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发展重在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本网讯(记者曹阳)1月21日,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按照议程,印发了市发改委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宜昌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人大代表审查。
报告指出,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围绕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克难奋进,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转、转中向好”的较好态势,主要有八个方面的特点: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消费需求保持活跃;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大城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坚持“五个发展”的总基调,围绕“135”战略目标,把握和引领新常态,以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为核心,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和开放合作,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精准脱贫,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进入全国城市50强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突出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效;突出城乡统筹,提升人居生活品质;突出绿色生态,建设美丽生活家园;突出改革开放,打造内延外伸优势;突出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生活福祉。
报告提出,2016年,我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630亿元。确保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新增“小进规”企业130家,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总值分别突破2000亿元、1500亿元和1200亿元。力争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500亿元、300亿元。确保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力争现代物流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强项目建设服务,扩大有效供给,保持合理有效投资强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全面实施8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规划,开展第二批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确保10万人稳定脱贫。确保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实施棚户区改造38226户,筹集公租房2618套。