了机遇。

  荆门“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把握“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两大省级战略,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努力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成为湖北新兴增长极。

  时代呼唤

  江汉平原需要中心城市引领

  江汉平原,地处我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地区,总面积4.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00万人,分别占湖北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是我省的粮棉油主产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较大的粮仓。

  长江洪水一直是江汉平原发展之患,大项目投资和产业项目受限,三峡工程为江汉平原的发展提供了安澜。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江汉平原仍以农业为主,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江汉平原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但其所处区域仍为农业主导的特点,致使资金和项目投入相对不足,区域发展缺乏引擎拉动。

  如何找准江汉平原发展的“痛点”?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引爆点,一个是建设江汉平原城市群,将其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成为长江经济带上又一个战略增长支点。第二个是以城乡一体化为战略载体,把江汉平原打造成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这两个引爆点,都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引领,着眼于江汉平原现有城市,荆门无疑具有成为此区域中心城市的特质。

  从地理因素看,荆门地处秦岭大巴山余脉荆山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东、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向江汉平原敞开怀抱,自北而南依次包括鄂西山地、鄂中丘陵岗地、江汉平原。

  荆门地处汉江中下游之交地区,境内汉江河道全长154公里,占汉江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流域面积占荆门全域的76%。荆门位于江汉平原西北部,国土面积约五分之二属江汉平原。虽然不在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但区域中心城市并非完全根据地理位置决定,而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功能、服务功能来决定。

  从区位因素看,荆门居于湖北省中部,是名副其实的“鄂中”。荆门周边,包括武汉、襄阳、宜昌、荆州等区域中心城市,荆门正居其中,得中独厚。荆门与荆州共同打造江汉平原城市群,支撑湖北的“钢腰”,对“一元多层次”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荆门已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范围,如何对接国家战略,需要一个接口,作为中国农谷战略实施地,荆门对于江汉平原这一农业为主的地区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必须要有几个支撑点,荆门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势在必行。

  从区域发展战略看,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涉及的有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荆门正好处于这几大战略节点上,定位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打造江汉平原城市群,能更好融入国家和省级战略,成为湖北新兴增长极。

  因此,依托江汉平原和汉江,荆门可对接武汉城市圈,密切与荆州、宜昌的联系,建立武汉-荆门-荆州这一“金三角”,托起长江经济带的龙身,当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支点。

  荆门担当

  成为湖北新兴增长极

  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成为湖北新兴增长极,须实力说话。

  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荆门市逆势而进,弯道超越。该市把握“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遵循“三维纲要”,坚持“投资、产业、工业”理念,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

  该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8亿元,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5%,增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增幅居全省第3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3%,增幅居全省第3位。

#p#分页标题#e#

  这一年,荆门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策划和储备“十三五”重点项目3619个,其中,424个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和项目库。强力推进“六个一”产业链招商,分产业组建招商专班,成立7个驻点招商联络处,引进56个10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280亿元,增长14.3%。实行重大项目投资路线图管理,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30个,其中260个项目竣工投产。

  这一年,荆门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编制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七大产业实现总产值30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0个月位居全省。实施技改项目341个,投资246亿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随着爱飞客飞行大会的成功举办,通用航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快发展。

  这一年,荆门在全省率先出台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意见,以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三十条”,定制“十件财政嫁妆”,备好“五份金融厚礼”,启动“六个一”服务平台,颁发众创卡,开通众创网,点燃“双创”火种,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

  过去一年,正是荆门市“十二五”期间克难奋进的一个写照。

  这五年,荆门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走在同类城市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766元,年均分别增长11.4%、11.2%。财政总收入破百亿,公共预算收入过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4%、28.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05亿元,年均增长26.8%。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荆门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行列。

  这五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从19.9∶48.4∶31.7调整为14.5∶52.5∶33.0。工业总量紧随“一主两副”,居全省第4位,农产品加工、化工成为“千亿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规模工业企业由620家增至1142家,化工循环产业园是全省两个专业性化工园区之一,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行业内惟一的国家级中心。

  中国农谷

  探路农业现代化

  农产品价格面临“天花板”,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中部粮仓江汉平原,该何去何从?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中国农谷战略实施地,面对全面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号令”和“省级行动”,荆门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战略要求,打造中国农谷升级版,勇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历史重任。

  面对挑战,荆门瞄准“三个更加”,对中国农谷建设的战略从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建设支撑等方面进行梳理完善。

  谋划更精准的目标定位。荆门把中国农谷突破性发展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战略选择,将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标杆;成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示范区,破解“三农”问题的试验区。

  构建更明晰的空间布局。将中国农谷拓展升级为“一谷双核、多点支撑”。一谷,即:全域继续高举中国农谷旗帜。双核,即:屈家岭核心区、彭墩核心区。多点支撑,即:京山孙桥、钟祥柴湖、沙洋官档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追求更有力的建设支撑。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修编了《中国农谷建设规划》。着力建设“三区三中心”,即: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旅游区、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华中地区现代种业中心、长江流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南方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推广中心。

  以“三区三中心”搭建中国农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战场,荆门瞄准六个命题,全力推进。

  着眼于破解农业发展“两难”困境,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展示区。针对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两难”困境,荆门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与国际生态学会和深圳建科院合作,率先开展全域生态环境治理。以产业化共建为平台,推广香稻嘉鱼等10种高效种养殖模式,推广面积达200万亩。建立荆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网络平台。

  着眼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农耕文化旅游区。屈家岭遗址公园、农耕文化体验园、普云禅寺文化产业园加紧建设。彭墩乡村旅游大世界获评国家“4A景区”,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通过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初步实现农耕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旅游结合,走出一条“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之路。

  着眼于推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双提升”,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依托中国农科院制定中国农谷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重点建设“二区二园”,进一步擦亮中国农谷“富晒”和“长寿”两张生态农产品品牌。

  着眼于解决国家种业安全问题,建设华中地区现代种业中心。围绕水稻、马铃薯、蔬菜、花卉等种子繁育,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中国农谷种业国字号品牌,目前已引进15家现代种业,总投资23亿元。

  着眼于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长江流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该市已建成17个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与20所农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达成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入驻协议,在荆门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平台。

  着眼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南方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推广中心。启动京山轻机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机械装备研究所合作,开展适合南方地区的农业智能机械化装备研发制造,已引进河南豪丰农机装备制造等5家企业入驻。

  率先作为,率先突围。荆门创新机制,激发中国农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

  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成立规模55亿元的农谷城镇发展基金。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成立中国农谷产业发展母基金,首期到位资金5亿元;与诚成资本合作,成立中国农谷产业发展子基金,首期到位资金2.2亿元;在柴湖成立2亿元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金。争取创办中国农谷银行。

#p#分页标题#e#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该市大力培育农机、粮食、蔬菜、水果等多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专业大户直接转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家庭农场1519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以中国农科院为主导的全国职业农民培训中心。

  荆门市创新土地整理机制,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自建试点;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以及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体制机制等。“十二五”期间,荆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个,总数居全省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稳居全省第2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52∶1提高到3.4∶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京山、沙洋、钟祥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十强县(市);荆门成为全省首个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75%。

  先行先试

  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荆门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传统农区,荆门在耕地、水土资源、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只有1.8∶1,大大低于全省2.5∶1的平均水平。

  有此基础,只要坚持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新五化”的要求,先行先试,就一定能为全国、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该市启动编制城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为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提供规划支撑。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荆门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个县城为支撑,五条城镇化带为纽带的“一主三副五带”全域城镇化格局。

  一主,即荆门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一心三城五组团”,以东宝山为生态绿心,建设漳河新区绿色生态低碳新城、东宝区都市产业城、掇刀区与荆门高新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科技城。推动中心城区与钟祥城区相向发展,加快形成100万人口荆钟组合都市区。

  三副,即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三个县市。京山县按照“双轴并进、重心东移、弹性拓展、山水入城”的空间指导,突出生态特色,建成全国生态县。沙洋发挥引江济汉工程优势,打造“两江明珠·魅力水城”。钟祥发挥生态人文优势,打造世界长寿文化旅游名城,争创全国百强县。

  五带,以武荆高速、襄荆高速、枣潜高速、随岳高速、荆新公路延长线为轴线,构建五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

  以五条城镇化示范带为纽带,以镇级市、工业重镇、旅游名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为重点,荆门探索推广“整镇推进”模式,推动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为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荆门创新系列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实施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放开农业户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探索推进“地票”制度,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新型农村社区等集中居住地倾斜。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许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获得收入。

  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促进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推动农业快速吸收工业化成果,用工业技术“武装”农业,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跨越赶超

  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

  “十三五”期间,荆门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机遇,跨越赶超,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成为湖北新兴增长极。

  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荆门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江汉平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院士工作站,推动荆门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培育壮大七大支柱产业,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国家健康产业城、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城。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保险服务中心、江汉平原生产性物流基地。

  推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协调发展,加快中心城区经济业态和城市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江汉平原城市群区域性交通枢纽。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汉江生态保护带,打造成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推进开放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建设汉江荆门港,与武汉新港等合作,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加快打造荆门陆地港、沙洋监管码头、国际产业园区。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城市发展互惠互利。

  推进共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打造全国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江汉平原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健康荆门建设,打造江汉平原健康卫生中心。

  发展战略决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关系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保证战略的实现,荆门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的的发展路径。

  坚持生态立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荆门竞争的关键所在。荆门市生态基底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该市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坚持产业强市。该市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实行互联网+行动计划,筑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硬支撑。

  坚持资本兴市。通过大力引进各类金融保险机构,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资本市场的“荆门板块”,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提升金融资本的渗透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p#分页标题#e#

  坚持创新活市。创新是支撑经济中心转移的强大力量,高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就转向哪里。荆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成江汉平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荆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总要求,坚持“投资、产业、工业”理念,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奋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蓝图已绘就,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荆门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闯出改革发展的新天地,至“十三五”末,一座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荆门必将崛起在荆楚大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64014/
1
上一篇荆门运管处四项措施部署春运工作
下一篇 荆门设亿元生态建设专项资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